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


作者:
鞠曙光 贺小光 杨强
定价:
36.50元
ISBN:
978-7-04-051002-7
版面字数:
4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8-12-1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物理学与天文学类
二级分类:
理工类专业物理学基础课程
三级分类:
大学物理实验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并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遵循物理实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绪论、实验基础知识、基本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非物理学类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专科或其他从事物理实验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绪论
    • 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 物理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
    • 物理实验课的三要素
  •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 第三节 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
    • 第四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第五节 数据处理常用方法
    • 第六节 物理实验基本测量方法
    • 第七节 物理实验最佳方案选择
  • 第二章 力学和热力学实验
    • 实验2-1 长度的测量
    • 实验2-2 质量与密度的测量
    • 实验2-3 静态拉伸法测金属丝弹性模量
    • 实验2-4 用光杠杆法测量固体的线胀系数
    • 实验2-5 用干涉法测量固体的线胀系数
    • 实验2-6 声波速度的测量
    • 实验2-7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 第三章 电磁学实验
    • 实验3-1 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定
    • 实验3-2 电表的改装与校准
    • 实验3-3 电桥的使用
    • 实验3-4 电势差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及电阻
    • 实验3-5 铁磁材料居里温度的测定
    • 实验3-6 示波器的使用
    • 实验3-7 霍尔效应法测磁场
    • 实验3-8 灵敏检流计特性研究
    • 实验3-9 铁磁材料动态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的测量
    • 实验3-10 载流导体磁场的测量
    • 实验3-11 非平衡电桥及应用
  • 第四章 光学实验
    • 实验4-1 光路调整与透镜焦距的测量
    • 实验4-2 分光计的调整与光栅衍射实验
    • 实验4-3 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 实验4-4 双棱镜法测光波波长
  • 第五章 近代物理实验
    • 实验5-1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与使用
    • 实验5-2 光学全息照相
    • 实验5-3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 实验5-4 密立根油滴实验
    • 实验5-5 弗兰克-赫兹实验
    • 实验5-6 核磁共振测磁场
    • 实验5-7 利用光拍法测光速
    • 实验5-8 超声波探伤实验
    • 实验5-9 霍尔位置传感器的定标和杨氏模量的测定
    • 实验5-10 传感器实验
    • 实验5-11 PN结温度-电压特性的测定及数字温度计的设计
    • 实验5-12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
    • 实验5-13 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测量及应用
  • 第六章 设计性实验
    • 实验6-1 自组望远镜与显微镜
    • 实验6-2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 实验6-3 转动惯量的测定
    • 实验6-4 用双臂电桥测定金属杆的电阻率
    • 实验6-5 用电势差计测定电阻丝的电阻率
    • 实验6-6 电磁波综合实验
    • 实验6-7 磁光调制(法拉第效应)实验
    • 实验6-8 A类超声诊断与超声特性
    • 实验6-9 超声GPS三维声呐定位
  • 附表
    • 附表1 常用物理常量表
    • 附表2 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温度时水的密度
    • 附表3 20 ℃时部分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附表4 海平面上不同纬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 附表5 20 ℃时部分金属(或合金)的弹性模量
    • 附表6 部分液体的黏度
    • 附表7 不同温度下水的黏度
    • 附表8 部分金属(或合金)的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
    • 附表9 部分物质的导热系数
    • 附表10 某些物质中的声速
    • 附表11 常用光谱灯或激光器的可见谱线波长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涵盖电子教案等内容,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思维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