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药理学(第4版)(精装版)




本教材由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主编,内容涵盖目前同类教材的知识点,并增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基因治疗及新药研究等相关章节。《药理学》(第4版)的编写继承与创新并重,全书章节内容部分更新、优化和新编,如增加抗痛风药和细胞治疗,以适应现代社会疾病谱的变化和高素质研究型医生培养的要求。为配合双语教学的需要和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每章有英文表述的内容概要(Key concepts),涉及的药名及专业术语在正文首次出现处用中英文标注;在形式方面,本书有大量双色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本书配套数字课程(基础版)出版,数字资源包括各章的教学PPT、思考题和参考文献,以方便读者自学和教师教学。



作者:
颜光美 主编

定价:
196.00元

出版时间:
2025-09-30

ISBN:
978-7-04-064801-0

物料号:
64801-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92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第一节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 第二节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第一节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第二节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 一、治疗作用
      • 二、不良反应
    • 第三节 量效关系
    • 第四节 构效关系
    • 第五节 药物作用机制
      • 一、理化反应
      • 二、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 三、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 四、对酶的影响
      • 五、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 六、影响核酸代谢
      • 七、非特异性作用
      • 八、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 九、受体
    • 第六节 药物与受体
      • 一、受体研究的实验、假说与发展
      • 二、受体的性质和特性
      • 三、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
      • 四、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
      • 五、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 第七节 跨膜信号转导与细胞内信使
      • 一、细胞信号转导体系中的信号接收系统
      • 二、细胞信号转导体系中的信使物质
      • 三、细胞信号转导体系与药物的影响
  •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 一、药物的转运
      • 二、药物的体内基本过程
    • 第二节 速率过程
      •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 二、药动学模型
      • 三、消除速率的类型
      • 四、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 五、一级速率消除与多次用药
  •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 一、药物剂型与剂量
      • 二、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 第二节 患者方面的因素
      • 一、年龄
      • 二、性别
      • 三、遗传异常
      • 四、病理情况
      • 五、心理因素和安慰剂效应
      •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 第三节 合理用药原则
  • 第5章 新药研究
    • 第一节 药理学研究是发现新药的重要手段
      • 一、基础药理学研究与临床药理学研究
      • 二、药理学研究的整体和离体实验
      • 三、药理学研究的测定方法
    • 第二节 新药的发现及其开发研究
    • 第三节 新药的研究方案和临床药理研究内容
    • 第四节 上市药物再评价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 第6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组成
    •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方式
      •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 第7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 一、胆碱酯类
      • 二、生物碱类
    •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 第8章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
    • 第一节 胆碱酯酶
    • 第二节 常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
      • 一、易逆性AChE抑制药的一般特性
      • 二、常用的易逆性AChE抑制药
  • 第9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二节 NM胆碱受体阻断药
      • 一、去极化型肌松药
      • 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 附: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 第10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第一节 构效关系和分类
      • 一、构效关系
      • 二、分类
      • 三、儿茶酚胺类的体内过程
    •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 第三节 α,β受体激动药
    •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
  • 第11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
    •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 第12章 局部麻醉药
  • 第13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础
      • 一、神经元
      • 二、神经胶质细胞
      • 三、突触与信息传递
      • 四、神经环路
    •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 一、乙酰胆碱
      • 二、γ-氨基丁酸
      • 三、谷氨酸
      • 四、多巴胺
      • 五、5-羟色胺
      • 六、组胺
      • 七、神经肽
    •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的特点
  • 第14章 全身麻醉药
    •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
    •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 第三节 复合麻醉
  • 第15章 镇静催眠药和促觉醒药
    • 第一节 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
      • 一、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
      • 二、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
      • 三、苯二氮䓬受体拮抗药
      • 四、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使用原则
    • 第二节 巴比妥类
    •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 一、褪黑素受体激动药
      • 二、抗组胺药
      • 三、食欲素受体拮抗药
      • 四、丁螺环酮和水合氯醛
    • 第四节 促觉醒药
  • 第16章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 第一节 抗癫痫药
      • 一、癫痫分类及主要临床特征
      • 二、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
      • 三、常用的抗癫痫药
      • 四、抗癫痫药的选药原则
