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通信原理(第2版)


作者:
马东堂 赵海涛 张晓瀛 熊俊 黄圣春 魏急波 雷菁
定价:
69.00元
ISBN:
978-7-04-062728-2
版面字数:
7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4-09-24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电气/电子信息/自动化类
二级分类:
电子信息/通信专业课
三级分类:
通信原理

本书是根据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配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需要编著而成的。其特点是兼顾系统性和先进性,内容完整齐备,阐述浅显易懂,案例新颖实用,且配套资源丰富。本书的修订得到了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项目的支持。

全书共14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通信信号分析基础、信道、模拟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同步原理、多载波和多天线传输、信道编码、无线物理层安全传输原理、机器学习在数字传输中的应用以及通信网技术等。本教材为新形态教材,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微视频、思维导图、仿真案例、电子课件、教学计划、扩展阅读等资源,方便读者自学。

本书既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又可供从事研究开发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建议读者在学习中将本书与配套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通信原理”和数字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 1.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 1.1.2 通信技术的发展
    •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 1.2.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
      • 1.2.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
      • 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 1.3.2 通信方式
    • 1.4 信息及其度量
      • 1.4.1 信息的概念
      • 1.4.2 信息、消息和信号
      • 1.4.3 信息的度量
    •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1.5.1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涉及的要素
      • 1.5.2 有效性指标
      • 1.5.3 可靠性指标
      • 1.5.4 安全性指标
    • 习题
  • 第2章 通信信号分析基础
    • 2.1 确定性信号
      • 2.1.1 信号的分类
      • 2.1.2 确定性信号的频域分析
      • 2.1.3 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分析
    • 2.2 随机过程基础
      • 2.2.1 平稳随机过程
      • 2.2.2 循环平稳随机过程
      • 2.2.3 循环平稳过程定义
      • 2.2.4 循环谱
      • 2.2.5 窄带随机过程
      • 2.2.6 低通白噪声和带通白噪声
    • 2.3 等效基带分析
      • 2.3.1 希尔伯特变换
      • 2.3.2 解析信号
      • 2.3.3 复包络信号
      • 2.3.4 带通系统的等效基带分析
    • *2.4 信号空间
      • 2.4.1 矢量空间
      • 2.4.2 信号空间的基本概念
      • 2.4.3 信号与矢量之间的映射
      • 2.4.4 Gram-Schimidt正交化方法
    • 习题
  • 第3章 信道
    • 3.1 信道的概念和实际信道
      • 3.1.1 有线信道
      • 3.1.2 无线信道
    • 3.2 信道的数学模型
      • 3.2.1 调制信道模型
      • 3.2.2 编码信道模型
    • 3.3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 3.3.1 信道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 3.3.2 无线信道的统计模型
    • 3.4 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
      • 3.4.1 信道中的噪声
      • 3.4.2 信道中的干扰
    • 3.5 信道容量
      • 3.5.1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 3.5.2 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 习题
  • 第4章 模拟调制
    • 4.1 幅度调制基本原理
      • 4.1.1 振幅调制(AM)
      • 4.1.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SC)
      • 4.1.3 单边带调制(SSB)
      • 4.1.4 残留边带调制(VSB)
    • *4.2 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 4.2.1 分析模型
      • 4.2.2 幅度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 4.2.3 AM信号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 4.3 模拟角度调制
      • 4.3.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 4.3.2 窄带调频
      • 4.3.3 宽带调频
      • 4.3.4 调频信号的产生
      • 4.3.5 调频信号的解调
    • *4.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 4.4.1 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 4.4.2 调频信号解调的门限效应
