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自然资源总论


作者:
谢高地
定价:
68.00元
ISBN:
978-7-04-025551-5
版面字数:
9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71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9-02-15
物料号:
25551-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
二级分类: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
三级分类:
资源科学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资源有着根本不可脱离的依赖关系,自然资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未来,都仍然是决定世界上所有地方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书在对自然资源进行总体概括和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由于自然资源知识体系过于庞杂,本书并不试图详尽讨论自然资源所覆盖的所有主题,而是将重点放在目前能帮助人们对自然资源建立正确态度的领域,如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以及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等方面,并力图介绍从事自然资源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什么,发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见解。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可用作资源与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适合资源、环境和经济学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 第1章 引论——人与自然
    • 1.1 没有人类的大自然
      • 1.1.1 时空中的地球
      • 1.1.2 自然过程
    • 1.2 处在自然过程中的人类
      • 1.2.1 采集时代
      • 1.2.2 农耕时代
      • 1.2.3 工业时代
      • 1.2.4 人口越来越多
      • 1.2.5 思想越来越远离自然
    • 1.3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 1.3.1 人类过分自信地面对自然
      • 1.3.2 对大气圈的影响
      • 1.3.3 对生物圈的影响
      • 1.3.4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 1.4 发展——自然无法适应的人类过程
      • 1.4.1 “速度”时代
      • 1.4.2 自然的节律
      • 1.4.3 崩溃的危险
      • 1.4.4 不明朗的前景——可能的选择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2章 自然资源稀缺性理论
    • 2.1 自然资源的动态性
    • 2.2 自然资源的类型
      • 2.2.1 基于属性和用途的自然资源多级综合分类
      • 2.2.2 基于可更新性的自然资源分类
    • 2.3 储存性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 2.3.1 资源基础
      • 2.3.2 探明储量
      • 2.3.3 条件储量
      • 2.3.4 远景储量
      • 2.3.5 理论储量
      • 2.3.6 最终可采资源储量
    • 2.4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 2.4.1 最大资源潜力
      • 2.4.2 可持续产量
      • 2.4.3 吸收能力
      • 2.4.4 承载力
    • 2.5 两极端的自然资源稀缺性争论
      • 2.5.1 自然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
      • 2.5.2 自然资源稀缺性争论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3章 自然资源承载力理论
    • 3.1 资源承载力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 3.1.1 起源奠基阶段
      • 3.1.2 探索争论阶段
      • 3.1.3 理论深化阶段
    • 3.2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种类
      • 3.2.1 按自然资源种类的划分
      • 3.2.2 按资源利用方式的划分
      • 3.2.3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点
    • 3.3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3.3.1 概念模型法
      • 3.3.2 单要素加权法
      • 3.3.3 指标体系法
      • 3.3.4 资源承载率法
      • 3.3.5 供需法
      • 3.3.6 系统动力学法
      • 3.3.7 生态足迹法
      • 3.3.8 能值分析法
    • 3.4 人类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影响与调控
      • 3.4.1 科技进步
      • 3.4.2 贸易流通
      • 3.4.3 生活方式
      • 3.4.4 制度管理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4章 气候资源与气候变化
    • 4.1 气候资源特性和气候资源类型
      • 4.1.1 气候资源特性
      • 4.1.2 气候资源的形成因子
      • 4.1.3 光能资源
      • 4.1.4 热量资源
      • 4.1.5 水资源
      • 4.1.6 风资源
      • 4.1.7 大气成分资源
    • 4.2 现代气候资源评价方法
      • 4.2.1 气候资源评价的原则
      • 4.2.2 气候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
    • 4.3 全球气候变化
      • 4.3.1 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变化
      • 4.3.2 全新世-冰后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
      • 4.3.3 现代气候变化
      • 4.3.4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 4.3.5 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4.4 中国气候基本态势
      • 4.4.1 中国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 4.4.2 中国气候资源概述
      • 4.4.3 中国气候变化概况
    • 4.5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
      • 4.5.1 气候资源的农业利用
      • 4.5.2 太阳能开发利用
      • 4.5.3 风能的开发利用
      • 4.5.4 城市化发展与气候资源利用
      • 4.5.5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5章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变化
    • 5.1 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
      • 5.1.1土地资源基本属性
      • 5.1.2 土地的基本功能
    • 5.2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
      • 5.2.1 土地资源分级
      • 5.2.2 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 5.2.3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 5.2.4 枟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枠分类系统
      • 5.2.5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 5.2.6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系统
    • 5.3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 5.3.1 土地潜力评价
      •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 5.3.3 土地利用经济评价
      • 5.3.4 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评价
    • 5.4 土地退化
      • 5.4.1 土壤侵蚀
      • 5.4.2 土地沙化
      • 5.4.3 土壤盐碱化
      • 5.4.4 土壤退化和污染
    • 5.5 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影响
      • 5.5.1 全球土地分布格局
      • 5.5.2 全球土地结构和人地关系基本格局
      • 5.5.3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
      • 5.5.4 全球土地利用转变的环境影响
    • 5.6 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 5.6.1 中国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
      • 5.6.2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 5.6.3 土地用途转化
