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古生物学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童金南 殷鸿福
定价:
36.00元
ISBN:
978-7-04-020751-4
版面字数:
5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2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7-08-2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质学类
二级分类:
地质学类核心课
三级分类:
古生物学

本书汲取了近年来古生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一些新的科学成果,并根据学科服务领域的转移对教学重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分别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古生物学的分类体系,第三、四、五、六章分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古生物4部分专门介绍了一些重点化石门类,第七、八、九章为演化古生物学、分子古生物学和环境古生物学,第十章对古生物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统一归纳。总体上,本书更加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和科学应用教学的结合,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而且也适合高校其他地学类专业本课程的学习,也可作为从事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员的基础学习资料。

  • 前辅文
  •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 化石与古生物学
      • 一、化石的定义
      • 二、化石的种类
      • 三、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 四、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 第二节 化石的形成
      • 一、化石形成的条件
      •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
      • 三、化石埋藏学
      • 四、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 第三节 化石的类型
      • 一、实体化石
      • 二、模铸化石
      • 三、遗迹化石
      • 四、分子化石
  • 第二章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 第一节 古生物的分类方法
    •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命名
      • 一、古生物的分类等级
      • 二、古生物的命名
    • 第三节 古生物的分类体系
      • 一、生物的分界
      • 二、原核生物界
      • 三、原生生物界
      • 四、真菌界
      • 五、植物界
      • 六、动物界
  • 第三章 古无脊椎动物
    • 第一节 概述
      • 一、无脊椎动物的一般特征
      •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珊瑚动物
      • 一、珊瑚动物的分类位置与一般特征
      • 二、软体特征及其与骨骼构造的关系
      • 三、珊瑚纲的分类
      • 四、四射珊瑚亚纲
      • 五、横板珊瑚亚纲
      • 六、珊瑚的生态
    • 第三节 软体动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腹足纲
      • 三、双壳纲
      • 四、头足纲
    • 第四节 三叶虫动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三叶虫的背甲构造
      • 三、三叶虫的分类及代表属
      • 四、三叶虫的生态与形态功能
      • 五、三叶虫的演化与地史分布
    • 第五节 腕足动物
      • 一、腕足动物的软体特征
      • 二、腕足动物壳体的基本特征
      • 三、腕足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属
      • 四、腕足动物的生态
      • 五、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 第六节 笔石动物
      • 一、笔石动物概述与分类位置
      • 二、笔石动物的骨骼构造
      • 三、笔石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属
      • 四、笔石动物的生态
      • 五、笔石动物的地史分布
  • 第四章 古脊椎动物
    • 第一节 概述
      • 一、一般特征
      • 二、分类
      • 三、演化简史
    • 第二节 骨骼构造
      • 一、中轴骨
      • 二、附肢骨
      • 三、咽骨骼
      • 四、头骨
    • 第三节 鱼形动物
      • 一、无颌纲
      • 二、盾皮鱼纲
      • 三、棘鱼纲
      • 四、软骨鱼纲
      • 五、硬骨鱼纲
    • 第四节 两栖类
      • 一、迷齿亚纲
      • 二、壳椎亚纲
      • 三、滑体两栖亚纲
    • 第五节 爬行类
      • 一、缺弓亚纲或无孔亚纲
      • 二、龟鳖亚纲
      • 三、双弓亚纲或双孔亚纲
      • 四、单弓亚纲或下孔亚纲
    • 第六节 鸟类
      • 一、古鸟亚纲
      • 二、反鸟亚纲
      • 三、今鸟亚纲
    • 第七节 哺乳类
      • 一、原兽亚纲
      • 二、兽亚纲
    • 第八节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 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 二、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 三、现代人的起源
  • 第五章 古植物
    • 第一节 植物的形态结构
      • 一、根
      • 二、茎
      • 三、叶
      • 四、生殖器官
    • 第二节 分类体系
    • 第三节 苔藓植物门
      • 一、一般特征
      • 二、分类及代表化石
      • 三、地史分布及生态
    • 第四节 蕨类植物
      • 一、原蕨植物门
      • 二、石松植物门和节蕨植物门
      • 三、真蕨植物门
    • 第五节 裸子植物
      • 一、种子蕨植物门
      • 二、苏铁植物门
      • 三、银杏植物门
      • 四、松柏植物门
    • 第六节 被子植物
      • 一、一般特征
