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古生物学(第二版)


作者:
童金南
定价:
48.30元
ISBN:
978-7-04-056576-8
版面字数:
56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08-2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质学类
二级分类:
地质学类核心课
三级分类:
古生物学

本书是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的修订版。全书共分九章,在编排、内容和插图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如将古生物学总论,即基本概念、分类和谱系、进化、环境等置于教材的前部,但研究方法和应用仍保留在教材的后部;在分论各章之后新增了化石观察实习指导,并将分论各章节中的化石描述内容调整到书后的实习指导中,以便于化石实习。此外,在每章后面专门增补了“知识点”模块,帮助读者理解学习。

本书主要作为高校地质学类专业古生物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 前辅文
  •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 化石与古生物学
      • 一、化石的定义
      • 二、化石的种类
      • 三、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 四、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 第二节 化石的形成
      • 一、化石形成的条件
      •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
      • 三、化石埋藏学
      • 四、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 第三节 化石的保存类型
      • 一、实体化石
      • 二、模铸化石
      • 三、遗迹化石
      • 四、分子化石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 第一节 古生物的分类方法
    •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命名
      • 一、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 二、古生物的命名
    • 第三节 古生物的分类体系
      • 一、生物的分界
      • 二、原核生物界(Monera)
      • II 目录
      • 三、原生生物界(Protista)
      • 四、真菌界(Fungi)
      • 五、植物界(Plantae)
      • 六、动物界(Animalia)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三章 演化古生物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生命的特征
      • 二、生物进化论
      • 三、生物演化的证据
      • 四、生物进化的层次
      • 五、生物进化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微进化
      • 一、微进化的形式
      • 二、微进化的机制
      • 三、微进化的动力
    • 第三节 成种作用
      • 一、种的概念
      • 二、成种的机制
      • 三、成种的方式
    • 第四节 宏进化
      • 一、宏进化的形式
      • 二、进化速率
      • 三、生命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 四、生物进化的重要事件
    • 第五节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
      • 一、生物大分子进化特点
      • 二、分子系统学与分子系统树
    • 第六节 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四章 环境古生物学
    • 第一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 一、基本概念
      • 二、生态因素
      • 三、生物的环境分布
    •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方式
      •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 二、陆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 三、生物的营养类型
    • 第三节 适应形态功能分析
      • 一、适应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
      • 二、硬体骨骼构造与适应形态功能的关系
      • 三、适应形态功能分析的方法
    • 第四节 居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分析
      • 一、居群密度与居群散布模式
      • 二、群落及群落结构
      • 三、化石群落的识别及分析方法
      • 四、营养结构与生态系统
    • 第五节 古生物的地理分布
      • 一、概述
      • 二、生物地理分布的控制因素
      • 三、生物地理分区的基本格局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五章 古无脊椎动物
    • 第一节 概述
      • 一、无脊椎动物的一般特征
      •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三、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珊瑚动物
      • 一、珊瑚动物的分类位置与一般特征
      • 二、软体特征及其与骨骼构造的关系
      • 三、珊瑚纲的分类
      • 四、四射珊瑚亚纲
      • 五、横板珊瑚亚纲
      • 六、珊瑚的生态
    • 第三节 软体动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腹足纲
      • 三、双壳纲
      • 四、头足纲
    • 第四节 三叶虫动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三叶虫的背甲构造
      • 三、三叶虫的分类
      • 四、三叶虫的生态与形态功能分析
      • 五、三叶虫的演化与地史分布
    • 第五节 腕足动物
      • 一、腕足动物的软体特征
      • 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
      • 三、腕足动物的分类
      • 四、腕足动物的生态
      • 五、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 第六节 笔石动物
      • 一、笔石动物概述与分类位置
      • 二、笔石动物的骨骼构造
      • 三、笔石动物的分类
      • 四、笔石动物的生态
      • 五、笔石动物的地史分布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六章 古脊椎动物
    • 第一节 概述
      • 一、一般特征
      • 二、分类
      • 三、演化简史
    • 第二节 骨骼构造
      • 一、中轴骨
      • 二、附肢骨
      • 三、咽骨骼
      • 四、头骨
    • 第三节 鱼形动物
