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数字化资源
二维码资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


暂无简介


作者: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编写组

定价:
57.20元

出版时间:
2018-08-07

ISBN:
978-7-04-050118-6

物料号:
50118-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法学

三级分类:
法学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版面字数:
5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 绪 论
    •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 二、学习和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理论指针和基本方法
    • 三、学习和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意义
    • 四、本书的体系和结构
  •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 第一节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
      • 一、行政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 三、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 四、行政法学
    • 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
      • 一、行政法渊源的概念与特征
      • 二、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 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
      • 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
      •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客体、特征与变动
  • 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概述
      •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体系
    • 第二节 依法行政原则
      • 一、职权法定
      • 二、法律优先
      • 三、法律保留
    • 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
      • 一、比例原则
      • 二、平等对待
    • 第四节 程序正当原则
      • 一、行政公开
      • 二、程序公正
      • 三、公众参与
    • 第五节 诚信原则
      • 一、诚实守信
      • 二、信赖保护
    • 第六节 高效便民原则
      • 一、高效原则
      • 二、便民原则
    • 第七节 监督与救济原则
      • 一、监督原则
      • 二、救济原则
  • 第三章 行政组织法
    • 第一节 概述
      • 一、公共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
      • 二、行政组织法的界定
      • 三、行政组织法的分类
      • 四、行政组织法的地位与功能
      • 五、行政组织法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行政组织法律制度
      • 一、行政职能设置
      • 二、政府间的关系
      • 三、社会行政组织制度
      • 四、行政编制制度
    • 第三节 行政主体
      • 一、行政主体的界定
      • 二、行政主体的类型
      • 三、行政主体资格的认定
      • 四、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 第四章 公务员法
    • 第一节 概述
      • 一、公务员
      • 二、公务员法
      • 三、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 四、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
    • 第二节 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 一、公务员的义务
      • 二、公务员的权利
    • 第三节 公务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 一、公务员的录用
      • 二、公务员的职务任免
      • 三、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 第四节 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 一、公务员的物质保障
      • 二、公务员的考核
      • 三、公务员的奖励
      • 四、公务员的责任
      • 五、公务员的职务升降
  • 第五章 行政行为概述
    •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 一、行政行为主体合法
      • 二、行政行为权限合法
      • 三、行政行为内容合法
      • 四、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效力
      • 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 二、行政行为的生效
      • 三、行政行为的失效
  • 第六章 行政立法
    • 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
      •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程序
      • 一、编制立法工作计划
      • 二、起草
      • 三、征求和听取意见
      • 四、审查
      • 五、决定与公布
    • 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效力
      • 一、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
      • 二、行政立法的生效与失效
      • 三、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 第四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
      •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
      •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 第七章 授益行政行为
    • 第一节 行政给付
      • 一、行政给付与福利行政
      • 二、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
      • 三、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
    • 第二节 行政许可
      • 一、行政许可及立法
      • 二、行政许可事项及其设定
      • 三、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 四、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
      • 五、行政许可的特别程序
      • 六、行政许可的其他规定
  • 第八章 负担行政行为
    • 第一节 行政处罚
      • 一、行政处罚及立法
      •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 三、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 四、行政处罚的管辖与适用
      •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
    • 第二节 行政征收与征用
      • 一、行政征收
      • 二、行政征用
      • 三、行政征收与征用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行政强制
      • 一、行政强制措施
      • 二、行政强制执行
      • 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
  • 第九章 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
    • 第一节 行政规划
      • 一、行政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规划的功能
      • 三、行政规划的主要类型与适用范围
      • 四、行政规划的确定与实施
    • 第二节 行政指导
      •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指导的功能与构成
      • 三、行政指导的依据与分类
      • 四、行政指导的程序
    • 第三节 行政协议
      • 一、行政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协议的功能与分类
      • 三、行政协议的权利与义务
      • 四、行政协议的订立与实施
    • 第四节 行政确认
      •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确认的分类
      • 三、行政确认的原则
      • 四、行政确认制度
    • 第五节 行政调查
      • 一、行政调查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调查的分类
      • 三、行政调查的原则
      • 四、行政调查程序
    • 第六节 行政检查
      • 一、行政检查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检查的分类
      • 三、行政检查的原则
      • 四、行政检查程序
  • 第十章 行政司法
    • 第一节 行政司法概述
      • 一、行政司法的概念与特征
      • 二、国外行政司法的历史发展
      • 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司法制度的意义
    • 第二节 行政司法的主要形式
      • 一、行政裁决
      • 二、行政仲裁
      • 三、行政调解
    • 第三节 专门行政裁判制度
      • 一、专门行政裁判机构
      • 二、专门行政裁判的受案范围
      • 三、专门行政裁判的程序
  • 第十一章 行政应急
    • 第一节 行政应急概述
      • 一、行政应急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应急法制的特点与功能
      • 三、行政应急行为的构成要素
      • 四、行政应急性原则
      • 五、行政应急行为的设定与分类
      • 六、行政应急行为法治化的国际经验
    • 第二节 行政应急的实施
      • 一、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条件
      • 二、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主体
      • 三、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方式
      • 四、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程序
      • 五、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依据
    • 第三节 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
      • 一、行政应急行为监督与救济的现状
      • 二、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路径
  • 第十二章 行政程序
    •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程序的类型
