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神经生物学导论


作者:
主编: 饶毅 梅林 段树民 ;副主编:于翔 李晓明 薛天
定价:
125.00元
ISBN:
978-7-04-064360-2
版面字数:
88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9-19
物料号:
64360-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神经科学

本书是一本面向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启蒙教材,致力于从历史视角,简单明了地讲述神经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现状。本书分为5篇,共28章,分别介绍神经系统基本元件、神经内稳态、神经系统发育、神经环路与功能,以及神经系统高级功能与应用。

第一篇“神经系统基本元件”简要描述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类型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及储存方式。第二篇“神经内稳态”主要介绍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如何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第三篇“神经系统发育”介绍神经系统从无到有的发育进程,讲述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概念与介导重要发育过程的关键分子机制,还以大脑皮质为例,讲述了不同发育过程之间如何配合协调。第四篇“神经环路与功能”以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觉、听觉、化学感受、运动、睡眠、情绪等为例,介绍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第五篇“神经系统高级功能与应用”主要介绍注意、语言、决策等脑高级功能,以及如何运用计算神经生物学解析脑的功能,还概述了神经系统的主要疾病及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为平衡教材的可读性与神经生物学的前沿内容,本书纸质版部分力求简洁,配套数字资源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供读者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 前辅文
  • 第一篇 神经系统基本元件
    • 1 神经系统结构
      • 1.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概述
        • 1.1.1 神经系统的常用方位及术语
        • 1.1.2 神经系统的组成
        • 1.1.3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与基本功能
      • 1.2 中枢神经系统
        • 1.2.1 大脑
        • 1.2.2 基底核
        • 1.2.3 间脑
        • 1.2.4 脑干
        • 1.2.5 小脑
        • 1.2.6 第四脑室
        • 1.2.7 脊髓
      • 1.3 周围神经系统
      • 1.4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与脑脊膜
        • 1.4.1 脊髓的血管
        • 1.4.2 脑的血管
        • 1.4.3 脑脊膜
        • 1.4.4 脑脊液与脑屏障
    • 2 神经元与突触
      • 2.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 2.1.1 胞体
        • 2.1.2 树突
        • 2.1.3 轴突
        • 2.1.4 细胞器
        • 2.1.5 细胞骨架
      • 2.2 神经元的种类与功能
        • 2.2.1 兴奋性神经元
        • 2.2.2 抑制性神经元
        • 2.2.3 感觉神经元
        • 2.2.4 运动神经元
      • 2.3 突触的神经信号传递
        • 2.3.1 化学突触
        • 2.3.2 电突触
        • 2.3.3 兴奋性突触
        • 2.3.4 抑制性突触
      • 2.4 外周突触
        • 2.4.1 神经肌肉接头
        • 2.4.2 肌梭
    • 3 神经电信号传导
      • 3.1 静息电位
        • 3.1.1 细胞膜与离子通道
        • 3.1.2 离子的不对称分布与跨膜运动
        • 3.1.3 平衡电位与能斯特方程
        • 3.1.4 静息电位与Goldman-Hodgkin-Katz(GHK)方程
      • 3.2 动作电位
        • 3.2.1 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其离子基础
        • 3.2.2 动作电位的传播特性
        • 3.2.3 影响动作电位传播的因素
    • 4 神经化学传递
      • 4.1 神经的化学传递
        • 4.1.1 化学传递学说的发展
        • 4.1.2 神经递质概述
        • 4.1.3 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清除
      • 4.2 受体及信号转导
        • 4.2.1 受体学说
        • 4.2.2 受体的种类与分布
        • 4.2.3 离子通道型受体
        • 4.2.4 G蛋白耦联受体
        • 4.2.5 第二信使系统
        • 4.2.6 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 4.3 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功能
        • 4.3.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 4.3.2 单胺类及其受体
        • 4.3.3 氨基酸类及其受体
    • 5 胶质细胞
      • 5.1 胶质细胞概述
      • 5.2 胶质细胞的组成
        • 5.2.1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 5.2.2 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 5.3 星形胶质细胞
        • 5.3.1 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性
        • 5.3.2 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 5.4 少突胶质细胞
        • 5.4.1 少突胶质细胞的特性
        • 5.4.2 少突胶质细胞的功能