      • 二、分类及代表化石
      • 三、叶结构分析
      • 四、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
    • 第七节 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 第六章 微体古生物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微体化石的主要类群
    • 第三节 微体化石采集与处理方法
      • 一、微体化石野外采集
      • 二、微体化石的处理
    • 第四节 有孔虫
      • 一、一般特征
      • 二、有孔虫壳的基本构造及壳形
      • 三、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微细构造
      • 四、有孔虫的分类
      • 五、NFDA1类有孔虫
      • 六、有孔虫的化石代表
      • 七、有孔虫的生态
      • 八、有孔虫的地史分布
    • 第五节 放射虫
      • 一、一般特征
      • 二、放射虫骨骼成分及保存
      • 三、放射虫的骨骼类型
      • 四、放射虫的分类及代表属
      • 五、放射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 第六节 介形虫
      • 一、一般特征
      • 二、壳的基本构造
      • 三、介形虫化石壳的定向
      • 四、介形虫的分类及代表化石
      • 五、介形虫的地史分布
      • 六、介形虫的生态
    • 第七节 牙形石
      • 一、一般特征
      • 二、牙形石骨骼分子的形态类型
      • 三、牙形石的定向
      • 四、牙形石自然群集及骨骼器官
      • 五、牙形石的分类及代表化石
      • 六、牙形石动物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 第八节 孢子花粉
      • 一、孢子花粉的形态结构
      • 二、各大类植物孢粉形态特征
      • 三、化石孢粉的分类和命名
      • 四、现代植物孢粉代表
      • 五、孢子花粉的特点及与植被关系
      • 六、各地质时代孢粉组合特征
  • 第七章 演化古生物学
    •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 一、生命的起源与最早的化石记录
      • 二、早期生物进化与化石生物群
      • 三、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
    • 第二节 小进化
      • 一、居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二、居群的遗传变异
      • 三、小进化的机制
      • 四、适应
      • 五、自然选择
    • 第三节 成种作用
      • 一、种问题
      • 二、种的概念
      • 三、成种作用
      • 四、成种作用机制和成种作用模式
    • 第四节 大进化
      • 一、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 二、大进化中革新事件的实例
      • 三、大进化的型式
      • 四、进化速率
      • 五、辐射和灭绝
    • 第五节 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
      • 一、生物大分子进化特点
      • 二、分子进化中性论
      • 三、分子系统学与分子系统树
    • 第六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 第八章 分子古生物学
    • 第一节 分子古生物学的概念
      • 一、概念
      • 二、发展历史
    • 第二节 古DNA
      • 一、古DNA的降解和保存
      • 二、古DNA的实验技术
      • 三、古DNA的应用
    • 第三节 地质类脂物
      • 一、地质类脂物的种类
      • 二、应用
    • 第四节 古蛋白质和氨基酸
      • 一、古氨基酸
      • 二、古蛋白质
  • 第九章 环境古生物学
    • 第一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 一、基本概念
      • 二、生态因素
      • 三、生物的环境分布
    •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方式
      •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 二、陆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 三、生物的营养类型
    • 第三节 适应功能形态学
      • 一、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
      • 二、硬体骨骼构造与适应功能的关系
      • 三、适应功能分析的方法
    • 第四节 居群、群落和生态系分析
      • 一、居群密度与居群散布模式
      • 二、群落及群落结构
      • 三、化石群落的识别及分析方法
      • 四、营养结构与生态系
    • 第五节 生物的地理分布
      • 一、概述
      • 二、生物地理分布的控制因素
      • 三、生物地理分区的基本格局
  • 第十章 古生物学的应用
    •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方法
      • 一、化石的野外采集
      • 二、化石的修理与分析
      • 三、化石鉴定与记述
    • 第二节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 一、生命起源和早期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 二、后生生物演化重大事件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 第三节 古生物学与环境
      • 一、利用指相化石恢复环境
      • 二、形态功能分析在灭绝生物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应用
      • 三、古生物学资料在古地理环境恢复方面的应用
    • 第四节 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
      • 一、古生物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用
      • 二、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和年代地层
    • 第五节 古生物与矿产
      • 一、古生物化石形成矿产
      • 二、菌藻类化石与矿产
    • 第六节 古生物学与全球构造
    • 第七节 古生物学与人类
      • 一、古生物学与人文经济
      • 二、古生物学研究的以古启今意义
  • 建议阅读书籍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