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神经生物学(第4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寿天德 主编
定价:
68.00元
ISBN:
978-7-04-058107-2
版面字数:
9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22-08-28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神经科学

本书有机结合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物物理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发育生物学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成果,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神经生物学的全景图,是进入该领域必读的教科书。

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大幅度的修订和改写,更新和充实了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将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移入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中,从而使重点内容更加突出,便于阅读。此次修订工作还考虑到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读者的学习需要。近十余年来,关于意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从心理学研究发展到神经生物学研究范畴,为此本版新增“意识”一章,以扩展读者视野。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生命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相关新兴交叉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第一篇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 第一章 神经元和突触
      •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
        • 二、哺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构成
        • 三、神经组织
      • 第二节 神经元
        • 一、神经元的形态
        • 二、神经元的分类
        • 三、神经元的胞体
        • 四、神经元的突起
      • 第三节 突触
        • 一、突触的概念和类型
        • 二、化学突触
        • 三、电突触
      •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
        • 一、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 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 第二章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
      • 第一节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一、通过脂双层的物质扩散
        • 二、通过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
        • 三、通过膜泡“运动”的物质转运
      • 第二节 神经元生物电记录技术
        • 一、生物电记录技术概述
        • 二、细胞外记录
        • 三、细胞内记录
        • 四、膜片钳记录
      • 第三节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
        • 一、神经元膜的等效电路
        • 二、静息电位
        • 三、膜电阻和电流-电压关系曲线
        • 四、膜电容和时间常数
        • 五、空间常数
      • 第四节 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
        • 一、产生静息电位的条件
        • 二、K+平衡电位与Nernst方程
        • 三、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 第三章 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
      •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概述
        •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及其类型
        • 二、神经电信号的产生机制
        • 三、神经元膜电学特性与电信号的传导
        • 四、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
      • 第二节 局部电位
        • 一、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类型
        • 二、局部电位的特性
      • 第三节 动作电位
        •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征
        • 二、动作电位的过程和成分
        • 三、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
        • 四、动作电流的电压钳分析
      •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
        • 一、阈电位
        • 二、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 三、动作电位的发放模式
        •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
      • 第五节 神经元的兴奋性
        • 一、兴奋性的概念与指标
        • 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因素
    •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 一、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概念
        • 二、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方式
      •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
        •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
        •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 三、突触后电位
        • 四、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 第三节 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传递
        • 一、电突触传递
        • 二、非突触性传递
      • 第四节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调制
        • 一、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 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三、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
        • 四、其他突触传递调制
    • 第五章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
      • 第一节 神经递质
        •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
        • 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
        • 三、神经递质的释放
        • 四、神经递质的清除
      • 第二节 神经肽
        • 一、神经肽的分类
        • 二、神经肽的主要特点
        • 三、神经递质共存
        • 四、神经肽的作用方式
      • 第三节 神经递质转运体
        • 一、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分类、分布及结构
        • 二、神经递质转运体的作用
      • 第四节 神经递质系统
        • 一、乙酰胆碱
        • 二、单胺类
        • 三、氨基酸类
        • 四、嘌呤类
        • 五、逆行神经递质类
    • 第六章 离子通道与胞内钙离子平衡
      • 第一节 离子通道与信号转导概述