      • 五、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
    • 第二节 抗惊厥药
  • 第17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 第一节 治疗帕金森病药
      • 一、拟多巴胺药
      • 二、中枢胆碱受体阻断药
      • 三、其他
    •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 一、AChE抑制药
      • 二、毒蕈碱受体激动药
      • 三、NMDA受体拮抗药
      • 四、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剂
      • 五、代谢激活剂
  • 第18章 抗精神病药
    • 一、经典治疗精神病药
    • 二、非经典治疗精神病药
  • 第19章 治疗抑郁症和躁狂症药
    • 第一节 抗抑郁药
      •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 二、NA再摄取抑制药
      •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 四、其他抗抑郁药
    • 第二节 抗躁狂药
  • 第20章 镇痛药
    • 第一节 疼痛与阿片受体
      • 一、疼痛及其传导
      • 二、阿片受体
      • 三、内源性阿片肽
      • 四、体内抗痛系统
      • 五、偏向性配体
      • 六、构效关系
    • 第二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
      • 一、阿片生物碱类
      • 二、合成类
    • 第三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 第四节 偏向性阿片受体激动药
    • 第五节 其他镇痛药
    • 第六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 第21章 解热镇痛药
    • 第一节 概述
      • 一、发展历史
      • 二、作用机制
      • 三、药理作用
      • 四、药物分类
    •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药
      • 一、水杨酸类
      • 二、苯胺类
      • 三、芳基烷酸类
      • 四、丙酸类
    •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药
  • 第22章 钙通道阻滞药
    • 第一节 钙通道与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 一、细胞内钙的调节与钙超载的病理生理意义
      • 二、钙通道类型及分子结构
      • 三、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 第二节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一、作用机制
      • 二、药理作用
      • 三、临床应用
    • 第三节 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
      • 一、体内过程
      • 二、不良反应
    • 第四节 常用钙通道阻滞药
      • 一、苯烷胺类
      • 二、二氢吡啶类
      • 三、苯并噻氮䓬类
      • 四、氟桂利嗪类
      • 五、普尼拉明类
      • 六、其他
  • 第23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一、ACEI的药理作用
      • 二、ACEI的作用机制
      • 三、ACEI的临床应用
      • 四、ACEI的不良反应
      • 五、ACEI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 第四节 肾素抑制药
  • 第24章 抗高血压药
    • 第一节 作用部位及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 二、钙通道阻滞药
      • 三、利尿药
      • 四、交感神经抑制药
      • 五、血管扩张药
    • 第三节 高血压治疗的相关概念
      • 一、确切降血压
      • 二、稳定血压
      • 三、亚临床靶器官保护
  • 第25章 抗心律失常药
    •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Ⅲ类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
      • 五、其他类药
      • 六、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
  • 第26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作用的环节
      • 一、交感神经激活和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
      • 三、心衰生物标志物利钠肽生成增多
      • 四、心脏重构
    • 第二节 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
      • 一、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 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药
      • 三、利尿药
      • 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五、醛固酮受体阻断药
      • 六、正性肌力药
      • 七、血管扩张药
      • 八、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九、重组人脑利钠肽
  • 第27章 抗心绞痛药
    • 第一节 硝酸酯类
    •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 第四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
    • 第五节 抗心绞痛药的联合应用
  • 第28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 第一节 调血脂药
      •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 二、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 三、其他调血脂药
    • 第二节 抗氧化剂
    • 第三节 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 一、多烯脂肪酸类
      • 二、动脉内皮保护药
  • 第29章 利尿药
    •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 一、钠钾二氯共转运体抑制药
      • 二、钠氯共转运体抑制药
      • 三、醛固酮受体阻断药
      • 四、上皮钠通道阻滞药
      • 五、碳酸酐酶抑制药
      • 六、精氨酸加压素受体阻断药
      • 七、渗透性利尿药
  • 第30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 第一节 抗凝血药
      • 一、抗凝血酶Ⅲ激活药
      • 二、凝血酶抑制药
      • 三、维生素K拮抗药
      • 四、凝血因子Ⅹa抑制药
      • 五、Ca2+络合剂
    •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 一、第一代纤维蛋白溶解药
      • 二、第二代纤维蛋白溶解药
      • 三、第三代纤维蛋白溶解药
    • 第四节 促凝血药
    • 第五节 作用于造血系统的药物
      • 一、抗贫血药
      • 二、促白细胞生成药
    •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 第31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 第一节 平喘药
      • 一、糖皮质激素类
      • 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三、茶碱类
      • 四、M胆碱受体阻断药
      • 五、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 六、其他类
    • 第二节 镇咳药
    • 第三节 祛痰药
  • 第32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 一、抗酸药
      •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 三、胃黏膜保护药
      •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
      • 一、助消化药
      • 二、止吐药与胃肠促动药
      • 三、泻药
      • 四、止泻药
      • 五、利胆药
  • 第33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 一、垂体后叶激素
      • 二、前列腺素
      • 三、麦角生物碱类
