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书共分二十一章,系统阐述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也反映了药物动力学的重要研究进展。本书具有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本书的内容系统、新颖,资料丰富,涉及面广,可以作为医药院校本科学生的教材和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药学研究、药物开发、临床药师和医师以及药厂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自学资料。



作者:
蒋新国

定价:
49.60元

出版时间:
2009-01-15

ISBN:
978-7-04-025051-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药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85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3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及其与药物效应间的关系
      •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与药物效应
    • 第三节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生物药剂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生物药剂学对药学学科发展的促进
      • 二、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五节 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 一、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
      • 二、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 第一节 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 一、药物的生物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 三、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理化因素
      • 四、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
      • 五、口服药物的处方设计
    • 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 一、注射给药
      • 二、皮肤给药
      • 三、肺部给药
      • 四、口腔黏膜给药
      • 五、鼻腔黏膜给药
      • 六、眼部给药
      • 七、直肠给药
      • 八、阴道给药
  • 第三章 药物的分布
    • 第一节 概述
      •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分布
      • 二、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
      •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 四、表观分布容积
    • 第二节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第三节 药物淋巴系统转运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 四、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液的转运
    • 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
      • 一、脑脊液
      • 二、脑屏障
      •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策略
    • 第五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 一、胎盘构造与胎儿的血液循环
      • 二、药物的胎盘转运
      • 三、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 第六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 第七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 三、长循环微粒给药系统
      • 四、微粒靶向给药系统
  • 第四章 药物的代谢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药物代谢的部位和代谢酶
      • 一、药物代谢的部位
      • 二、药物代谢酶
    • 第三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 一、第一相反应
      • 二、第二相结合反应
    • 第四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 一、底物的立体选择性
      • 二、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 三、底物-产物立体选择性
    • 第五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 一、给药途径和首过效应
      • 二、给药剂量和剂型
      • 三、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
      • 四、种属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 五、年龄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 六、性别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 七、个体差异对代谢的影响
      • 八、疾病对代谢的影响
      • 九、食物对代谢的影响
    • 第六节 药物代谢和制剂设计
      • 一、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
      • 二、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
      • 三、药酶抑制剂与制剂设计
      • 四、药物代谢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 第五章 药物的排泄
    • 第一节 概述
      • 一、药物体内排泄的含义、过程、研究内容
      • 二、药物排泄与药效的关系
    • 第二节 药物的肾排泄
      • 一、药物在肾内的动态过程
      • 二、有机药物的肾排泄
      • 三、生物技术类药物的排泄
    • 第三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 二、肠肝循环
    • 第四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 一、消化道排泄
      • 二、肺排泄
      • 三、乳汁排泄
      • 四、汗排泄
      • 五、唾液排泄
    • 第五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
      •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
      • 三、药物与蛋白结合
      • 四、胆汁流量、血流动力学
      • 五、合并用药
      • 六、剂型因素
      • 七、疾病因素
    • 第六节 药物排泄研究进展
  • 第六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及其发展
      • 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
    •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一、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其时相
      •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 三、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 四、速率过程
      • 五、速度(率)常数
      • 六、半衰期
      • 七、表观分布容积
      • 八、清除率
      • 九、隔室模型(compartmentmodel)
      • 十、拉普拉斯变换
  • 第七章 一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药物动
      • 一、血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 二、尿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 三、代谢产物的动力学
    • 第二节 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动力学
      • 一、静脉滴注期间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 二、停止静脉滴注以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 三、静脉滴注的负荷剂量
    • 第三节 一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
      • 一、血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 二、尿药浓度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 三、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 第八章 多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二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 一、静脉注射
      • 二、静脉滴注
      • 三、血管外给药
    • 第二节 三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 一、静脉注射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判别
      • 一、回归分析法
      • 二、残差平方和法
      • 三、拟合度(r)法
      • 四、AIC法
      • 五、F检验
  • 第九章 多剂量给药
    • 第一节 多剂量函数
    • 第二节 一室模型的多剂量给药
      • 一、静脉注射
      • 二、血管外给药
      • 三、多剂量给药的其他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三节 二室模型的多剂量给药
      •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 二、其他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十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判别
    •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 一、Michaelis-Menten方程
      • 二、Michaelis-Menten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及参数计算
      •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四节 其他机制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
      • 一、因蛋白结合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二、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载体系统饱和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三、酶抑制作用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四、酶诱导作用所致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五、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发展