      • 5.6.4 土地承载力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6章 水资源
    • 6.1 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 6.1.1 概念
      • 6.1.2 基本属性
      • 6.1.3 功能
      • 6.1.4 类型划分
    • 6.2 水资源评价
      • 6.2.1 评价原则
      • 6.2.2 基础评价
      • 6.2.3 供需评价
      • 6.2.4 承载力评价
    • 6.3 水资源的价值与水价制定
      • 6.3.1 外部性
      • 6.3.2 权属及其价值内涵
      • 6.3.3 水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
    • 6.4 世界水资源
      • 6.4.1 空间分布格局
      • 6.4.2 全球水循环
      • 6.4.3 世界水资源供需平衡
      • 6.4.4 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征
    • 6.5 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特征
      • 6.5.1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 6.5.2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
      • 6.5.3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6.6 水资源工程及其环境效应
      • 6.6.1 水资源工程与水资源保障
      • 6.6.2 中外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事件分析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7章 森林资源
    • 7.1 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
      • 7.1.1 初级产品生产
      • 7.1.2 提供清洁水
      • 7.1.3 大气调节
      • 7.1.4 水文调节
      • 7.1.5 环境净化
      • 7.1.6 土壤保育
      • 7.1.7 防护功能
      • 7.1.8 休闲旅游
      • 7.1.9 维持生物多样性
    • 7.2 森林资源分类
      • 7.2.1 中国森林资源分类
      • 7.2.2 国外森林资源分类
    • 7.3 森林资源评价方法
      • 7.3.1 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 7.3.2 森林资源生态和环境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 7.3.3 森林资源社会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 7.4 世界森林资源态势
      • 7.4.1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 7.4.2 世界森林资源格局
    • 7.5 中国森林资源态势
      • 7.5.1 森林资源面积的上升
      • 7.5.2 中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8章 草地资源
    • 8.1 基本属性
      • 8.1.1 再生性
      • 8.1.2 地域性
      • 8.1.3 多功能性
    • 8.2 分类
      • 8.2.1 国外草地资源分类
      • 8.2.2 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
      • 8.2.3 中国草地类型分类原则
      • 8.2.4 中国各类草地类型
    • 8.3 草地资源评价方法
      • 8.3.1 基况评价
      • 8.3.2 使用价值评价
      • 8.3.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 8.4 世界草地资源态势
      • 8.4.1 世界草地资源现状
      • 8.4.2 世界草地资源格局
      • 8.4.3 世界草地资源利用态势
    • 8.5 中国草地资源态势
      • 8.5.1 分布格局
      • 8.5.2 中国草地资源退化趋势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9章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 9.1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9.1.1 生物资源
      • 9.1.2 生物多样性
      • 9.1.3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9.2 生物资源的类型与价值
      • 9.2.1 生物资源的类型
      • 9.2.2 生物资源的价值
    • 9.3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
      • 9.3.1 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
      • 9.3.2 中国境内的空间分布
    • 9.4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指标
      • 9.4.1 遗传多样性的测度
      • 9.4.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9.4.3 分类差异性的测度
    • 9.5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 9.5.1 世界范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9.5.2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9.5.3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机制与原因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0章 矿产资源
    • 10.1 矿产资源的特征及其分类
      • 10.1.1 概念
      • 10.1.2 特征
      • 10.1.3 分类
      • 10.1.4 开发利用
    • 10.2 矿产资源研究的相关理论
      • 10.2.1 矿产资源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
      • 10.2.2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理论
    • 10.3 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
      • 10.3.1 现状和前景评价
      • 10.3.2 需求分析方法
      • 10.3.3 可供性评价
      • 10.3.4 可保证程度评价
      • 10.3.5 承载力评价
      • 10.3.6 资产价值核算
      • 10.3.7 战略评价
    • 10.4 世界矿产资源
      • 10.4.1 分布格局
      • 10.4.2 生产与消费格局
      • 10.4.3 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态势
      • 10.4.4 典型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选择
      • 10.4.5 未来全球矿产资源开发的热点区域
    • 10.5 中国矿产资源
      • 10.5.1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 10.5.2 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
      • 10.5.3 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耗特征
      • 10.5.4 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1章 能源资源
    • 11.1 能源资源的类型和属性
    • 11.2 能源资源的评价方法
      • 11.2.1 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模型评价
      • 11.2.2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 11.3 能源生产与消耗的结构及变化特征
      • 11.3.1 能源资源结构
      • 11.3.2 能源生产结构
      • 11.3.3 能源消费结构
    • 11.4 世界能源的基本态势
      • 11.4.1 世界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
      • 11.4.2 世界能源生产的空间格局变化
      • 11.4.3 世界能源的利用与消费特征
      • 11.4.4 能源供应趋势的变化
      • 11.4.5 世界能源发展态势预测
      • 11.4.6 能源替代前景
    • 11.5 中国能源资源态势
      • 11.5.1 中国能源资源的特征
      • 11.5.2 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征
      • 11.5.3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
      • 11.5.4 中国能源资源评价
    • 11.6 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
      • 11.6.1 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 11.6.2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2章 海洋资源
    • 12.1 海洋资源基本属性及其功能
      • 12.1.1 基本属性
      • 12.1.2 功能
