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仪器分析


作者:
季一兵
定价:
52.00元
ISBN:
978-7-04-052613-4
版面字数:
5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0-03-0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医药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
三级分类:
分析化学及实验

本书根据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侧重药学研究领域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同时关注仪器分析新技术和新进展,着重强调利用基本理论建立分析方法的途径,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共分15章,包括绪论、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光学分析法概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其他光学分析法简介、质谱分析法、色谱分析导论、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各章配有基本要求、思考题和练习题,方便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和增强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将拓展阅读资料,动画、图片类资源,全部思考题和习题答案以数字化资源形式通过二维码链接嵌入相应的内容中,使数字化资源与纸质版教材有机结合,将知识点更加丰富生动地呈现出来。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本科生仪器分析课程教材,也可供医学、食品及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参考。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1.1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 1.2 仪器分析法的类型
      • 1.2.1 电化学分析法
      • 1.2.2 光学分析法
      • 1.2.3 色谱分析法
      • 1.2.4 质谱法
      • 1.2.5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 1.3 仪器分析的发展沿革
      • 1.3.1 仪器分析的产生
      • 1.3.2 仪器分析发展中的创新成就
      • 1.3.3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 第2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
    • 2.1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 2.2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2.2.1 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 2.2.2 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 2.2.3 电极的分类
      • 2.2.4 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
      • 2.2.5 电极电位的测量
    • 2.3 直接电位法
      • 2.3.1 氢离子活度的测定
      • 2.3.2 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 2.4 电位滴定法
      • 2.4.1 基本原理
      • 2.4.2 仪器装置与实验方法
      • 2.4.3 滴定反应类型及指示电极的选择
    • 2.5 永停滴定法
      • 2.5.1 基本原理
      • 2.5.2 仪器与实验方法
      • 2.5.3 应用与示例
    • 2.6 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简介
      • 2.6.1 化学修饰电极
      • 2.6.2 超微电极
      • 2.6.3 纳米电分析化学
      • 2.6.4 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3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 3.1 概述
    • 3.2 电磁辐射的性质
      • 3.2.1 电磁辐射的波动性
      • 3.2.2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
      • 3.2.3 电磁波谱
      • 3.2.4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3.3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 3.3.1 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3.3.2 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 3.3.3 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和拉曼散射光谱法
    • 3.4 光谱分析仪器
      • 3.4.1 光源
      • 3.4.2 单色器
      • 3.4.3 样品池
      • 3.4.4 检测器
      • 3.4.5 读出器件
    • 3.5 光学分析法的进展简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4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 4.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 4.1.2 朗伯-比尔定律
      • 4.1.3 影响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 4.1.4 吸光系数和吸光度的测量
    • 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4.2.1 主要部件
      • 4.2.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 4.2.3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及校正
    • 4.3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 4.3.1 定性鉴别
      • 4.3.2 纯度检测
      • 4.3.3 单组分定量方法
      • 4.3.4 多组分定量方法
      • 4.3.5 比色法
      • 4.3.6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5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 5.1 概述
    • 5.2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2.1 分子荧光的产生
      • 5.2.2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5.2.3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5.2.4 影响荧光发光的外部因素
    • 5.3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 5.3.1 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 5.3.2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 5.4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
      • 5.4.1 荧光分光光度计
      • 5.4.2 其他荧光分析技术
    • 5.5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 5.5.1 常用的荧光试剂
      • 5.5.2 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 5.5.3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6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 6.1 概述
      • 6.1.1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 6.1.2 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区别
      • 6.1.3 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 6.2 基本原理
      • 6.2.1 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 6.2.2 振动形式
      • 6.2.3 振动自由度和红外光谱产生条件
      • 6.2.4 吸收峰的位置
      • 6.2.5 峰强
      • 6.2.6 特征峰和相关峰
    • 6.3 典型光谱
      • 6.3.1 脂肪烃类
      • 6.3.2 芳香烃类
      • 6.3.3 醇、酚和醚类
      • 6.3.4 羰基化合物
      • 6.3.5 含氮化合物
    • 6.4 红外光谱仪及制样
      • 6.4.1 光栅红外分光光度计
      • 6.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6.4.3 仪器性能
      • 6.4.4 制样
    • 6.5 红外吸收光谱解析
      • 6.5.1 光谱解析方法
      • 6.5.2 光谱解析示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7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7.1 概述
    • 7.2 基本原理
      • 7.2.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 7.2.2 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 7.2.3 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 7.2.4 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 7.2.5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 7.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7.3.1 光源
      • 7.3.2 原子化系统
      • 7.3.3 单色器
      • 7.3.4 检测系统
    • 7.4 定量分析方法
      • 7.4.1 标准曲线法
      • 7.4.2 标准加入法
      • 7.4.3 内标法
    • 7.5 实验技术
      • 7.5.1 样品预处理
      • 7.5.2 测定条件的选择
      • 7.5.3 干扰及抑制
    • 7.6 应用与示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8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 8.1 概述
    • 8.2 基本原理
      • 8.2.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 8.2.2 核磁矩的空间量子化
      • 8.2.3 原子核的进动
      • 8.2.4 弛豫历程
    • 8.3 化学位移
      • 8.3.1 屏蔽效应
      • 8.3.2 化学位移