  • 第十一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统计矩分析
    • 第一节 统计矩的概念及计算
      • 一、统计矩的概念
      • 二、矩量的计算
    • 第二节 矩量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 一、生物半衰期
      • 二、清除率
      • 三、表观分布容积
      • 四、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和达稳态时间
    •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
      • 一、释放动力学
      • 二、吸收动力学
      • 三、统计矩分析参数与室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第十二章 群体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群体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 二、普通药物动力学与群体药物动力学的比较
    • 第二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中的两大类因素
      • 一、固定效应因素
      • 二、随机效应因素
    • 第三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 一、简单合并数据法
      • 二、简单平均数据法
      • 三、标准两步法
      • 四、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曲线拟合方法
    • 第四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
      • 一、个体内模型
      • 二、个体间模型
      • 三、群体模型
      • 四、群体药物动力学的特点(NONMEM法)
    • 第五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中的模型化过程
      • 一、结构模型的建立
      • 二、模型化的一般过程
      • 三、群体模型的建立
      • 四、最终模型的验证
    • 第六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应用实例
      • 一、NONMEM简介
      • 二、群体药物动力学应用实例
  • 第十三章 生理模型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生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背景
      •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的模型
      • 一、全身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二、组织和器官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方程
      • 四、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参数
    • 第三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数据处理软件
      •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种间外推和种属内推
      • 三、应用实例
  •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之间的定量关系
      •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几种主要关系
      • 二、治疗浓度范围
      • 三、梯度反应中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 第三节 药效动力学模型
      • 一、线性模型
      • 二、对数模型
      • 三、米氏方程
      • 四、Sigmoid模型
    •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
      • 一、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 二、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的解析步骤
    • 第五节 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链式模型应用实例
    • 第六节 非连续型药效学数据的PK/PD链式模型解析简介
    • 第七节 具有解析药物动力学微分方程功能的非线性拟合程序
  • 第十五章 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
    • 第一节 细胞色素P
      • 一、细胞色素P的分布与命名
      • 二、细胞色素P的重要性
      • 三、细胞色素P家族及亚族
    • 第二节 细胞色素P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
      • 一、细胞色素P的基因型与表型
      • 二、细胞色素P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
  • 第十六章 时辰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机制
      • 一、药物吸收的时辰差异
      • 二、药物分布的时辰差异
      • 三、药物代谢的时辰差异
      • 四、药物排泄的时辰差异
    • 第三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模型
    • 第四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与剂型设计
    • 第五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十七章 手性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手性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差异
      • 一、吸收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 二、分布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 三、代谢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 四、排泄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 第三节 手性药物对映体动力学差异的影响因素
      • 一、种属和遗传因素
      • 二、剂型和剂量因素
      • 三、药物相互作用因素
      • 四、性别、年龄和疾病因素
    • 第四节 手性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第十八章 中药药物动力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 二、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特点
      •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 第二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一、血药浓度法
      • 二、药理效应法
      • 三、毒理效应法
      • 四、微生物测定法
    • 第三节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趋势与展望
  • 第十九章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研究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新药临床前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一、试验对象的选择
      • 二、试验样品的选择
      • 三、试验方案的设计
      • 四、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统计学分析
      • 五、临床前的其他生物药剂学研究
    • 第三节 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一、受试者的选择
      • 二、试验样品的选择
      • 三、试验方案的选择
    • 第四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 一、生物利用度研究
      • 二、生物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 第二十章 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的药物动力学原理
    • 第一节 概述
      • 一、缓、控释制剂的定义
      •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 三、国内外缓、控释制剂研究现状
      • 四、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和设计要求
      •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 二、药理学性质
      • 三、药物动力学性质
      • 四、生物药剂学考虑
    •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
      • 一、缓释制剂一级释放,无速释部分
      • 二、控释制剂为零级释放,无速释部分
      • 三、速释部分以一级速度释药,缓释部分以零级速度释药
      • 四、速释和缓释部分皆以一级速度释药
      • 五、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设计
    • 第四节 缓、控释制剂体外、体内评价
      •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 二、缓、控释制剂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三、人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 四、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
    • 第一节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 一、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 二、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
      • 一、基本概念
      • 二、给药方案的基本要求
      • 三、给药方案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 四、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
    • 第三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 一、根据生物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 二、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 三、根据血药浓度范围设计给药方案
      • 四、根据CSSMAX或CSSMIN设计给药方案
      • 五、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给药方案设计
      • 六、肾损伤患者给药方案设计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 一、基本概念
      • 二、TDM的任务与特点
      • 三、TDM的适用原则与应用现状
      • 四、TDM的注意事项
      • 五、TDM的一般过程
      • 六、TDM在个体化给药方案制订中的应用
  • 附录一 常用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
  • 附录二 一些代表性药物的治疗浓度、中毒浓度及致死浓度(血药浓度单位:μG/ML)
  • 英中文对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