      • 4.4.3 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 4.4.4 调频中的加重技术
    • 4.5 频分复用原理
    • 4.6 模拟调制技术的应用
      • 4.6.1 模拟广播电视
      • 4.6.2 短波单边带电台
      • 4.6.3 调频立体声广播
      • 4.6.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 习题
  • 第5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 5.1 模拟信号的抽样
      • 5.1.1 低通抽样定理
      • 5.1.2 内插公式
      • 5.1.3 带通抽样定理
      • 5.1.4 实际抽样
    • 5.2 抽样信号的量化
      • 5.2.1 量化的基本概念
      • 5.2.2 均匀量化
      • 5.2.3 非均匀量化
      • 5.2.4 对数量化
      • 5.2.5 对数压缩特性的折线近似
      • *5.2.6 最佳量化器
    • 5.3 脉冲编码调制
      • 5.3.1 脉冲编码调制原理
      • 5.3.2 电话信号的PCM编译码
      • 5.3.3 PCM系统中噪声的影响
    • 5.4 差分脉码调制
      • 5.4.1 压缩编码简介
      • 5.4.2 差分脉码调制原理
      • *5.4.3 自适应预测
      • *5.4.4 自适应量化
    • 5.5 增量调制
      • 5.5.1 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 5.5.2 简单增量调制系统中的量化噪声
      • *5.5.3 增量总和调制
      • 5.5.4 自适应增量调制
    • 5.6 时分复用
      • 5.6.1 时分复用原理
      • 5.6.2 准同步数字体系
      • 5.6.3 PCM基群帧结构
      • 5.6.4 同步数字体系
    • 习题
  •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
    • 6.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
      • 6.1.1 几种基本的数字基带信号
      • 6.1.2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分析
    • 6.2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 6.2.1 数字基带传输的码型设计原则
      • 6.2.2 几种常用的基带传输码型
    • 6.3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 6.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 6.3.2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准则
      • 6.3.3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设计
    • 6.4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 6.4.1 性能分析模型
      • 6.4.2 二进制双极性基带传输系统
      • 6.4.3 二进制单极性基带传输系统
    • 6.5 眼图
    • 6.6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 6.6.1 第I类部分响应波形
      • 6.6.2 部分响应波形的一般形式
    • 6.7 均衡原理
      • 6.7.1 时域均衡原理
      • 6.7.2 均衡准则与实现
    • 习题
  • 第7章 数字调制
    • 7.1 二进制数字调制
      • 7.1.1 二进制幅移键控
      • 7.1.2 二进制频移键控
      • 7.1.3 二进制相移键控
      • 7.1.4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 7.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 7.2.12 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 7.2.22 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 7.2.32 PSK和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 7.3 多进制数字调制
      • 7.3.1 数字调制的一般形式
      • 7.3.2 多进制幅移键控
      • 7.3.3 多进制频移键控
      • 7.3.4 多进制相移键控和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 7.3.5 OQPSK和π/4-QPSK
      • 7.3.6 正交幅度调制
    • 7.4 最小频移键控和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 7.4.1 最小频移键控
      • 7.4.2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 7.5 数字调制方式的比较
    • 习题
  • 第8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 8.1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模型
    • 8.2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准则
    • 8.3 确知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机
    • 8.4 确知数字信号最佳接收的误码性能
    • 8.5 随机相位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 8.6 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
    • 8.7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 8.7.1 理想信道下的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 8.7.2 非理想信道下的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 习题
  • 第9章 同步原理
