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传播学(第四版)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既展示了国际传播学的前沿学术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及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次修订在基本理论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力求与时俱进、与时俱新,既对传播学重要概念和观点进行了“汉语本原性”思想溯源,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精简和改写了部分传统内容和数据,对当代传播研究与实践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作出更加系统和独到的思考和回应,使教材更加科学严谨。

本次修订在形式上也力求体现媒体融合的时代特色,对每章“重要概念”和章末“思考题”设置二维码,链接参考答案,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自测。

本书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教育工作者及新闻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作者:
邵培仁

定价:
52.00元

出版时间:
2025-07-17

ISBN:
978-7-04-063267-5

物料号:
63267-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新闻传播

二级分类:
新闻传播学

三级分类:
传播学

重点项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版面字数:
48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及方法
    •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一、传播学的定义
      •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
      •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 第三节 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 一、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 二、有助于正确解释传播现象,合理解决传播问题
      • 三、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 四、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
      • 五、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 第四节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 思考题
  • 第二章 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 第一节 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 一、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 二、美国传播学的孕育
    • 第二节 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
      • 一、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
      • 二、传播学的完善者
    • 第三节 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一、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 二、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 思考题
  • 第三章 传播的概念、特点、功能与原则
    •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 二、传播的定义
    • 第二节 传播的特点
      • 一、社会性和阶级性
      • 二、目的性和计划性
      • 三、主动性和创造性
      • 四、协同性和互动性
      • 五、永恒性和历史性
    • 第三节 传播的分类
      • 一、内向传播
      • 二、人际传播
      • 三、组织传播
      • 四、大众传播
      • 五、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
      • 一、传播功能的概念阐释
      • 二、个人的功能
      • 三、组织的功能
      • 四、社会的功能
    • 第五节 传播的原则
      • 一、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
      • 二、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
    • 思考题
  • 第四章 传播革命与传播模式
    • 第一节 传播革命
      • 一、语言传播革命
      • 二、文字传播革命
      • 三、印刷传播革命
      • 四、电子传播革命
      • 五、网络传播革命
      •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 第二节 传播模式
      •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 二、典范传播模式及其评介
      •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原则
    • 思考题
  • 第五章 传播者分析
    •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 一、传播者的角色
      • 二、传播者的特点
      • 三、传播者的权利
      • 四、传播者的责任
      • 五、传播者的赢效特质
    • 第二节 媒介组织
      • 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 二、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
      • 三、媒介组织的运作
      • 四、守门人和守门理论
      • 五、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
      • 六、守门人的功能与责任
      • 七、霸权理论
    •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 一、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 二、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 三、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 思考题
  • 第六章 信息分析
    • 第一节 信息研究简述
      • 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
      • 二、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
    • 第二节 信息的传播分析
      • 一、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
      • 二、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数据的关系
      • 三、社会认知理论
      • 四、框架分析
    • 第三节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 一、一般信息的特征
      • 二、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
      • 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
    • 第四节 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 一、信息爆炸:量的分析
      • 二、信息匮乏:质的审视
    • 第五节 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 一、信息污染:精神世界里的垃圾
      • 二、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
    • 思考题
  • 第七章 符号分析
    • 第一节 符号、意义与传播
      • 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
      • 二、符号与意义
      • 三、编码与译码
    • 第二节 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 一、符号的特性
      • 二、符号的功能
      • 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 第三节 语言符号
      • 一、语言的性质与地位
      • 二、语言的基本特性
      • 三、语言的误用
    • 第四节 非语言符号
      •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 三、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 第五节 传播的符号学研究
      • 一、皮尔士的现代符号学
      • 二、罗兰·巴特的神话分析
      • 三、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
      • 四、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理论
    • 思考题
  • 第八章 媒介分析
    •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 一、媒介的概念
      •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 四、媒介分析的标准
    •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 一、书写媒介
      • 二、印刷媒介
      • 三、广播媒介
      • 四、影视媒介
      • 五、网络媒介
    • 第三节 媒介理论述评
      • 一、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
      •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 三、威廉斯的媒介文化论
      • 四、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 五、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 六、媒介恐慌论或媒体恐怖论
    • 思考题
  • 第九章 传播谋略研究
    • 第一节 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
      • 一、传播谋略的内涵与机理
      • 二、传播谋略的起点与特点
    • 第二节 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
      • 一、谋略运筹与决断的原则
      • 二、获取锦囊妙计的正确途径
      • 三、获取锦囊妙计的基本步骤
    • 第三节 古今传播谋略经典
      • 一、直接性谋略
      • 二、间接性谋略
      • 三、连续性谋略
      • 四、积累性谋略
      • 五、时机性谋略
      • 六、定位性谋略
    • 思考题
  • 第十章 传播技巧研究
    • 第一节 传播技巧的概念与特点
      • 一、传播技巧的实质
      • 二、传播技巧的特点
    • 第二节 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 一、获取传播技巧的途径
      • 二、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
    • 第三节 中外传播技巧集粹
      • 一、组构技巧
      • 二、论证技巧
      • 三、鼓动技巧
      • 四、传递技巧
      • 五、抗御技巧
    • 思考题
  • 第十一章 受众分析
    • 第一节 受众的形貌
      • 一、受众的角色
      • 二、受众的特点
      • 三、受众的类型
      • 四、受众的基本权利
    • 第二节 受众研究理论
      • 一、个人差异论
      • 二、社会类型论
      • 三、社会关系论
      • 四、满足需要论
      • 五、社会参与论
    • 第三节 受众的心理
      • 一、受众的需窑
      • 二、受众的动机
      • 三、受众的心理效应
      • 四、受众的心理倾向
    • 第四节 受众的选择机制
      • 一、选择性注意
      • 二、选择性理解
      • 三、选择性记忆
    • 第五节 受众的反馈
      • 一、反馈的界定与阐释
      • 二、多种多样的反馈
      • 三、如何正确对待反馈
    • 第六节 意见领袖
      • 一、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
      • 二、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
      • 三、要正确对待意见领袖
    • 思考题
  • 第十二章 传播环境研究
    • 第一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 一、传播对环境的依赖
      • 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
    •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特征与类型
      • 一、传播环境的特征
      • 二、传播环境的类型
    •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 一、地理环境
      • 二、物理环境
    • 第四节 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 一、媒介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第五节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 一、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 二、媒介生态的基本观念
    • 思考题
  • 第十三章 传播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
      •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
      • 二、魔弹效果论
      • 三、微弱效果论
      • 四、条件效果论
      • 五、分层效果论
    •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
      • 一、社会说服论
      • 二、认知一致论
      • 三、认知失调论
      • 四、文化规范论
      • 五、议程设置论
      • 六、知识鸿沟论
      • 七、沉默螺旋论
      • 八、媒介依赖论
    •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实质
      • 一、传播效果的特征
      • 二、 传播效果的构成
      • 三、立体效果的三维结构
    • 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形成
      • 一、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
      • 二、 传播效果的形成因素
    • 第五节 传播效果的评估
      • 一、传播效果的评估原则
      • 二、 传播效果的评估途径
    • 思考题
  • 附录:人类传播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第四版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