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严杰
定价:
42.50元
ISBN:
978-7-04-045711-7
版面字数:
6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6-08-1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基础医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引起传染或感染病的微生物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诊断的基础医学学科,也是学习传染病学必需的前期知识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又分为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两大部分,涵盖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和医学真菌学等内容。《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国内2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26位编委合作编写,分为绪论及4篇37章。绪论介绍了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第一篇为医学细菌学,分别由细菌学总论(第1章~第5章)和细菌学各论(第6章~第15章)各章节组成。第二篇为医学病毒学,分别由病毒学总论(第16章~第18章)和病毒学各论(第19章~第26章)各章节组成。第三篇为医学真菌学,分别由真菌学总论(第27章~第28章)及真菌学各论(第29章)组成。第四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第30章~第37章),放在数字课程上,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基本实验和操作、细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内容。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学实际需要和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本教材在总结第2版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对内容、文字、图表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以期达到既内容精练,又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的目的。本教材配有数字课程,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本学科知识重点与难点、适当拓展本学科知识。

本教材适用于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还可作为临床医学及科研人员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绪论
    •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趋势
  • 第一篇 医学细菌学
    • 第1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第二节 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 第四节 细菌的抵抗力与耐药性
      • 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
    • 第2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一节 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其机制
      •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及其应用
    • 第3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外源性感染与传播方式
      • 第二节 正常菌群与内源性感染
      •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类型
      •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基本过程
      • 第六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 第4章 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
      •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 第5章 消毒、灭菌和生物安全
      •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 第三节 生物安全
    • 第6章 化脓性球菌
      •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 第二节 链球菌属
      •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 第四节 脑膜炎奈瑟菌
      • 第五节 淋病奈瑟菌
      • 第五节 其他化脓性球菌
    • 第7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
      • 第四节 流感嗜血杆菌
      • 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
      • 第六节 百日咳鲍特菌
      • 第七节 麻风分枝杆菌
    • 第8章 胃肠道感染细菌
      • 第一节 大肠埃希菌
      • 第二节 志贺菌属
      • 第三节 沙门菌属
      • 第四节 霍乱弧菌
      • 第五节 副溶血性弧菌
      •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
      • 第七节 空肠弯曲菌
      • 第八节 其他肠道杆菌
    • 第9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
      •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
      • 第三节 肉毒梭菌
      • 第四节 艰难梭菌
      •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
    • 第10章 动物源性细菌
      • 第一节 布鲁菌属
      •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 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
      • 第四节 猪链球菌
    • 第11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 第一节 放线菌属
      • 第二节 诺卡菌属
    • 第12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
      • 第三节 溶脲脲原体
      • 第四节 其他支原体
    • 第13章 衣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 第三节 肺炎嗜衣原体
      • 第四节 鹦鹉热嗜衣原体
    • 第14章 立克次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普氏立克次体
      • 第三节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 第四节 恙虫病东方体
      • 第五节 其他立克次体
    • 第15章 螺旋体
      •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 第16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与生物合成
      •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第五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耐药性
      •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17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
    • 第18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 第19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 第二节 禽流感病毒
      • 第三节 副黏病毒
      • 第四节 冠状病毒
      •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 第20章 胃肠道病毒
      • 第一节 人类肠道病毒
      •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 第21章 肝炎病毒
      •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 第22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一节 汉坦病毒
      • 第二节 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病毒
      •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 第23章 虫媒病毒
      •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第二节 登革病毒
      • 第三节 寨卡病毒
      • 第四节 其他虫媒病毒
    • 第24章 人疱疹病毒
      •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 第二节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 第三节 EB 病毒
      •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 第五节 其他人疱疹病毒
    • 第25章 反转录病毒
      •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第二节 人类嗜T 细胞病毒
    • 第26章 其他病毒和朊粒
      •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 第三节 人类细小病毒B19
      • 第四节 朊粒
  • 第三篇 医学真菌学
    • 第27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 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真菌基因组的特点
      • 第三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 第四节 真菌的抵抗力
      • 第五节 医学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 第28章 真菌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真菌感染的类型
      •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机制
      • 第三节 抗真菌免疫的机制
      •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 第五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 第29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 第一节 表层感染真菌
      • 第二节 皮肤感染真菌
      • 第三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 第四节 新型隐球菌
      • 第五节 白假丝酵母菌
      • 第六节 卡氏肺孢子菌
      • 第七节 其他病原性真菌
  • 第四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 第30章 细菌培养和消毒灭菌
    • 第31章 细菌染色和药敏试验
    • 第32章 细菌生化和免疫学试验
    • 第33章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34章 细菌毒素检测
    • 第35章 病毒形态和分离培养
    • 第36章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第37章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附录
    • 附录Ⅰ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
    • 附录Ⅱ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Ⅲ 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网址
  • 彩插

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教学PPT、重点与难点、自测题、拓展阅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等资源。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