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辅文
- 导论
- 第一章 历史和现实依据: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必然性
- 第一节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一、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
- 二、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三、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需要
- 第二节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 一、实现共享发展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
- 二、实现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 三、实现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 四、实现共享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 第二章 思想基础: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共享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一、儒家的“大同世界”与共享发展理念
- 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公有公享之社会理想
- 三、康有为的《大同书》与“太平世”的极乐世界
- 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大同之道的社会主义
- 第二节 西方共享思想的流变
-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和理论
- 二、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权、自由与平等理念
- 三、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平等共享社会的勾画
- 四、现当代西方正义理论和共享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 二、列宁对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认识
-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三章 理论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 一、建立在共建基础上的共享
- 二、全民的共享
- 三、全面的共享
- 四、有合理差别的共享
- 五、渐进的共享
- 第二节 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维度
- 一、价值尺度: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
- 二、价值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 三、核心环节:有效的制度安排
- 第三节 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 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四、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
- 五、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 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四章 他山之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实现共享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国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一、美国的收入及财富分配现状
- 二、美国政府对收入及财富分配的调节措施
- 三、启示与反思:对美国实践的分析
- 第二节 北欧福利国家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 一、福利国家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 二、北欧国家福利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 三、北欧福利国家实践的启示
- 第三节 拉美国家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一、“拉美陷阱”的主要表现
- 二、“拉美陷阱”的主要成因
- 三、拉美经验的启示
- 第五章 机会共享:保障社会成员公平享有获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机会
- 第一节 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 第二节 关注弱势群体的机会平等
- 一、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 二、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诉求表达机会
- 三、为弱势群体夯实法律援助的通道
- 第三节 对特权进行有效规制
- 一、强化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 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三、加大对特权现象的惩治力度
- 第六章 利益共享:实现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享有
- 第一节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一、完善劳动、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 二、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
- 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第二节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实施
- 一、以“六个精准”为核心开展扶贫工作
- 二、加快推进脱贫“五个一批”工程
- 三、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 第三节 优化利益整合机制
- 一、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二、优化利益矛盾调处机制
- 三、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七章 服务共享:保障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 第一节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着力点
- 一、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着力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二节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
- 一、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二、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
- 一、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法律制度
- 二、建立健全相关财政制度
- 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