      • 第二节 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
        • 一、离子通道的物理特征
        • 二、离子通道是蛋白质
        • 三、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
        • 四、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 五、电压门控通道S4螺旋的门控作用
      • 第三节 单通道记录技术
      • 第四节 电压门控通道
        • 一、电压门控钠通道
        • 二、电压门控钾通道
        • 三、电压门控钙通道
        • 四、电压门控氯通道
      • 第五节 胞内钙离子平衡
        • 一、细胞内的钙离子平衡机制
        • 二、钙敏感信使
        • 三、钙信号向细胞核传播
        • 四、钙调节基因表达
    • 第七章 受体与信号转导
      • 第一节 受体与信号转导概述
      • 第二节 受体的种类与结构
        •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
        • 二、G蛋白耦联受体
        • 三、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
        • 四、转录调节因子受体
      • 第三节 离子通道型受体
        •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分类
        • 二、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快速信号传递和生理功能
        •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举例
      • 第四节 G蛋白耦联受体
        • 一、G蛋白耦联受体的结构和分类
        • 二、G蛋白的结构、分类及调节机制
        • 三、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 第五节 第二信使系统
        • 一、环腺苷酸信使系统
        • 二、环鸟苷酸信使系统
        • 三、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信使系统
        • 四、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
        • 五、一氧化氮
        • 六、效应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 第六节 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 一、GPCR与GPCR之间的对话
        • 二、GPCR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
        •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
  • 第二篇 神经系统的发育
    •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发育
      •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
      • 第二节 神经管的分化
        • 一、三脑泡阶段
        • 二、五脑泡阶段
        • 三、成熟阶段
        • 四、背腹轴的生成起因
        • 五、前后轴的形成和调控机制
      •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构型的建立
        • 一、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裂和迁移
        • 二、大脑的组织生成
        • 三、小脑的组织生成
        • 四、神经嵴细胞
        • 五、神经胶质细胞
        • 六、成体神经干细胞
      • 第四节 轴突生长和导向
        • 一、生长锥
        • 二、轴突导向的向化性和排斥性
        • 三、目的地的选择
        • 四、生长锥的崩塌
      • 第五节 突触的形成和神经回路的精细调制
        • 一、神经肌肉接头
        •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形成
        • 三、神经细胞的死亡和存活
        • 四、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回路
  • 第三篇 感 觉 系 统
    • 第九章 视觉
      • 第一节 视觉通路总论
      • 第二节 视网膜——外周脑
        • 一、视网膜的结构
        • 二、光感受器的换能机制
        • 三、视网膜内的信息处理机制
      • 第三节 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和分流处理
        • 一、外侧膝状体的投射与分层
        • 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感受野性质
        • 三、外侧膝状体神经元执行中枢对视觉信息流的调节功能
        • 四、外侧膝状体在形成平行信息处理通道中的编组和分流作用
      • 第四节 视皮层——视觉的高级中枢
        • 一、初级视皮层的细胞组构及分层
        • 二、初级视皮层细胞的功能分类和感受野性质
        • 三、初级视皮层的功能组构
        • 四﹑形状知觉的神经基础——方位选择性形成机制
        • 五﹑视觉系统形状、颜色和运动信息的平行处理机制
        • 六、视皮层下行反馈的易化作用和调制作用
        • 七、关于视觉信息如何提取与感知的探讨
    • 第十章 听觉
      • 第一节 听觉系统的结构
        • 一、外耳
        • 二、中耳
        • 三、内耳
        • 四、听觉中枢通路
      • 第二节 耳蜗对听觉信号的处理
        • 一、耳蜗的机械学
        • 二、耳蜗信号转导
        • 三、耳蜗场电位和耳声发射
        • 四、听神经的电生理
      • 第三节 听觉中枢的信息处理
        • 一、听觉通路中的音调拓扑组构
        • 二、听觉通路中神经元的反应特性
        • 三、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机制
        • 四、听皮层
    • 第十一章 味觉与嗅觉
      • 第一节 味觉
        • 一、味觉感受器
        • 二、味觉转导的受体机制与编码机制
        • 三、味觉通路和功能
      • 第二节 嗅觉
        • 一、嗅觉感受器
        • 二、嗅觉信号的转导机制
        • 三、嗅球
        • 四、嗅球对前脑的输出
    • 第十二章 躯体感觉
      • 第一节 躯体感受器
      • 第二节 躯体感受器的转导及编码机制
      • 第三节 躯体感觉的中枢通路
        • 一、自下而上的传入通路
        • 二、自上而下的反馈通路
        • 三、体感皮层
    • 第十三章 平衡觉和本体感觉
      • 第一节 前庭器官——平衡觉的感受器官
        • 一、大体结构
        • 二、毛细胞的换能机制
        • 三、中枢通路
      • 第二节 本体感觉——对身体运动的感觉
        • 一、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
        • 二、本体感觉的中枢通路
  • 第四篇 运 动 系 统
    • 第十四章 躯体运动及其中枢控制
      • 第一节 躯体运动及其中枢控制概述
        • 一、反射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运动
        • 二、感觉信息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 三、控制运动的神经系统组构
      • 第二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肌肉感受器
        •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 二、肌肉收缩张力的调节
        • 三、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肌梭和腱器官
      • 第三节 反射运动和节律运动
        • 一、牵张反射
        • 二、反射活动的协调
        • 三、屈反射
        • 四、节律运动
        • 五、行走
      • 第四节 随意运动的发起和管理
        • 一、初级运动皮层与运动参数的编码
        • 二、辅助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与运动的准备过程
        •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 第十五章 自主神经系统
      •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 一、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 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入
