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刑法与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


作者:
主编 时延安 刘计划
定价:
59.00元
ISBN:
978-7-04-065845-3
版面字数:
6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11-03
物料号:
65845-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法学
三级分类:
法学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总论包括九个模块,分别介绍刑事法律及其知识的一体化运用、犯罪成立与刑事证明、量刑及其证明、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强制措施的运用与证明、不起诉刑事案件的实体与程序问题、移送审查起诉刑事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适用、提起公诉刑事案件的事实与证明和刑事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其中,第一模块重点介绍刑事法学一体化的理论与实现路径,第二至四模块重在刑事实体法与刑事证据法之间关系的探讨;第五至九模块则围绕刑事诉讼制度中涉及的刑事实体法与刑事证据法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进行介绍。分论就单位刑事案件、不作为刑事案件、刑民交叉刑事案件、行刑衔接刑事案件、侵犯人身刑事案件、侵犯财产刑事案件的程序与证据证明等问题进行专题介绍。

读者对象:主要面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 前辅文
  • 第一编 总论
    • 第一章 刑事法律及其知识的一体化运用
      • 第一节 学科发展与法律实践中的刑事一体化
        • 一、学科发展角度的刑事一体化
        • 二、刑事立法中的刑事一体化
        • 三、刑事司法中的刑事一体化
      • 第二节 刑事法学的一体化
        • 一、分合有致:刑事法学的学科分化与一体化
        • 二、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的一体研究
        • 三、刑法学与刑事证据法学的一体化研究
      • 第三节 刑事法学知识在刑事司法中的综合运用
        • 一、刑事司法中综合运用刑事法学知识的基本理念
        • 二、刑事司法中综合运用刑事法学知识的方法
    • 第二章 犯罪成立与刑事证明
      • 第一节 犯罪成立要素与刑事证明的关系
        • 一、犯罪成立要素对刑事证明活动实体上的指导
        • 二、犯罪成立要素对刑事证明对象范围上的框定
        • 三、犯罪成立要素对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上的影响
      • 第二节 客观成立要件及证明要点
        • 一、行为主体及证明要点
        • 二、危害行为及证明要点
        • 三、危害结果及证明要点
        • 四、因果关系及证明要点
      • 第三节 主观成立要件及证明要点
        • 一、犯罪故意及证明要点
        • 二、犯罪过失及证明要点
        • 三、其他主观要素及证明要点
      • 第四节 正当行为及证明要点
        • 一、正当防卫及证明要点
        • 二、紧急避险及证明要点
    • 第三章 量刑及其证明
      • 第一节 量刑概述
        • 一、量刑的特点
        • 二、量刑的原则
        • 三、量刑事实及情节
        • 四、量刑的基本方法
      • 第二节 常见量刑制度(情节)的适用及其证明
        • 一、年龄情节及其证明
        • 二、累犯的成立条件及其证明
        • 三、自首、坦白的成立条件及其程序、证明
        • 四、立功的成立条件及其程序、证明
        • 五、缓刑的成立条件及其程序、证明
        • 六、认罪认罚制度及其证明
      • 第三节 量刑建议与刑罚裁量
        • 一、量刑建议与检察机关的提出
        • 二、量刑建议与人民法院的采纳
        • 三、量刑建议与被告人、辩护人的异议
    • 第四章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 第一节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概述
        • 一、刑事案件事实
        • 二、刑事案件事实认定
      • 第二节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
        • 一、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经验法则
        • 二、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逻辑规则
      • 第三节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据裁判方法
        • 一、运用直接证据确认案件事实的方法
        • 二、运用间接证据推论案件事实的方法
      • 第四节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推定和司法认知
        • 一、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推定
        • 二、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司法认知
      • 第五节 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的选择与涵摄
        • 一、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的选择
        • 二、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的涵摄
    • 第五章 强制措施的运用与证明
      • 第一节 强制措施概述
        •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厘清
        • 二、强制措施的双重功能
        • 三、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
        • 四、强制措施的体系
      • 第二节 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 一、拘传的适用条件与程序
        • 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与证明
        •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与法律文书
        • 四、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与程序
      • 第三节 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 一、拘留的适用条件与程序
        • 二、逮捕的适用条件与证明
        • 三、逮捕的程序与法律文书
        •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与程序
      • 第四节 对物的强制措施
        • 一、对物的强制措施与相关概念
        • 二、查封、扣押、冻结的适用条件与证明
        • 三、查封、扣押、冻结的程序与法律文书
    • 第六章 不起诉刑事案件的实体与程序问题
      • 第一节 不起诉制度概述
        • 一、不起诉的概念与类型
        • 二、不起诉的理论依据
        • 三、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
      • 第二节 法定不起诉
        •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 二、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 三、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
        • 四、其他情形
      • 第三节 其他不起诉
        • 一、酌定不起诉
        • 二、证据不足不起诉
        • 三、附条件不起诉
        • 四、特殊的裁量不起诉
    • 第七章 移送审查起诉刑事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适用
      • 第一节 审查起诉的一般程序
        • 一、侦查终结后的移送审查起诉
        • 二、检察机关对提起公诉案件的审查起诉
        • 三、审查起诉后的处理
      • 第二节 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的审查起诉
        • 一、监察机关调查终结后的移送审查起诉