    • 12.2 海洋资源分类
      • 12.2.1 海洋物质资源
      • 12.2.2 海洋空间资源
      • 12.2.3 海洋能资源
    • 12.3 海岸带资源——海洋与陆地的交界
      • 12.3.1 海岸带资源的价值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
      • 12.3.2 海岸带综合管理
    • 12.4 海洋资源的评价
      • 12.4.1 评价内容
      • 12.4.2 评价方法
      • 12.4.3 数字化技术在海洋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12.5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3章 自然资源消耗
    • 13.1 “自然消耗”
      • 13.1.1 “自然消耗”的类型
      • 13.1.2 生物性消耗
      • 13.1.3 流动性消耗
      • 13.1.4 内驱动消耗
      • 13.1.5 外驱动消耗
    • 13.2 社会经济消耗
      • 13.2.1 对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
      • 13.2.2 对非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
      • 13.2.3 对水资源的消耗
      • 13.2.4 对可更新生物资源的消耗
    • 13.3 国家消耗
      • 13.3.1 生产消耗
      • 13.3.2 生存消耗
      • 13.3.3 占用消耗
    • 13.4 不同产业的消耗
      • 13.4.1 代表产业的筛选
      • 13.4.2 化肥生产的资源消耗
      • 13.4.3 火电行业的资源消耗
      • 13.4.4 水泥工业的资源消耗
      • 13.4.5 钢铁工业的资源消耗
    • 13.5 自然资源消耗的伦理学
      • 13.5.1 消耗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 13.5.2 资源消耗问题的伦理归因
      • 13.5.3 走出消耗困境的伦理导向
    • 13.6 自然资源消耗的综合度量——生态足迹模型
      • 13.6.1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 13.6.2 生态足迹基本模型
      • 13.6.3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4章 资源流动与配置
    • 14.1 资源的自然流动
      • 1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4.1.2 自然状态下的资源跨区流动与配置
    • 14.2 人类活动驱使下的资源流动
      • 14.2.1 内涵
      • 14.2.2 资源场理论
      • 14.2.3 自然资源流动的基本特征
      • 14.2.4 自然资源流动的演进历程
      • 14.2.5 影响自然资源流动的主要因素
      • 14.2.6 自然资源流动的研究方法
      • 14.2.7 自然资源流动研究的实例——以我国森林资源为例
    • 14.3 自然资源的配置
      • 14.3.1 资源配置的概念
      • 14.3.2 重大资源配置案例
    • 14.4 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则
      • 14.4.1 中国资源立法管理的发展历程
      • 14.4.2 目前中国的资源法规体系
      • 14.4.3 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立法和管理简述
    • 14.5 自然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市场规则
      • 14.5.1 市场配置资源的生产函数
      • 14.5.2 最优化理论
      • 14.5.3 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调控措施
    • 14.6 国家资源安全与资源掠夺
      • 14.6.1 国家资源安全
      • 14.6.2 资源掠夺的实例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5章 资源利用的环境风险
    • 15.1 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代价与风险
      • 15.1.1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引发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 15.1.2 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包袱——以铁矿石开发为例
      • 15.1.3 资源生产过程中物能代谢的生命周期分析——以钢材生产为例
      • 15.1.4 资源流动的环境成本——森林资源流动导致的碳排放
      • 15.1.5 资源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代价——以能源消费为例
    • 15.2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 15.2.1 现场实测法
      • 15.2.2 物料衡算法
      • 15.2.3 排放系数法
      • 15.2.4 经验公式法
    • 15.3 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 15.3.1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扩散
      • 15.3.2 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
      • 15.3.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 15.4 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
      • 15.4.1 污染源
      • 15.4.2 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
      • 15.4.3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15.5 环境容量
      • 15.5.1 大气环境容量
      • 15.5.2 水环境容量
    • 15.6 环境风险评价
      • 15.6.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15.6.2 生态风险评价中风险的定量表征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6章 自然资本及其生态服务价值
    • 16.1 自然资本
      • 16.1.1 现有经济思想的思维模式
      • 16.1.2 自然资本论的主要战略
      • 16.1.3 自然资本的替代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 16.1.4 自然资本缺乏对人类继续繁荣的限制
    • 16.2 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 16.3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生产和供给
      • 16.3.1 生态系统服务生产的特点
      • 16.3.2 生态系统服务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
      • 16.3.3 选择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发展规划的决策流程
    • 16.4 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
      • 16.4.1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特点
      • 16.4.2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函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效用
    • 16.5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
      • 16.5.1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基础
      • 16.5.2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类型
      • 16.5.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的方法
      • 16.5.4 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曲线模型
      • 16.5.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实例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第17章 遥感在自然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17.1 遥感基础
    • 17.2 在土地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17.3 在森林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17.4 在草地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17.5 在地质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17.6 在海洋和水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进一步的读物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 附录2 分布在中国的世界级濒危动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