      • 第二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
        • 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受体
      • 第三节 自主神经对主要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
        • 一、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二、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
        • 三、自主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 四、自主神经系统对瞳孔活动的调节
      • 第四节 高级中枢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
        • 一、脊髓在自主神经活动中的作用
        • 二、下丘脑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
        • 三、边缘系统
        • 四、下丘脑和脑干的孤束核在自主神经系统调控中的整合作用
  • 第五篇 脑的高级功能
    • 第十六章 脑功能研究技术
      • 第一节 计算机断层成像(CT)
      • 第二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MRI)
      • 第四节 脑磁图(MEG)
      • 第五节 经颅磁刺激与深部脑刺激
    • 第十七章 学习与记忆
      • 第一节 学习与记忆的位点
      • 第二节 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
        • 一、两种常见的记忆形式
        • 二、习惯化与敏感化
        • 三、条件反射与运动技巧
        • 四、知觉学习
      • 第三节 学习与记忆的突触机制
        • 一、长时程增强效应
        • 二、NMDA受体是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同步检测器
        • 三、钙离子相关的级联反应诱导了长时程增强效应
        • 四、广泛存在的长时程增强与长时程压抑现象
      • 第四节 学习与记忆的网络机制
        • 一、细胞集群理论与赫布规则
        • 二、陈述性记忆中海马在细胞集群中的特殊作用
      • 第五节 工作记忆
        • 一、工作记忆是一种特殊的短时程记忆
        • 二、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 第十八章 语言与脑功能一侧化
      • 第一节 语言
        • 一、先天与后天经验对语言的作用
        • 二、语言相关脑区
        • 三、Wernicke-Geschwind模型
      • 第二节 脑功能一侧化
        • 一、语言的左半脑优势
        • 二、广泛的脑功能一侧化
    • 第十九章 注意
      • 第一节 不同形式的注意
      • 第二节 注意相关的神经网络
        • 一、警觉维持神经网络
        • 二、选择注意神经网络
        • 三、注意实施神经网络
      • 第三节 注意对感知与行为的影响
        • 一、注意与感觉之间的双向调控
        • 二、选择性注意改变神经元反应
        • 三、注意对行为的影响
        • 四、选择性注意投射的广泛性与特异性
    • 第二十章 情绪
      • 第一节 核心情绪相关脑区
      • 第二节 杏仁核
      • 第三节 其他情绪相关脑区
        • 一、岛叶皮层
        • 二、扣带皮层
        • 三、眶额皮层
    • 第二十一章 大脑联合皮层
      • 第一节 顶叶联合皮层
      • 第二节 颞叶联合皮层
        • 一、颞下回的功能
        • 二、内侧颞叶的空间定位功能
      • 第三节 前额叶联合皮层
    • 第二十二章 意识
      • 第一节 意识是一个复杂问题
        • 一、什么是意识
        • 二、意识与众多脑功能既相关又不同
      • 第二节 意识相关的脑结构
        • 一、核心结构——脑干与丘脑
        • 二、扩展结构——大脑皮层
      • 第三节 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
        • 一、局部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
        • 二、区分局部与全局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
      • 第四节 意识的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
    • 第二十三章 睡眠
      • 第一节 睡眠时相
        • 一、REM睡眠与NREM睡眠
        • 二、脑电与睡眠
      • 第二节 睡眠的神经机制
        • 一、昼夜节律与视交叉上核
        • 二、脑干网状激活系统与下丘脑
        • 三、致睡因子
      • 第三节 睡眠可能的功能意义
        • 一、睡眠与生理恢复
        • 二、睡眠与学习记忆
        • 三、梦的神经生物学启示
  • 第六篇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 第二十四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 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 三、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 四、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 一、细胞因子对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
        • 二、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轴的调节作用
        • 三、细胞因子对神经细胞活动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神经支配
        • 二、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共用的化学语言
        • 三、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 第七篇 脑衰老生物学
    • 第二十五章 脑衰老与生物学调控
      • 第一节 脑衰老概念
        • 一、脑衰老
        • 二、脑衰老的脑解剖形态变化
        • 三、脑衰老的组织学特征性变化
        • 四、脑衰老的机能变化
        • 五、脑衰老的病理性变化
      • 第二节 基因水平的脑衰老调控
        • 一、衰老相关基因
        • 二、长寿相关基因
      • 第三节 表观遗传学水平的脑衰老调控
        • 一、表观遗传学概述
        • 二、表观遗传在脑衰老中所起的作用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脑衰老调控
        • 一、异常糖基化
        • 二、自由基与线粒体衰老
        • 三、氧化衰老和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
        • 四、细胞周期信号转导
        • 五、Ras-MAPK
        • 六、Ras-PI3K
        • 七、磷脂酶D途径
        • 八、代谢异常
        • 九、脑内髓鞘变化
        • 十、血-脑屏障及周细胞
      • 第五节 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概念及其与脑衰老的关系
        • 二、病理性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
        • 三、病理性脑衰老与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
    • 附录 神经系统的组构
      •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 一、脊髓
        • 二、脑
        •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脊液循环
      •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 一、脊神经
        • 二、脑神经
        • 三、自主神经
    • 索引

本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内容包括拓展阅读、彩图照片、视频资料、参考文献等,进一步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方便广大教师教学参考和学生自主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