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


作者:
顾海良
定价:
120.00元
ISBN:
978-7-04-051083-6
版面字数:
5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假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01-0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经济
二级分类:
经济学
三级分类:
经济学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5年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编号:2015MZD005)的成果之一。

全书按照纵向的时间线索,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主要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开创到形成和发展,再到拓展和系统化的思想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阐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历史路标”。

本书可供经济学类、中国共产党史研究人员以及党政干部学习参考。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on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 2015MZD005)—the 2015 major task of Marxism theoretic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book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process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ver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xpansion and systemiza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mainl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entry of the new era. It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landmark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n China.

This book can be a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of economics,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CPC and government cadres.

  • 前辅文
  • 绪论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历史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创中的理论特征和结晶
    • 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探索
    •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拓展
    •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指向与重大原则
    •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理念和主要内容
    • 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探索
    •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拓新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1956—1976)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 二、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
      •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四、“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探索
      • 一、“第二次结合”与《论十大关系》讲话
      •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探索
      • 三、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
      •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提出和探讨
      • 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研究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萌芽
      • 一、孙冶方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
      • 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理论论争
      • 三、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理论争鸣
      • 四、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
    •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奠基
      •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 二、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探索
      • 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思想的提出
      • 四、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形成
    • 第六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初构想
      •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讨论的兴起
      • 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
      •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的初步尝试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1976—1982)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与经济建设探索
      • 一、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二、三年经济调整与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 三、十二大对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探索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拨乱反正与大讨论
      • 一、对“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的批判
      • 二、按劳分配理论的正本清源
      • 三、价值规律问题论争
    •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酝酿与实践探索
      • 一、对我国经济体制弊端的认识
      • 二、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思路的探寻
      • 三、“松绑、让利”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
      • 四、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启动与逐步完善
      • 五、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初步探索
      • 六、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的起步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初步探索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提出
      • 二、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 三、按比例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初步践行
      • 四、注重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观的提出
      • 五、农业发展新思想的多维呈现
    • 第五节 对外开放理论的初步形成
      • 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
      • 二、对外开放认识的深化
      • 三、“借钱搞建设”思路的产生
      • 四、经济特区的试点与理论论争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发展(1982—1992)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的拓展
      •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及其成效
      • 二、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南方谈话
      •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提出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
      •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确立
      •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探索
      • 三、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理论的提出
      • 四、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探索
      • 一、国有企业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 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理论的发展
      • 三、收入分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第四节 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价格改革战略及目标模式的探索
      • 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理论的发展
      • 三、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四、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五节 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发展
      • 一、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意义
      • 二、“翻两番”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 三、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
      •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六节 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与发展
      • 二、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探索与发展
      • 三、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渠道
    • 第七节 国外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
      • 一、东欧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 二、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的发展(1992—2002)
    •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 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中国加入WTO
      • 四、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四、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形成
      •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的确立
      •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三、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论争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的形成
      •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确立
      •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四、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论争
    •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 一、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 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 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 第六节 “三农”问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二、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深化
    • 第七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
      • 一、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 三、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第八节 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三、增创和发挥经济特区新优势思想的提出
  • 第五章 新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发展(2002—2012)
    •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新任务和新部署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
      •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 三、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态势
      •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五、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应对
      • 六、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
      •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二、“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新论断
      • 三、“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
      •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 五、“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三、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 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三、关于公平效率问题的争论
      • 四、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
    • 第五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与市场
      • 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 第六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
      •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七节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二、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八节 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三、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第九节 对外开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一、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
      • 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健全
      •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拓展
  • 第六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发展(2012—2017)
    • 第一节 十八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 一、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新定位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目标
      •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二节 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理论的推进
      • 一、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理论遵循
      • 二、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 三、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突破
    • 第三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 一、经济“新常态”理论形成的背景
      •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及深化
      • 三、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思路
    • 第四节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 一、新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认识的升华
      •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理论的丰富
      • 三、对新发展理念内涵的深刻解读
      • 四、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五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 三、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路径的讨论
    • 第六节 “一带一路”建设与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背景
      • 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再平衡
      • 四、构建公平、普惠、共赢的高水平开放经济新格局
  •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 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 二、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 一、201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二、2017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三、2018年5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 一、时代主题
      • 二、社会主要矛盾
      • 三、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
      • 四、发展战略和新发展理念
      •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七、现代化经济体系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 一、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的科学引领
      • 三、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 主要参考文献
  • 重要术语索引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