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态旅游学


作者:
高峻
定价:
39.80元
ISBN:
978-7-04-027545-2
版面字数:
6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12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1-10-1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管理
二级分类:
旅游管理
三级分类:
旅游管理

本书从生态旅游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出发,以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以及建筑规划等多学科为基础,首先介绍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以便于读者掌握生态旅游的特点,理解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差异;其次从生态旅游系统入手,介绍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设施、生态旅游与环境管理、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管理等内容,以期较全面地勾勒出生态旅游的基本框架。为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旅游,并进行研究,本书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一章,还增加了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一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地理、生态、环境、农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有关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生态旅游兴起
      • 一、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旅游
      • 二、 国际生态旅游年的设立
    • 第二节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
      • 一、 国家公园:保护大自然供旅游者观赏和学习
      • 二、 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
      • 三、 生态旅游:从理念走向实践
      • 四、 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活动
        • (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 (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 (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
        • (四)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 (五)世界生态旅游高级会议
      • 五、 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
        • (一)立法保护,严格执法
        • (二)政府主导,多层协作
        • (三)全民参与,综合协调
        • (四)环保宣传,教育示范
        • (五)多种手段,加强管理
        • (六)培育人才,长远规划
    • 第三节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
      • 一、 从概念接受到理解(20世纪80年代—1998年)
      • 二、 从概念到实践(1999—2009)
      • 三、 从实践走向示范(2009年以后)
    • 第四节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
      • 一、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评述
        • (一)研究概述
        • (二)基本评述
      • 二、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评述
        • (一)研究概述
        • (二)基本评述
      • 三、 生态旅游基本框架及其学习意义
        • (一)生态旅游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 (二)生态旅游研究的复杂性
        • (三)生态旅游的基本学习框架
  •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 一、 国外对生态旅游的主要定义
      • 二、 国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理解
      • 三、 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
        • (一)与自然和文化生态的关系
        • (二)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关系
        • (三)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特点
      • 一、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 (一)自然性
        • (二)文化性
        • (三)适度性
        • (四)教育性
        • (五)参与性
      • 二、 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及可持续旅游
        • (一)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
        • (二)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 (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三)基本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与旅游
      • 二、 生态经济学
        • (一)发展历程
        • (二)相关理论
        • (三)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旅游
      • 三、 景观生态学
        • (一)基本理论
        • (二)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
      • 四、 人类学
        • (一)人类学概述
        • (二)人类学与生态旅游
      • 五、 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一)基本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态旅游
    • 第四节 生态旅游研究方法
      • 一、 时间序列法
      • 二、 回归模型法
      • 三、 地理信息技术
      • 四、 模式分析
      • 五、 科学实验
      • 六、 调查法
      • 七、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 第一节 地球生物多样性
      • 一、 生物多样性概述
        • (一)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二、 生物多样性类型
        • (一)遗传多样性
        • (二)物种多样性
        •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 (四)景观多样性
      • 三、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一)直接价值
        • (二)间接价值
      • 四、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 第二节 生态系统概述
      • 一、 生态系统概念
      • 二、 生态系统结构
        • (一)非生物环境
        • (二)生产者
        • (三)消费者
        • (四)分解者
      • 三、 生态系统功能
        • (一)食物链