      • 一、无颌纲(Agnatha)
      • 二、盾皮鱼纲(Placodermi)
      • 三、棘鱼纲(Acanthodii)
      • 四、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 五、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 第四节 两栖纲
      • 一、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
      • 二、壳椎亚纲(Lepospondyli)
      • 三、滑体两栖亚纲(Lissamphibia)
    • 第五节 爬行纲
      • 一、缺弓亚纲或无孔亚纲(Anapsida)
      • 二、龟鳖亚纲(Testudinata)
      • 三、双弓亚纲或双孔亚纲(Diapsida)
      • 四、单弓亚纲或下孔亚纲(Synapsida)
    • 第六节 鸟纲
      • 一、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
      • 二、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
      • 三、今鸟亚纲(Ornithurae)
    • 第七节 哺乳纲
      • 一、原兽亚纲(Prototheria)
      • 二、兽亚纲(Theria)
    • 第八节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二、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 三、现代人的起源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七章 古植物
    • 第一节 植物的形态结构
      • 一、根
      • 二、茎
      • 三、叶
      • 四、植物的繁殖与生殖器官
    • 第二节 分类体系
      • 一、分类体系
      • 二、器官属和形态属
    • 第三节 苔藓植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分类
      • 三、地史分布及生态
    • 第四节 蕨类植物
      • 一、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
      • 二、石松植物门(Lythrophyta)
      • 三、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
      • 四、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 第五节 裸子植物
      • 一、前裸子植物门(Progymnospermophyta)
      • 二、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
      • 三、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
      • 四、银杏植物门(Ginkgophyta)
      • 五、松柏植物门(Coniferophyta)
      • 六、买麻藤植物门(Gnetophyta)
    • 第六节 被子植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分类
      • 三、叶结构分析
      • 四、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
    • 第七节 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八章 微体古生物
    • 第一节 概述
      • 一、微体化石特点
      • 二、微体化石的主要类群
    • 第二节 原生动物微体化石
      • 一、有孔虫
      • 二、放射虫
    • 第三节 动物微体化石
      • 一、介形虫
      • 二、牙形石
    • 第四节 孢子花粉
      • 一、一般特征
      • 二、形态和结构特征
      • 三、各大类植物孢子花粉形态特征
      • 四、化石孢子花粉的分类和命名
      • 五、孢子花粉的特点及与植被关系
      • 六、各地质时代孢子花粉组合特征
    • 知识点
    • 思考题
  • 第九章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方法
      • 一、古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 二、化石的野外观察、采集和发掘
      • 三、化石的室内修理和分析提取
      • 四、化石的成像和复原
      • 五、化石的鉴定和记述
    • 第二节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 一、生命起源和早期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
      • 二、后生生物演化重大事件的化石证据
    • 第三节 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
      • 一、进行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划分和标定
      • 二、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 第四节 古生物学与古环境重建
      • 一、利用指相化石重建古环境
      • 二、形态功能分析在恢复灭绝生物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应用
      • 三、利用生物矿化硬体的同位素信息来恢复古气候
      • 四、利用化石材料构建古生物地理分区
      • 五、借助古生物学材料重建全球构造古地理
    • 第五节 古生物学与矿产
      • 一、古生物遗体形成矿产
      • 二、菌藻类化石与矿产
    • 第六节 古生物学与人类文明
      • 一、化石保护
      • 二、化石的收藏和展示
    • 知识点
    • 思考题
  • 附录一 化石观察实习指导
    • 第一节 化石观察实习的目的和方法
      •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 二、化石观察的一般方法
      • 三、化石素描的一般步骤
      • 四、化石描述的一般方法
    • 第二节 化石观察实习内容
      • 一、非类有孔虫
      • 二、类有孔虫
      • 三、放射虫纲
      • 四、珊瑚纲
      • 五、腕足动物门
      • 六、腹足纲
      • 七、双壳纲
      • 八、头足纲
      • 九、三叶虫纲
      • 十、介形虫亚纲
      • 十一、笔石纲
      • 十二、牙形石
      • 十三、植物
      • 十四、孢子花粉
  • 附录二 建议阅读的书籍
  •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古生物学(第二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主要为彩色图片教学资源。彩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加强图片的表达效果。彩色图片的文字与正文精确对应,厘清了科学概念,统一了不同的称呼和叫法。彩色图片在描色时充分考虑了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本数字课程充分运用图文资料,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材获得更大的知识容量,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