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三版)


作者:
黄贤金
定价:
34.60元
ISBN:
978-7-04-056017-6
版面字数:
3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05-1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
二级分类: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
三级分类:
资源科学

本书按照“总论—分论—综论”的逻辑思路,针对自然资源系统性特征,阐述了自然资源经济问题,分析了中国自然资源经济问题的主要特征及应对路径;针对自然资源类型差异,就耗竭资源、再生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实践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介绍了自然资源经营、自然资源安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类、环境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士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 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
      • 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 三、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在学科中的地位
      • 五、 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三节 自然资源观与自然资源经济问题
      • 一、 典型自然资源观的发展及比较
      • 二、 自然资源观与自然资源经济问题的关系与演变
      • 三、 自然资源经济问题分析
      • 四、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及其理论内涵
    • 第四节 区域发展战略与自然资源经济问题
      • 一、 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约束
      • 二、 区域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经济问题的影响
      • 三、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及其制度意义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自然资源稀缺:从极限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自然资源需求
      • 一、 自然资源需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 二、 自然资源需求的趋势与特征
      • 三、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需求
      • 四、 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自然资源需求
      • 五、 技术进步与自然资源需求
    • 第二节 自然资源供给
      • 一、 自然资源供给及其趋势与特征
      • 二、 自然供给
      • 三、 经济供给
    • 第三节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
      • 一、 自然资源优势
      • 二、 自然资源优势度评价
      • 三、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
    • 第四节 自然资源稀缺性
      • 一、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征
      • 二、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度量
      • 三、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影响
      • 四、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替代资源
    •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
      •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二、 可持续发展:缓解自然资源稀缺程度的途径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
    • 第一节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 一、 承载力概念源起与演变
      • 二、 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
      • 三、 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 四、 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的承载力
      • 五、 基于适宜性及供给能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 六、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与特征
      • 七、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 第二节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
      • 一、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二、 基于共轭角力理论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
      • 三、 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ENS模型
    • 第三节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 一、 主要原则
      • 二、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
      • 三、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细则
    • 第四节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案例
      • 一、 研究区概况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土地开发均衡度评价结果分析
      • 四、 土地开发限度评价结果分析
      • 五、 主要结论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自然资源产权:从公地悲剧到可持续利用
    • 第一节 自然资源产权
      • 一、 自然资源产权的内涵
      • 二、 自然资源产权的结构
      • 三、 我国自然资源产权
    • 第二节 公地悲剧及其产权成因
      • 一、 “公地悲剧”
      • 二、 公地悲剧产生的产权成因分析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
      • 一、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特征
      • 二、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改革
    • 第四节 蓄洪区排水权构建及其安排
      • 一、 排水权内涵及特征
      • 二、 国内外排水权实践及比较
      • 三、 排水权空间配置的定价原理及方法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自然资源核算: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增长
    • 第一节 自然资源价值观
      • 一、 自然资源价值观的演变
      • 二、 自然资源价值构成
    • 第二节 自然资源核算方法及应用
      • 一、 自然资源核算概述
      • 二、 实物量核算
      • 三、 物质流核算
      • 四、 价值量核算及其应用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占用成本与绿色经济核算
      • 一、 自然资源利用及外部性占用成本
      • 二、 绿色经济核算及方法
      • 三、 中国绿色GDP核算及其特征
      • 四、 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自然资源利用:从一个地球到循环经济
    • 第一节 宇宙飞船理论
      • 一、 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
      • 二、 宇宙飞船与资源配置
    •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
      • 一、 代际公平与资源配置
      • 二、 效率保障与资源配置
      • 三、 报酬递减与自然资源配置
      • 四、 资源替代与自然资源配置
    • 第三节 循环经济型自然资源利用
      • 一、 自然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 二、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三、 循环型资源利用模式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耗竭资源:从过度占用到代际均衡
    • 第一节 耗竭资源概念与基本特征
      • 一、 耗竭资源的概念
      • 二、 耗竭资源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耗竭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
      • 一、 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
      • 二、 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
    • 第三节 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一、 耗竭资源持久利用模式
      • 二、 我国耗竭资源的短缺与可持续利用
      • 三、 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再生资源:从掠夺利用到永续利用
    • 第一节 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一、 再生资源的概念
      • 二、 再生资源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
      • 一、 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
      • 二、 再生资源价值评价
      • 三、 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
    • 第三节 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一、 再生资源持续利用模式:以渔业资源为例
      • 二、 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东太湖围网养殖为例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自然资源经营:从保护依赖到经营增值
    • 第一节 自然资源经营的内涵及特征
      • 一、 自然资源经营的内涵
      • 二、 资源经营的特征
    •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与资源经营方式
      • 一、 自然资源资产及其特征
      • 二、 自然资源经营模式分析
    • 第三节 主要自然资源类型经营分析
      • 一、 土地经营
      • 二、 景观经营
      • 三、 保护区经营
      • 四、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体系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自然资源安全: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
    • 第一节 自然资源安全的概念及特征
      • 一、 自然资源安全的概念
      • 二、 自然资源安全特征
      • 三、 自然资源安全与地缘政治
    • 第二节 自然资源储备
      • 一、 自然资源储备的概念
      • 二、 重要的战略性自然资源储备
      • 三、 自然资源储备方式
    • 第三节 生态安全
      • 一、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征
      • 二、 生态安全与自然资源安全
      • 三、 生态安全战略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自然资源经济学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主要为电子教案和彩色图片教学资源。电子教案与各章节内容配套,使用大量清晰美观的插图。彩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加强图片的表达效果。本数字课程充分运用图文资料,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材获得更大的知识容量,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