        • 二、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的审查起诉
      • 第三节 认罪认罚案件的审查起诉
        •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程序
        • 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
    • 第八章 提起公诉刑事案件的事实与证明
      • 第一节 起诉的基本理论
        • 一、起诉的模式
        • 二、公诉制度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 三、公诉与自诉的关系
      • 第二节 提起公诉刑事案件的事实
        • 一、实体法事实
        • 二、程序法事实
      • 第三节 提起公诉刑事案件事实的证明
        • 一、事实与证据的关系
        • 二、刑事证据审查认定的一般规则
        • 三、不同证据形式的审查判断规则
    • 第九章 刑事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 第一节 刑事证明责任制度概述
        •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概念
        • 二、刑事证明责任的性质
        • 三、证明责任与其他概念
      •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 一、公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
        • 二、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承担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
        • 三、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
        • 四、人民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
      • 第三节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问题
        • 一、持有型犯罪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 二、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 三、无罪或者免责事由的证明责任分配
  • 第二编 分论
    • 第十章 单位刑事案件的程序与证明
      • 第一节 单位犯罪的要素与证明
        • 一、单位犯罪的归责依据
        • 二、单位犯罪的成立要素
        • 三、单位犯罪成立要件的证明
      • 第二节 单位刑事案件与自然人刑事案件的并立关系
        • 一、单位刑事案件与自然人刑事案件并立的处理原则
        • 二、单位刑事案件与自然人刑事案件并立的处理规则
      • 第三节 对犯罪嫌疑单位的强制措施适用
        • 一、对犯罪嫌疑单位强制措施的适用政策
        • 二、对犯罪嫌疑单位强制措施的适用规则
    • 第十一章 不作为刑事案件的程序与证明
      •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要素与证明
        • 一、不作为犯罪的类型以及成立要素
        • 二、不作为犯罪成立要素的证明
      •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
        • 一、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有无
        • 二、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判断的相关理论
        • 三、我国司法实务中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三节 不作为刑事案件的辩护事由
        • 一、不作为刑事案件的客观辩护事由
        • 二、不作为刑事案件的主观辩护事由
    • 第十二章 刑民交叉刑事案件的实体与程序问题
      • 第一节 民事实体判断对定罪的意义
        • 一、刑民关系问题讨论发展脉络
        • 二、关于违法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争议
        • 三、解决刑民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刑民交叉刑事案件程序处理与实体规则
        • 一、刑民交叉刑事案件程序处理的类型
        • 二、“民刑并进”路径的实体判断路径
        • 三、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方式的实体判断规则
    • 第十三章 行刑衔接刑事案件的程序与证据问题
      • 第一节 行刑衔接刑事案件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 一、行刑衔接刑事案件的类型
        • 二、行刑衔接刑事案件的形成原因
      • 第二节 行政违法性判断对刑事违法性判断的影响
        • 一、有关行政违法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的理论争议
        • 二、行政不法判断对行政犯罪定罪的影响
        • 三、由行政违法性到刑事违法性的判断思路
      • 第三节 行政违法调查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 一、行政违法调查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规范依据
        • 二、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限制适用
      • 第四节 不予立案、相对不起诉、宣告无罪后的行政制裁程序
        • 一、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后的行政制裁程序
        • 二、检察机关相对不起诉后的行政制裁程序
        • 三、法院宣告无罪后的行政制裁程序
    • 第十四章 侵犯人身刑事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第一节 故意杀人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故意杀人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故意杀人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二节 强奸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强奸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强奸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三节 绑架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绑架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绑架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四节 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拐卖妇女、儿童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五节 侮辱、诽谤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侮辱、诽谤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侮辱、诽谤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十五章 侵犯财产刑事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第一节 盗窃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盗窃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盗窃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二节 诈骗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诈骗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认定中的问题
      • 第三节 职务侵占案件的认定与证明
        • 一、职务侵占罪的成立要件及证明
        • 二、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问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