      • 5.5 小胶质细胞
        • 5.5.1 小胶质细胞的特性
        • 5.5.2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 第二篇 神经内稳态
    • 6 自主神经系统
      • 6.1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6.1.1 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 6.1.2 神经节
        • 6.1.3 交感神经系统
        • 6.1.4 副交感神经系统
        • 6.1.5 迷走神经
        • 6.1.6 肠神经系统
      • 6.2 自主神经系统对重要内脏器官的调节
        • 6.2.1 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
        • 6.2.2 呼吸道的自主神经调节
        • 6.2.3 胃肠道的自主神经调节
    • 7 神经内分泌
      • 7.1 神经内分泌系统概要
      • 7.2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解剖结构
        • 7.2.1 下丘脑
        • 7.2.2 垂体
        • 7.2.3 室周器官
        • 7.2.4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 7.2.5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 7.3 神经内分泌的稳态调控机制
        • 7.3.1 反馈控制系统
        • 7.3.2 HPA轴的分泌模式
        • 7.3.3 HPA轴的负反馈机制
        • 7.3.4 HPA轴激素合成与分泌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
      • 7.4 神经内分泌的生理功能
        • 7.4.1 生长发育与机体代谢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 7.4.2 青春期启动与生殖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 7.4.3 体液稳态与渗透压平衡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 8 神经免疫
      • 8.1 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学特征
      • 8.2 中枢神经系统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屏障结构
        • 8.2.1 血-脑屏障
        • 8.2.2 血-脑脊液屏障
      • 8.3 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稳态
        • 8.3.1 脑膜
        • 8.3.2 类淋巴系统
        • 8.3.3 脑膜的淋巴结构
      • 8.4 小胶质细胞
        • 8.4.1 小胶质细胞免疫功能的分子基础
        • 8.4.2 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功能
        • 8.4.3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 第三篇 神经系统发育
    • 9 神经诱导与神经元命运决定
      • 9.1 神经系统发生
        • 9.1.1 三胚层诱导
        • 9.1.2 原肠胚形成与神经诱导
        • 9.1.3 神经管形态建成与背-腹轴的建立
      • 9.2 神经元命运决定
        • 9.2.1 神经元产生的区域特征
        • 9.2.2 对称分裂与非对称分裂调控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
        • 9.2.3 相邻细胞对话调控细胞分化命运
        • 9.2.4 神经元产生的时序性
      • 9.3 成体神经干细胞
        • 9.3.1 SGZ中的成体神经干细胞
        • 9.3.2 SVZ中的成体神经干细胞
      • 9.4 转录因子与图式形成及神经元命运决定
        • 9.4.1 转录因子与细胞外信号共同决定细胞命运
        • 9.4.2 转录因子的时空表达与细胞命运决定
        • 9.4.3 转录因子对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命运决定与特化
    • 10 轴突导向与树突发育
      • 10.1 神经元极性建立
        • 10.1.1 从细胞命运决定到极性建立
        • 10.1.2 神经突的命运决定
      • 10.2 轴突生长导向
        • 10.2.1 生长锥:既是传感器又是运动装置
        • 10.2.2 轴突生长和导向的信号分子
      • 10.3 树突发育
        • 10.3.1 树突形态的多样性
        • 10.3.2 树突发育的细胞生物学过程
        • 10.3.3 决定树突形态的内源因子
        • 10.3.4 调控树突发育的外源因子
        • 10.3.5 树突的修剪与重塑
    • 11 突触发育与可塑性
      • 11.1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形成
        • 11.1.1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特征
        • 11.1.2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形成过程
      • 11.2 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形成
        • 11.2.1 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特征
        • 11.2.2 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形成过程
      • 11.3 树突棘发育中的可塑性
        • 11.3.1 突触与树突棘发育的基本时程
        • 11.3.2 树突棘动态变化与修剪的基本过程
        • 11.3.3 树突棘动态调控的分子机制
      • 11.4 发育关键期与可塑性
        • 11.4.1 发育关键期可塑性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意义
        • 11.4.2 调控发育关键期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 11.4.3 调控发育关键期可塑性的神经环路机制
      • 11.5 突触的可塑性
    • 12 胶质细胞发育
      • 12.1 胶质细胞发育概述
      • 12.2 星形胶质细胞的发育