    •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 一、β2受体激动药
      • 二、其他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 第34章 组胺及抗组胺药
    • 第一节 组胺
    • 第二节 抗组胺药
      • 一、H1受体阻断药
      • 二、H2受体阻断药
      • 三、H3受体和H4受体阻断药
  • 第35章 性激素类药与避孕药
    • 第一节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 一、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 二、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 一、雌激素类药
      • 二、抗雌激素类药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
    • 第三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 一、孕激素类药
      • 二、抗孕激素类药
    • 第四节 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
      • 一、雄激素类药
      • 二、同化激素类药
      • 三、抗雄激素类药
    • 第五节 避孕药
      • 一、女用避孕药
      • 二、男用避孕药
  • 第36章 治疗前列腺增生和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
    • 第一节 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 一、α受体阻断药
      • 二、5α-还原酶抑制药
      • 三、M受体阻断药
      • 四、其他
    • 第二节 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
      • 一、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二、激素类
      • 三、抗氧化剂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 四、其他
  • 第37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二节 皮质激素抑制药
  • 第38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 一、硫脲类
      • 二、碘和碘化物
      • 三、放射性碘
      • 四、β受体阻断药
  • 第39章 降血糖药
    • 第一节 胰岛素
    • 第二节 拟胰岛素药
      • 一、促胰岛素分泌药
      • 二、胰岛素增敏药
      • 三、双胍类药
    • 第三节 葡萄糖吸收抑制药
      • 一、α-葡糖苷酶抑制药
      • 二、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药
    • 第四节 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药
      • 一、GLP-1受体激动药
      • 二、DPP-4 抑制药
  • 第40章 抗骨质疏松药
    • 第一节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 第二节 骨吸收抑制药
      • 一、双膦酸盐
      • 二、降钙素
      • 三、雌激素类
      • 四、植物雌激素
      • 五、RANK/RANKL抑制药
    • 第三节 骨形成促进药
      • 一、甲状旁腺激素
      • 二、活性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
      • 三、锶盐
      • 四、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
      • 五、罗莫佐单抗
    • 第四节 骨矿化促进药
  • 第41章 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
    • 第一节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第二节 常用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
      • 一、抑制尿酸产生的药物
      • 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 三、分解尿酸的药物
      • 四、碱化尿液的药物
    • 第三节 常用治疗痛风的药物
  • 第42章 抗菌药物概论
    •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发展简史和常用术语
      • 一、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 二、常用术语
    •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二、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四、影响核酸代谢
      • 五、影响叶酸代谢
    •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二、耐药性的种类
      • 三、耐药的机制
      • 四、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 五、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 一、尽早确定病原菌
      • 二、按适应证选药
      • 三、正确确定给药剂量和用法
      • 四、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第43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第一节 化学结构、机制及耐药性
    •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 一、天然青霉素
      • 二、半合成青霉素
    •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
      •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
      • 四、第四代头孢菌素
    •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一、碳青霉烯类
      • 二、头霉素类
      • 三、单环β-内酰胺类
      • 四、氧头孢烯类
      •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
  • 第44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一、概述
      • 二、各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
    •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 第45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 第二节 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第46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 第一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共性
      • 二、常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 第二节 氯霉素类抗生素
  • 第47章 化学合成类抗菌药
    •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 一、概述
      • 二、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 一、磺胺类抗菌药的共性
      • 二、磺胺类药物的特点及应用
    •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 第48章 抗结核药与抗麻风药
    • 第一节 抗结核药
      • 一、常用抗结核药
      • 二、抗结核新药
      • 三、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 第二节 抗麻风药
  • 第49章 抗真菌药
    • 第一节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 第二节 抗表浅部真菌感染药
  • 第50章 抗病毒药
    • 第一节 抗病毒药概述
      • 一、病毒简介
      • 二、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第二节 广谱抗病毒药
    • 第三节 抗RNA病毒药
      • 一、抗艾滋病病毒药
      • 二、抗流感病毒药
      • 三、 抗新型冠状病毒药
    • 第四节 抗DNA病毒药
      • 一、抗疱疹病毒药
      • 二、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 第51章 抗寄生虫药
    • 第一节 抗疟药
