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辅文
- 导言
- 第一节问题之提出与开显
- 第二节研究综述及问题揭示
- 第三节旧研究范式之考察
- 第四节新研究范式之分析
- 第五节研究方法、材料及本书架构
- 第一章 释和
- 第一节和之两系三义及其旨归
- 一、道家所论之天和与心和
- 二、儒家所论之伦理世界中的人和
- 三、儒道论和的殊途与同归
- 第二节“和”在嵇康思想中的内涵与意义
- 一、嵇康思想中“和”的层次
- 二、“和”与“越名教而任自然”
- 三、嵇康思想中“和”的道家特质及其展开
- 第二章 性和与情平——性情论
- 第一节嵇康以平和论性情的内涵
- 第二节嵇康性情论的扩展
- 一、明胆异用,不能相生
- 二、性动与智用
- 三、抑引与从欲
- 四、计而后动与自然之应
- 五、物情顺通与越名任心
- 第三节嵇康的君子人格及其人格实践
- 一、君子人格及其特点
- 二、隐逸、游仙与竹林之游
- 三、拒仕、起兵与嵇康之死
- 四、君子人格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及其解决
- 第三章 性和与形全——玄学养生论
- 第一节养生之道
- 一、元气论与神仙实有
- 二、命定与信顺
- 三、还质易性
- 四、形神相亲
- 第二节养生之术
- 第三节玄学养生论与道家、道教养生学之比较
- 一、哲人生命与神仙信仰
- 二、养生长寿与求仙不死
- 三、文士道教与太和境界
- 第四章 和声与政本——音乐教化论
- 第一节先秦汉魏儒道乐教观概述
- 一、儒家乐教观概述
- 二、道家乐教观概述
- 三、儒道乐教观的相异与融合
- 第二节“以和为体”的音乐美学
- 一、音声有自然之和
- 二、声音以平和为体
- 三、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
- 四、和声感人
- 第三节“心为乐体”的乐教理论
- 第五章 个体性情与社会和谐——社会政治论
- 第一节名教与自然
- 第二节对儒家社会历史观的批判
- 一、礼乐之情
- 二、仁义之真伪
- 三、难自然好学
- 四、批判儒家的圣人史观
- 第三节理想政治人格与理想社会
- 一、圣人与至人
- 二、至德之世
- 三、嵇康社会理想的归结点
- 第六章 “尚和”论在魏晋玄理中的理论创见
- 第一节“玄理”辨义
- 第二节嵇康玄理的特点及内在逻辑
- 第三节“尚和”与魏晋玄理的主题
- 第七章 嵇康玄学与魏晋玄学分期说反思
- 第一节玄理、玄谈与玄风
- 第二节魏晋玄学分期说反思
- 第三节嵇康玄学在魏晋玄学中的价值重构
- 附录一 “玄学”称谓流变考论
- 一、玄学与三玄
- 二、玄学与三教
- 三、玄学与严复译词
- 四、玄学与科学
- 五、结语
- 附录二 《声无哀乐论》的论辩结构解析
- 附录三 从《声无哀乐辨》对嵇康声论的批判看黄道周的乐理乐教观
- 一、格物与文艺
- 二、哀乐之声与哀乐之情
- 三、声但有哀乐,更无善恶
- 四、哀乐中人甚于善恶
- 五、结语
- 附录四 嵇康著述及行迹年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