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提炼概括出中国古典诗词“悲秋”“伤春”“士不遇”“乡愁”“相思”等五个主题,“中和之美”“平淡自然”“含蓄蕴藉”等三个艺术追求,“章法安排”“琢字炼句”“比兴寄托”“动静安排”“虚实相生”“典故运用”等六个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追源溯流,在其内涵与发展流变的介绍中见出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辅以多类型的经典作品解读加以印证。教材将文学主题、审美追求、艺术技巧三大模块有机结合,以论题为点,以文学史为线,以作品为面,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鉴赏为一体,使学生能宏观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以及创作之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整体认知水平,适合在校大学生与社会诗词爱好者阅读。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主题之一:悲秋
- 第一节 悲秋的历史文化意蕴
- 第二节 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
- 第三节 悲秋与怀才不遇的典范:柳永《八声甘州》
- 第四节 悲秋与家国情怀的典范:杜甫《登高》
- 第五节 一反悲秋的衰飒:刘禹锡《秋词》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主题之二:伤春
- 第一节 伤春的历史文化意蕴
- 第二节 士大夫的春天惆怅:晏殊《浣溪沙》
- 第三节 闺中女子的自怜自哀:欧阳修《蝶恋花》
- 第四节 英雄伤春的家国之痛:辛弃疾《摸鱼儿》
-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主题之三:士不遇
- 第一节 士不遇的历史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士不遇的悲怆叹息:陈子昂与《登幽州台歌》
- 第三节 士不遇的壮怀难抑:李白《行路难》
- 第四节 士不遇的英雄悲叹: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学主题之四:乡愁
- 第一节 乡愁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书写模式
- 第二节 乡愁的无望哭泣:汉乐府《悲歌》
- 第三节 乡愁的书信传递:张籍《秋思》
- 第四节 乡愁的家国情怀:范仲淹《渔家傲》
-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主题之五:相思
- 第一节 相思之历史文化意蕴
- 第二节 思妇之离愁:李清照《一剪梅》
- 第三节 游子之恋想:欧阳修《踏莎行》
- 第四节 丈夫之悼念: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第六章 审美追求之一:中和之美
- 第一节 中和之美总论
- 第二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
- 第三节 怨而不怒:班婕妤《怨歌行》
- 第四节 文质彬彬:高适《燕歌行》
- 第七章 审美追求之二:平淡自然
- 第一节 平淡自然的鼻祖: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第二节 淡到看不见诗:孟浩然《过故人庄》
- 第三节 人工锻造与自然之美
- 第八章 审美追求之三:含蓄蕴藉
- 第一节 含蓄蕴藉与言意之辨
- 第二节 含蓄蕴藉与禅宗:王维《辛夷坞》
- 第三节 含蓄蕴藉与韵的追求:秦观《浣溪沙》
- 第四节 含蓄蕴藉与意象选择:李煜《捣练子令》
- 第九章 艺术技巧之一:章法安排
- 第一节 起承转合:王昌龄《出塞》
- 第二节 送行诗的章法安排:大历诗人的创作
- 第三节 章法安排与思想意蕴:李白《蜀道难》
- 第四节 章法奇特与情怀抒写:李商隐《泪》
- 第十章 艺术技巧之二:琢字炼句
- 第一节 琢字炼句与意境生成
- 第二节 杜甫的琢字炼句艺术追求
- 第三节 黄庭坚的琢字炼句艺术追求
- 第四节 黄庭坚的琢字炼句艺术范例赏析:以《寄黄几复》为例
- 第十一章 艺术技巧之三:比兴寄托
- 第一节 风骨兴寄与士子叹息:陈子昂《感遇》
- 第二节 佳人境遇与士子不遇:秦韬玉《贫女》
- 第三节 佳人境遇与家国之忧:辛弃疾《摸鱼儿》
- 第四节 孤雁处境与士子情操: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第十二章 艺术技巧之四:越出常理
- 第一节 夸张手法:李白《望庐山瀑布》
- 第二节 比喻手法:贺铸《青玉案》
- 第三节 拟人手法:杜甫《春夜喜雨》
- 第四节 凭空设想:杜甫《月夜》
- 第十三章 艺术技巧之五:虚实相生
- 第一节 虚实两者的艺术辩证关系
- 第二节 虚实与言外之意:李白《玉阶怨》
- 第三节 虚实与情景交融:秦观《满庭芳》
- 第十四章 艺术技巧之六:典故运用
- 第一节 典故的运用
- 第二节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锦瑟》
- 第三节 掉书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