      • 8.3.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 8.4 自旋  自旋耦合
      • 8.4.1 自旋  自旋耦合
      • 8.4.2 自旋  自旋裂分
      • 8.4.3 耦合常数
      • 8.4.4 自旋系统
    • 8.5 核磁共振波谱仪
      • 8.5.1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 8.5.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 8.6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及其应用
      • 8.6.1 积分曲线和氢分布
      • 8.6.2 核磁共振氢谱的一般解析步骤
      • 8.6.3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示例
    • 8.7 13C核磁共振波谱法
      • 8.7.1 13C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
      • 8.7.2 13C的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
      • 8.7.3 常用碳谱的种类和特点
      • 8.7.4 碳谱解析示例
      • 8.7.5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9章 其他光学分析法简介
    • 9.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9.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9.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及应用
    • 9.2 X射线衍射法
      • 9.2.1 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
      • 9.2.2 X射线衍射仪
      • 9.2.3 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
    • 9.3 拉曼光谱法
      • 9.3.1 基本原理
      • 9.3.2 拉曼光谱仪
      • 9.3.3 拉曼光谱法的应用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第10章 质谱分析法
    • 10.1 概述
    • 10.2 质谱仪
      • 10.2.1 样品导入系统
      • 10.2.2 离子源
      • 10.2.3 质量分析器
      • 10.2.4 检测器
      • 10.2.5 真空系统
      • 10.2.6 质谱图
    • 10.3 离子类型和裂解规律
      • 10.3.1 离子类型
      • 10.3.2 质谱中常见的裂解方式
      • 10.3.3 电子轰击源质谱中一些常见的裂解规律
    • 10.4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点
      • 10.4.1 烃类
      • 10.4.2 醇和醚
      • 10.4.3 羰基化合物
      • 10.4.4 胺类化合物
    • 10.5 质谱分析法在有机分子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10.5.1 分子离子峰的辨认
      • 10.5.2 分子式的确定
      • 10.5.3 有机分子质谱解析
    • 10.6 光谱综合解析
      • 10.6.1 光谱综合解析的一般流程
      • 10.6.2 光谱综合解析示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11章 色谱分析导论
    • 11.1 概述
      • 11.1.1 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11.1.2 色谱法的特点
      • 11.1.3 色谱法的分类
    • 11.2 色谱过程及基本术语
      • 11.2.1 色谱过程
      • 11.2.2 色谱法基本术语
    • 11.3 色谱法基本理论
      • 11.3.1 塔板理论
      • 11.3.2 速率理论
    • 11.4 色谱分析法研究新进展
      • 11.4.1 色谱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
      • 11.4.2 中国色谱分析发展概况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12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 12.1 概述
    • 12.2 经典柱色谱法
      • 12.2.1 吸附色谱法
      • 12.2.2 分配色谱法
      • 12.2.3 离子交换色谱法
      • 12.2.4 分子排阻色谱法
    • 12.3 平面色谱法
      • 12.3.1 平面色谱的参数
      • 12.3.2 薄层色谱法
      • 12.3.3 纸色谱法
      • 12.3.4 平面色谱法应用与示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13章 气相色谱法
    • 13.1 概述
      • 13.1.1 气相色谱法分类
      • 13.1.2 气相色谱的特点及应用
      • 13.1.3 气相色谱仪
    • 13.2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 13.2.1 气液色谱法固定相
      • 13.2.2 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
      • 13.2.3 气固色谱法固定相
      • 13.2.4 气相色谱流动相
    • 13.3 气相色谱检测器
      • 13.3.1 热导检测器
      • 13.3.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 13.3.3 电子捕获检测器
      • 13.3.4 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 13.4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13.4.1 柱温的选择
      • 13.4.2 柱长和内径
      • 13.4.3 载气及其流速
      • 13.4.4 进样量
      • 13.4.5 气化室和检测室温度
    • 13.5 定性与定量分析
      • 13.5.1 定性分析
      • 13.5.2 定量分析
    • 13.6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 13.6.1 毛细管色谱柱的分类
      • 13.6.2 毛细管柱速率理论
      • 13.6.3 毛细管柱的特点
      • 13.6.4 毛细管柱色谱系统
      • 13.6.5 顶空气相色谱分析
    • 13.7 应用与实例
      • 13.7.1 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13.7.2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14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1 概述
      • 14.1.1 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 14.1.2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比较
      • 14.1.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比较
    • 14.2 高效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
      • 14.2.1 高效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 14.2.2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条件
    •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 14.3.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 14.3.2 液液分配色谱法
      • 14.3.3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 14.3.4 离子色谱法
      • 14.3.5 手性色谱法
      • 14.3.6 亲和色谱法
      • 14.3.7 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 14.4.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 1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 14.5 高效液相色谱仪
      • 14.5.1 高压输液系统
      • 14.5.2 进样系统
      • 14.5.3 分离系统
      • 14.5.4 检测系统
      • 14.5.5 数据处理系统
    • 14.6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与应用
      • 14.6.1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14.6.2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与示例
    • 14.7 高效液相色谱法新技术简介
      • 14.7.1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7.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简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第15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5.1 概述
    • 15.2 基本原理
      • 15.2.1 双电层和Zeta电位
      • 15.2.2 电泳和电泳淌度
      • 15.2.3 电渗和电渗淌度
      • 15.2.4 分离原理和谱带展宽
      • 15.2.5 柱效和分离度
    • 15.3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15.3.1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分类
      • 15.3.2 毛细管区带电泳
      • 15.3.3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 15.3.4 毛细管电色谱法
      • 15.3.5 其他分离模式
    • 15.4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
      • 15.4.1 毛细管及温度控制系统
      • 15.4.2 进样系统
      • 15.4.3 电路系统
      • 15.4.4 检测及数据处理系统
    • 15.5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 15.5.1 定性分析方法
      • 15.5.2 定量分析方法
    • 15.6 应用与示例
    • 基本要求
    • 思考题
    • 习题
  •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年)
  • 附录二 标准电极电位(φΘ)及一些 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 电位(φΘ)
  • 附录三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
  • 附录四 一些质子类型的1H化学位移值范围
  • 附录五 m/z≤105的常见碎片离子及其中性分子
  • 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 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