      • 三、行政程序的功能
      • 四、行政程序的原则
      • 五、行政程序法典化
    • 第二节 行政程序制度
      • 一、职权分离制度
      • 二、行政回避制度
      • 三、行政公开制度
      • 四、禁止单方接触制度
      • 五、行政听证制度
      • 六、证据排除制度
      • 七、说明理由制度
      • 八、案卷排他制度
      • 九、行政时效制度
    •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
      •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类型
      •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十三章 监督行政
    • 第一节 监督行政概述
      • 一、监督行政的概念
      • 二、监督行政的特征
    • 第二节 监督行政的类型
      • 一、政治监督
      • 二、社会监督
      • 三、国家机关监督
    •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一般监督
      • 一、一般监督行政
      • 二、行政执法监督
    • 第四节 行政机关专门监督
      • 一、审计监督的原则
      • 二、审计机关的职责
      • 三、审计机关的职权
      • 四、审计监督程序
  • 第十四章 行政复议
    •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 一、行政复议的性质与特征
      • 二、行政复议的组织与功能
      • 三、行政复议的原则
      • 四、行政复议的参加人
    •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
      • 一、可申请复议的范围
      • 二、请求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
      • 三、不能申请复议的范围
    •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 一、行政复议的申请
      • 二、行政复议的受理
    • 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
      • 一、行政复议的审理
      • 二、行政复议决定
  • 第十五章 国家赔偿与补偿
    • 第一节 国家赔偿概述
      • 一、国家赔偿与国家赔偿法
      • 二、国家赔偿法的历史发展
      • 三、国家赔偿责任
    • 第二节 行政赔偿
      • 一、行政赔偿的内涵
      •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 三、行政赔偿的程序
    • 第三节 司法赔偿
      • 一、司法赔偿的内涵
      • 二、司法赔偿的范围
      • 三、司法赔偿的程序
    • 第四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标准与费用
      • 一、国家赔偿的方式
      • 二、国家赔偿的标准
      • 三、国家赔偿的费用
    • 第五节 国家补偿
      • 一、国家补偿的内涵
      • 二、国家补偿的分类与标准
  • 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
      •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的关系
      • 三、行政诉讼的历史发展
      • 四、行政诉讼的目的与功能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原则
      • 一、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实行合法性审查的原则
      • 二、司法有限变更的原则
      • 三、司法最终裁决的原则
  •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
    •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 二、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依据与标准
      •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定方式
      • 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内容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
      • 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 二、级别管辖
      • 三、地域管辖
      • 四、移送管辖
      • 五、指定管辖
      • 六、管辖转移
      • 七、管辖异议
  • 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
      •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
      • 三、行政诉讼代表人
      • 四、共同诉讼人
    •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
      • 一、行政诉讼原告概述
      • 二、行政诉讼原告的确认
      •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
    • 第三节 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
      • 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背景
      • 二、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的概念与特征
      • 三、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与一般行政诉讼原告的区别
    • 第四节 行政诉讼被告
      • 一、行政诉讼被告概述
      •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
      • 三、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转移
    •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
      •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
      •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
      • 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
  • 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证据
    •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诉讼证据形式的分类及其特征
      • 三、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非法证据排除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概念与分类
      • 二、举证与证明责任
      • 三、举证时限
      • 四、法院收集证据的权力与义务
  • 第二十章 行政诉讼程序
    • 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
      • 一、起诉
      • 二、受理
      • 三、撤诉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
      • 一、普通程序
      • 二、简易程序
    • 第三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
      • 一、行政诉讼二审程序概述
      • 二、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 三、上诉案件的审理和裁判
    • 第四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 二、审判监督案件的审理程序
  • 第二十一章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
      •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与特征
      • 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的规范适用、规范审查与规范冲突
      • 一、规范适用
      • 二、规范审查
      • 三、规范冲突与处理
  • 第二十二章 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
    •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 一、行政诉讼判决
      • 二、行政诉讼裁定
      • 三、行政诉讼决定
    •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执行
      • 一、行政诉讼中的执行
      • 二、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 第二十三章 涉外行政诉讼
    •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概述
      •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
      •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
    •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
      • 一、平等原则
      • 二、对等原则
    •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类型
      • 一、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 二、反倾销、反补贴行政案件
  • 阅读文献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后 记
  • 第二版后记
如无法打开或下载资源,请在电脑端(xuanshu.hep.com.cn)进行下载操作。
加快法治建设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档pdf
论行政法概念的哲学视野 文档pdf
中国行政法的回顾与展望 文档pdf
当代中国行政法的制度特色 文档pdf
行政民主化与行政指导制度发展 文档pdf
通过改革创新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基本权利、约束公共权力 文档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文档pdf
张斌与陕县公安局行政赔偿案 文档pdf
朱红蔚申请无罪逮捕赔偿案 文档pdf
司法判决对拓展立法条文的重要意义 文档pdf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档pdf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全文) 文档pdf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 文档pdf
周克存与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强制拆迁及行政赔偿纠纷上诉案 文档pdf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起纠纷案 文档pdf
行政诉讼证据关联性规则的理论及适用 文档pdf
行政诉讼复议前置情形列举 文档pdf
行政诉讼的“一事不再理”(以杨一民诉成都市政府其他行政纠纷案为例) 文档pdf
审判监督程序的作用(以甘露不服暨南大学开除学籍决定案为例) 文档pdf
行政诉讼中的检察院抗诉(以刘自荣诉米泉市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案为例) 文档pd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