      • 12.3 少突胶质细胞的发育
      • 12.4 小胶质细胞的发育
      • 12.5 周围神经系统中施万细胞的发育
    • 13 大脑皮质发育
      • 13.1 大脑皮质结构组装
        • 13.1.1 大脑新皮质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13.1.2 大脑新皮质的神经细胞组成与分布特性
        • 13.1.3 大脑新皮质发生
        • 13.1.4 大脑新皮质兴奋性神经元的产生与迁移
        • 13.1.5 大脑新皮质抑制性神经元的产生与迁移
      • 13.2 大脑新皮质神经环路组装
        • 13.2.1 兴奋性神经元的谱系发生
        • 13.2.2 兴奋性神经元的柱状环路组装
      • 13.3 大脑新皮质功能区域特化机制
      • 13.4 大脑皮质演化
  • 第四篇 神经环路与功能
    • 14 视觉
      • 14.1 视网膜与光信号转导
        • 14.1.1 眼的结构
        • 14.1.2 光信号转导
        • 14.1.3 视觉信号在视网膜内的传递与加工
        • 14.1.4 非成像视觉
      • 14.2 视觉中枢信号处理
        • 14.2.1 视网膜下行通路
        • 14.2.2 初级视皮质的结构与功能
        • 14.2.3 背侧通路
        • 14.2.4 腹侧通路
        • 14.2.5 视觉信号的层级处理
        • 14.2.6 非成像视觉环路及其功能
      • 14.3 眼的演化
        • 14.3.1 眼的形态演化
        • 14.3.2 感光细胞演化
        • 14.3.3 三色视觉演化
    • 15 听觉与平衡觉
      • 15.1 外耳、中耳与内耳
      • 15.2 耳蜗的功能与解剖结构
      • 15.3 毛细胞的信号转导
      • 15.4 听觉信息的中枢处理
      • 15.5 前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15.6 平衡信息的中枢
    • 16 化学感受
      • 16.1 嗅觉系统
        • 16.1.1 嗅觉系统组织结构与嗅觉信息处理概况
        • 16.1.2 嗅上皮与嗅觉受体神经元
        • 16.1.3 嗅小球在嗅球上的拓扑结构
        • 16.1.4 僧帽细胞与簇绒细胞及高级中枢信息传递
        • 16.1.5 嗅觉编码的先天性与可塑性
        • 16.1.6 辅助嗅觉系统与信息素
      • 16.2 味觉系统
        • 16.2.1 味觉系统组织结构与信号传递概况
        • 16.2.2 味觉感受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 16.2.3 味觉信号的神经编码与传递模式
    • 17 躯体感觉
      • 17.1 温度觉
        • 17.1.1 温度感受器
        • 17.1.2 温度觉的传导通路
        • 17.1.3 脑对温度觉的信号处理
      • 17.2 触觉
        • 17.2.1 触觉感受器
        • 17.2.2 触觉信息的转化与神经传导通路
      • 17.3 痒觉
        • 17.3.1 痒觉的感知与神经传导机制
        • 17.3.2 不同种类痒觉感受的机制
      • 17.4 伤害性感受与疼痛体验
        • 17.4.1 参与疼痛体验的脑区
        • 17.4.2 不同伤害性感受器感知外界威胁与自身创伤
        • 17.4.3 疼痛的闸门调控与病理性疼痛
        • 17.4.4 临床前疼痛研究转化成功率低的部分原因
    • 18 运动系统
      • 18.1 运动系统概述
        • 18.1.1 躯体运动的主要形式
        • 18.1.2 控制运动的主要神经结构
      • 18.2 运动单位与脊髓躯体运动模式
        • 18.2.1 肌小节与运动单位
        • 18.2.2 脊髓运动神经元池及其组织原则
        • 18.2.3 初级传入纤维与外周感受器
        • 18.2.4 脊髓反射
        • 18.2.5 脊髓编码的固定动作模式
      • 18.3 参与运动控制的脑部高级中枢
        • 18.3.1 脑干与运动控制
        • 18.3.2 运动皮质与随意运动指令
        • 18.3.3 小脑与运动调控
        • 18.3.4 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控
    • 19 昼夜节律与睡眠稳态
      • 19.1 昼夜节律及其调控
        • 19.1.1 昼夜节律的特征与调控机制
        • 19.1.2 昼夜节律主钟
        • 19.1.3 昼夜节律的分子调控机制
      • 19.2 睡眠与觉醒
        • 19.2.1 睡眠的类型与功能
        • 19.2.2 促进觉醒的神经核团与主要神经元类型
        • 19.2.3 促进NREM睡眠的神经核团与主要神经元类型
        • 19.2.4 促进REM睡眠的神经核团与主要神经元类型
        • 19.2.5 睡眠-觉醒调控的内稳态机制与睡眠障碍
    • 20 学习与记忆
      • 20.1 学习与记忆的类型
        • 20.1.1 感觉记忆与短时记忆
        • 20.1.2 长时记忆
      • 20.2 皮质-海马与记忆存储: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环路
        • 20.2.1 海马的结构、环路与功能
        • 20.2.2 皮质在记忆存储中的作用
        • 20.2.3 海马-皮质环路与记忆巩固
      • 20.3 突触可塑性: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
        • 20.3.1 赫布规则
        • 20.3.2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 20.3.3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 20.3.4 NMDA受体在长时程增强中的作用
        • 20.3.5 长时程压抑
        • 20.3.6 放电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
      • 20.4 记忆痕迹细胞:学习与记忆的细胞机制
        • 20.4.1 记忆痕迹理论
        • 20.4.2 记忆痕迹细胞与记忆编码
        • 20.4.3 记忆痕迹细胞与记忆巩固
    • 21 情绪与情感
      • 21.1 情绪与情感的脑结构基础
        • 21.1.1 情绪与情感的表达
        • 21.1.2 对情绪认识的历史演变
      • 21.2 正性情绪的脑机制
        • 21.2.1 正性情绪的分类
        • 21.2.2 正性情绪的脑活动
      • 21.3 负性情绪的脑机制
        • 21.3.1 杏仁核的结构
