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二版)


作者:
王永强、苏玉玲
定价:
49.00元
ISBN:
978-7-04-052515-1
版面字数:
6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09-11
物料号:
52515-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物理学与天文学类
二级分类:
理工类专业物理学基础课程
三级分类:
大学物理实验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编写而成,系统地介绍了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内容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的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系列选修实验,另外增加了以计算机仿真为主的仿真实验。

本书强调实验的物理思想,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浓缩了相关实验的历史沿革、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使学生既能在实验室对基本的物理规律进行考察,同时又能受到从能力、素质到科学方法的全面的基本训练。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各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物理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 §1.2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 §1.3 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 §1.4 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方法
  • 第二章 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
    • §2.1 测量与误差的基本知识
    • §2.2 误差分析和处理方法
    • §2.3 有效数字与数据修约
    • §2.4 测量不确定度及结果的表示
    • §2.5 不确定度分析与实验设计
    • §2.6 实验数据处理常用方法
    • §2.7 常用软件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习题
  • 第三章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 §3.1 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测量方法
    • §3.2 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其使用
    • §3.3 物理实验基本测量技术
    • 习题
  • 第四章 力学实验
    • §4.1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 §4.2 转动惯量的测定
    • §4.3 声速的测量
    • §4.4 静态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 §4.5 利用霍尔位置传感器测定杨氏模量
    • §4.6 超声波探测及固体弹性模量的测量
    • §4.7 弦线上的驻波
  • 第五章 热学实验
    • §5.1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
    • §5.2 金属线膨胀系数的测量
    • §5.3 不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
    • §5.4 电涡流式传感器
    • §5.5 金属比热容的测量
    • §5.6 温度传感器测试及半导体制冷控温实验
    • §5.7 金属热电阻特性实验
  • 第六章 电磁学实验
    • §6.1 示波器的调节和使用
    • §6.2 电位差计的原理和使用
    • §6.3 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 §6.4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 §6.5 铁磁材料磁滞回线的测绘
    • §6.6 多用电表的设计与组装
    • §6.7 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温度系数
    • §6.8 硅光电池特性研究
    • §6.9 电子束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 §6.10 交流电系列实验
    • §6.11 数字万用表的设计和校准
  • 第七章 光学实验
    • §7.1 光强分布的测量
    • §7.2 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 §7.3 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
    • §7.4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
    • §7.5 衍射光栅
    • §7.6 旋光效应的应用
    • §7.7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
    • §7.8 光学专题实验
  • 第八章 仿真实验
    • §8.1 仿真实验简介
    • §8.2 示波器实验的计算机仿真
    • §8.3 干涉法测微小量实验的计算机仿真
    • §8.4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计算机仿真
    • §8.5 不良导体热导率测量的计算机仿真
    • §8.6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的计算机仿真
    • §8.7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计算机仿真
    • §8.8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计算机仿真
  • 附录
    • §F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摘录)
    • §F2 常用物理常量表
    • §F3 希腊字母表和拉丁字母表
    • §F4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名单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二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涵盖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内容,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