      • 一、疟原虫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 二、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 三、主要用于阻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 四、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 第二节 抗阿米巴药
    • 第三节 抗血吸虫药和抗丝虫药
      • 一、抗血吸虫药
      • 二、抗丝虫药
    •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 第52章 抗肿瘤药物概论
    • 第一节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史
    • 第二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 一、维持增殖信号
      • 二、逃避生长抑制
      • 三、抵抗细胞死亡
      • 四、无限自我复制
      • 五、诱导血管生成
      • 六、促进侵袭转移
      • 七、基因组不稳定
      • 八、肿瘤相关炎症
      • 九、能量代谢重编程
      • 十、逃避免疫清除
    •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分类
    •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面临的问题
      • 一、耐药性
      • 二、不良反应
      • 三、联合用药
  • 第53章 细胞毒性抗肿瘤药
    • 第一节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 一、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
      • 二、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
      • 三、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药
      • 四、核苷酸还原酶抑制药
      • 五、DNA聚合酶抑制药
    • 第二节 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 一、直接与DNA结合的药物
      • 二、拓扑异构酶抑制药
    • 第三节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 第四节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 一、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
      • 二、干扰核糖体功能的药物
      • 三、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
    • 第五节 细胞毒抗肿瘤药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应用原则
      • 一、细胞毒抗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 二、细胞毒抗肿瘤药的毒性反应
  • 第54章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 第一节 肿瘤细胞膜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
      •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二、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 第二节 肿瘤细胞胞内蛋白激酶信号抑制剂
      • 一、RAF激酶抑制剂
      • 二、BTK抑制剂
      • 三、BCR-ABL激酶抑制剂
      • 四、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
      • 五、MEK抑制剂
      • 六、JAK1及JAK2抑制剂
      • 七、CDK4/6抑制剂
      • 八、ALK和ROS1抑制剂
      • 九、多靶点激酶抑制剂
    • 第三节 肿瘤血管新生抑制剂
      •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药物
      • 二、血管抑制素和内皮细胞抑制素
    • 第四节 其他类型抑制剂
      • 一、PARP抑制剂
      • 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 三、蛋白降解调节剂
  • 第55章 肿瘤免疫治疗
    • 第一节 抗体类药物
      • 一、治疗性单克隆抗体
      • 二、免疫检查点阻断药
    • 第二节 肿瘤疫苗
      • 一、树突状细胞疫苗
      • 二、基因疫苗
      • 三、多肽疫苗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类药物
    • 第四节 细胞免疫治疗
      • 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二、其他细胞免疫治疗
  • 第56章 激素及作用于激素受体的抗肿瘤药
    • 第一节 雌激素及作用于雌激素受体的药物
      • 一、影响雌激素水平的药物
      • 二、作用于雌激素受体的药物
    • 第二节 雄激素及作用于雄激素受体的药物
      • 一、影响雄激素水平的药物
      • 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 第三节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受体拮抗剂
      •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拮抗剂
    • 第四节 其他激素相关类抗肿瘤药物
      •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二、孕酮
  • 第57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 一、钙调磷酸酶抑制药
      • 二、抗代谢药
      • 三、烷化剂
      • 四、抗体
      • 五、靶分子抑制药
      • 六、中药有效成分
    •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 第58章 基因治疗
    •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分类、方式与途径
      • 一、基因治疗的分类
      • 二、基因治疗的方式
      • 三、基因治疗的途径
    • 第二节 基因转移的技术
    •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靶向调控
      • 一、目的基因表达空间的定位
      • 二、目的基因表达时序的调控
      • 三、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
    • 第四节 RNAi技术及其应用
      • 一、RNAi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二、RNAi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 三、RNAi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价值
    • 第五节 CRISPR-Cas系统及其应用
      • 一、CRISPR-Cas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二、CRISPR-Cas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 三、CRISPR-Cas系统在药物研究中的价值
    • 第六节 基因治疗的应用
      • 一、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 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 三、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 四、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疗
    • 第七节 基因治疗的展望
  • 第59章 细胞治疗
    • 第一节 细胞治疗的分类、方式与途径
    • 第二节 细胞治疗的新技术
      • 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 二、自然杀伤细胞疗法
      • 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
    • 第三节 细胞治疗的应用
      • 一、恶性肿瘤的细胞治疗
      •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治疗
      • 三、心血管疾病的细胞治疗
      • 四、感染性疾病的细胞治疗
      • 五、其他疾病的细胞治疗
    • 第四节 细胞治疗的展望
  •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