        • 21.3.2 杏仁核与恐惧
        • 21.3.3 负性情绪的研究展望
      • 21.4 社会情感的脑机制
        • 21.4.1 共情的脑机制假说
        • 21.4.2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
        • 21.4.3 调控共情的脑区
        • 21.4.4 社会情感的神经调质机制
    • 22 奖赏与成瘾
      • 22.1 奖赏的定义与意义
      • 22.2 奖赏系统
        • 22.2.1 奖赏的神经递质和调质
        • 22.2.2 奖赏的神经环路
        • 22.2.3 奖赏系统紊乱的相关疾病
      • 22.3 成瘾及其发生机制
        • 22.3.1 成瘾的神经环路
        • 22.3.2 阐释成瘾机制的主要学说
    • 23 先天行为
      • 23.1 先天行为的特征、分类与意义
        • 23.1.1 先天行为的特征
        • 23.1.2 先天行为的分类
        • 23.1.3 先天行为的意义
      • 23.2 恐惧驱动的行为及其调控机制
        • 23.2.1 逃避天敌行为的神经基础
        • 23.2.2 恐惧驱动行为与机体稳态的调控
      • 23.3 摄食行为及其调控机制
        • 23.3.1 代谢性摄食
        • 23.3.2 享乐性摄食
  • 第五篇 神经系统高级功能与应用
    • 24 感知觉与注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24.1 感知觉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24.1.1 视知觉
        • 24.1.2 听知觉
        • 24.1.3 触知觉与躯体知觉
        • 24.1.4 嗅知觉与味知觉
      • 24.2 注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24.2.1 注意的研究范式
        • 24.2.2 注意的认知理论模型
        • 24.2.3 不同类型注意的神经机制
        • 24.2.4 注意的应用研究
    • 25 高级认知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25.1 决策
        • 25.1.1 决策价值的表征
        • 25.1.2 价值计算的“失灵”
      • 25.2 语言
        • 25.2.1 经典语言脑区
        • 25.2.2 语言的表层信息:音与形
        • 25.2.3 语言的深层信息:语义概念
        • 25.2.4 语言的结构信息:句法
      • 25.3 意识
        • 25.3.1 意识的理论
        • 25.3.2 知觉意识、意识下信息加工、注意
        • 25.3.3 自我意识
        • 25.3.4 意识状态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 25.3.5 意识与自由意志
    • 26 疾病的神经生物学
      • 26.1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概述
        • 26.1.1 神经系统疾病分类:神经性与精神性
        • 26.1.2 神经系统疾病起因:先天与后天
        • 26.1.3 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与治疗
      • 26.2 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
        • 26.2.1 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发病原因
        • 26.2.2 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人类遗传学研究
        • 26.2.3 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治疗
      • 26.3 精神疾病
        • 26.3.1 精神分裂症病因假说
        • 26.3.2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研究
        • 26.3.3 精神疾病的干预与治疗
      • 26.4 神经系统发育疾病
        • 26.4.1 神经系统发育疾病的病因
        • 26.4.2 神经系统发育疾病的遗传学研究
        • 26.4.3 神经系统发育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
        • 26.4.4 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 26.4.5 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与治疗
    • 27 计算神经生物学
      • 27.1 神经建模的背景与目标
      • 27.2 基本的神经计算模型
        • 27.2.1 神经元模型
        • 27.2.2 神经网络模型
      • 27.3 神经建模的编程工具
    • 28 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概要
      • 28.1 动物模型
        • 28.1.1 无脊椎动物模型
        • 28.1.2 脊椎动物模型
      • 28.2 形态学标记
        • 28.2.1 传统解剖学技术
        • 28.2.2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特异性标记方法
        • 28.2.3 神经环路示踪技术
      • 28.3 显微成像技术
        • 28.3.1 光学显微成像
        • 28.3.2 电子显微成像
        • 28.3.3 钙离子荧光成像
        • 28.3.4 神经递质和调质成像
      • 28.4 电生理技术
        • 28.4.1 细胞内记录
        • 28.4.2 细胞外记录
        • 28.4.3 多电极阵列记录
      • 28.5 神经元活动操控技术
        • 28.5.1 光遗传学
        • 28.5.2 化学遗传学
      • 28.6 行为学
        • 28.6.1 自然场景下的行为学观察
        • 28.6.2 运动与感觉功能检查方法
        • 28.6.3 学习记忆行为实验方法
        • 28.6.4 情绪相关实验方法
        • 28.6.5 社交行为实验方法
      • 28.7 脑功能成像
        • 28.7.1 脑电图
        • 28.7.2 功能磁共振成像
        • 28.7.3 脑磁图
        • 28.7.4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