    • 9.1 同步的概念和分类
    • 9.2 载波同步
      • 9.2.1 有导频辅助时的载波提取
      • 9.2.2 无导频辅助时的载波提取
      • 9.2.3 载波同步的主要性能指标
      • 9.2.4 载波相位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9.3 码元同步
      • 9.3.1 外同步法
      • 9.3.2 自同步法
      • 9.3.3 码元同步的主要性能指标
    • 9.4 帧同步
      • 9.4.1 帧同步的概念和实现方法
      • 9.4.2 帧同步码的插入方式
      • 9.4.3 帧同步码的选择
      • 9.4.4 PCM30.32路基群信号的帧同步码
      • 9.4.5 帧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 9.4.6 起止同步法
    • 9.5 网同步
      • 9.5.1 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 9.5.2 网同步的基本实现方式
    • 习题
  • 第10章 多载波和多天线传输
    • 10.1 正交频分复用(OFDM)
      • 10.1.1 多载波调制
      • 10.1.2 OFDM信号模型
      • 10.1.3 OFDM系统的FFT实现
      • 10.1.4 循环前缀
      • 10.1.5 OFDM的特点和关键技术
      • 10.1.6 OFDM技术的应用
    • *10.2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
      • 10.2.1 MIMO技术的提出
      • 10.2.2 MIMO信道的容量
      • 10.2.3 MIMO信道模型
      • 10.2.4 MIMO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习题
  • 第11章 信道编码
    • 11.1 信道编码基本原理
      • 11.1.1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法
      • 11.1.2 信道编码分类
      • 11.1.3 信道编码中的基本概念
    • 11.2 常用检错码
      • 11.2.1 奇偶校验码
      • 11.2.2 水平一致校验码与方阵码
      • 11.2.3 恒比码
      • 11.2.4 群计数码
    • 11.3 线性分组码
      • 11.3.1 线性分组码的概念
      • 11.3.2 生成矩阵与一致校验矩阵
      • 11.3.3 线性分组码的伴随式译码
      • 11.3.4 汉明码
    • 11.4 循环码
      • 11.4.1 循环码的概念
      • 11.4.2 循环码的描述
      • 11.4.3 循环码的编码和译码
      • 11.4.4 常用循环码
    • 11.5 卷积码
      • 11.5.1 卷积码的描述方法
      • 11.5.2 卷积码的Viterbi译码
      • 11.5.3 卷积码的应用
    • 11.6 交织与级联码
      • 11.6.1 交织技术
      • 11.6.2 级联码
    • 11.7Turbo码
      • 11.7.1 Turbo码的提出
      • 11.7.2 Turbo码的编码和译码
      • 11.7.3 Turbo码的应用
    • 11.8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 11.8.1 LDPC码的概念
      • 11.8.2 LDPC码的译码
      • 11.8.3 LDPC码的应用
    • 11.9Polar码
    • 习题
  • 第12章 无线物理层安全传输原理
    • 12.1 物理层安全的基本概念
      • 12.1.1 香农保密通信模型
      • 12.1.2 Wyner窃听信道模型
    • 12.2 无密钥的安全传输技术
      • 12.2.1 传统物理层安全策略
      • 12.2.2 基本窃听信道和保密容量
      • 12.2.3 基于波束成形的安全传输技术
      • 12.2.4 人工噪声辅助的安全传输技术
      • 12.2.5 物理层安全编码
    • 12.3 基于无线信道的密钥生成技术
      • 12.3.1 密钥生成基本步骤
      • 12.3.2 密钥生成关键技术
      • 12.3.3 密钥生成性能评价指标
    • 习题
  • 第13章 机器学习在数字传输中的应用
    • 13.1 使用机器学习的条件
    • 13.2 打开深度神经网络在数字传输应用的黑盒子
      • 13.2.1 从信号传输的角度理解自编码器
      • 13.2.2 编码器:最佳星座映射
      • 13.2.3 解码器:信号推理
      • 13.2.4 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流
    • 13.3 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估计的性能分析
      • 13.3.1 信道估计
      • 13.3.2 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估计
      • 13.3.3 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估计的理论分析
      • 13.3.4 训练数据量与性能的解析关系
    • 13.4 一种可在线训练的低复杂度学习型信道估计方法
      • 13.4.1 线性学习型信道估计器
      • 13.4.2 训练数据生成方式
    • 习题
  • 第14章 通信网技术
    • 14.1 通信网的组成与分类
      • 14.1.1 通信网的基本组成
      • 14.1.2 通信网的分类
    • 14.2 通信网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
      • 14.2.1 通信网网络体系结构
      • 14.2.2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 14.3 多址技术
      • 14.3.1 频分多址
      • 14.3.2 时分多址
      • 14.3.3 码分多址
      • 14.3.4 随机多址
    • 14.4 交换技术
      • 14.4.1 电路交换
      • 14.4.2 分组交换
      • 14.4.3 快速分组交换
      • 14.4.4 软交换
    • 习题
  • 附录
    • 附录A 缩略词
    • 附录B 误差函数、互补误差函数表
    • 附录C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