        •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 四、 生态平衡
    • 第三节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 一、 景观地带性
        • (一)经度地带性
        • (二)纬度地带性
        • (三)垂直地带性
      • 二、 自然生态系统类型
        • (一)热带生态系统
        • (二)亚热带生态系统
        • (三)温带生态系统
        • (四)寒温带生态系统
        • (五)湿地生态系统
        • (六)海洋生态系统
  • 第四章 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
    •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
      • 一、 生态旅游资源概论
        • (一)生态旅游资源定义
        • (二)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 (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 二、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
        • (一)山地型生态旅游资源
        • (二)森林型生态旅游资源
        • (三)草原型生态旅游资源
        • (四)湿地型生态旅游资源
        • (五)海洋型生态旅游资源
        • (六)沙漠戈壁型生态旅游资源
        • (七)人文生态型旅游资源
    • 第二节 生态旅游产品
      • 一、 生态旅游产品概述
        • (一)生态旅游产品概念
        • (二)生态旅游产品特点
      • 二、 生态旅游产品类型
        • (一)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类型
        • (二)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 三、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二)生态旅游机会谱
        • (三)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 第三节 生态旅游产品认证
      • 一、 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概述
        • (一)生态旅游产品标准
        • (二)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制度
      • 二、 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 (一)国际认证制度
        • (二)国家认证制度
        • (三)地方认证制度
        • (四)经验总结
  • 第五章 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
    • 第一节 生态旅游目的地
      • 一、 生态旅游目的地概述
        •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概念
        • (二)生态旅游区
      • 二、 我国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
        • (一)自然保护区
        • (二)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
        • (三)国家森林公园
        • (四)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
        • (五)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 (六)世界遗产
    • 第二节 生态旅游开发
      • 一、 生态旅游开发特点
      • 二、 开发目标与原则
        • (一)持续发展原则
        • (二)科学规划原则
        • (三)容量控制原则
        • (四)设施生态化原则
        • (五)环境教育原则
        • (六)社区参与原则
      • 三、 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 (一)社区参与的主体机制
        • (二)政府引导的辅助机制
        • (三)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 四、 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估
        • (一)区位条件分析
        • (二)资源调查和评估
        • (三)旅游承载力分析
        • (四)市场需求分析
    • 第三节 生态旅游规划
      • 一、 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 (一)生态旅游规划内涵
        •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念
      • 二、 生态旅游规划体系
        • (一)旅游系统规划
        • (二)主要规划内容
        • (三)重点规划项目
        • (四)不同尺度生态旅游规划
      • 三、 生态旅游规划空间模式
      • 四、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 (一)景观格局优化
        • (二)景观生态设计
        • (三)视觉景观控制
        • (四)廊道生态设计
  • 第六章 生态旅游者
    •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
      • 一、 生态旅游者概述
      • 二、 生态旅游者特点
        • (一)尊重自然
        • (二)追求高层次旅游体验
        • (三)抱着追求个性的心情前去造访
      • 三、 生态旅游者分类
        • (一)严格型生态旅游者
        • (二)一般型生态旅游者
        • (三)组织型生态旅游者
    •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 一、 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识别
        • (一)行为学方法
        • (二)自我识别法
        • (三)专家判别法
        • (四)数学识别法
        • (五)休闲分类法
        • (六)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
      • 二、 生态旅游者的主要行为特征
        • (一)与大众旅游者的区别
        • (二)西方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
      • 三、 中外生态旅游者行为比较
        • (一)旅游动机比较
        • (二)产品选择的影响因素比较
        • (三)行为特征比较
        • (四)认知比较
    • 第三节 旅游者行为的管理与教育
      • 一、 自我行为规范
      • 二、 组织行为调控
        • (一)团队规模和频率
        • (二)旅游活动及其方式
        • (三)游客体验管理
        • (四)旅游者排队管理
      • 三、 宣传教育
  • 第七章 生态旅游设施
    • 第一节 步道与自行车道
      • 一、 步道概述
        • (一)步道起源
        • (二)步道功能
        • (三)步道类型
      • 二、 步道规划与设计
        • (一)基本原则
        • (二)线路规划
        • (三)步道取材
        • (四)路体设计
        • (五)服务设施
        • (六)宣传材料
        • (七)标志系统
      • 三、 步道建设与管理
        • (一)准备阶段
        • (二)预算初估
        • (三)资源调查
        • (四)规划设计
        • (五)招标与验收
        • (六)维护管理
      • 四、 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
        • (一)自行车道分类
        • (二)自行车旅游者特征
        • (三)设计原则
        • (四)线路设计
        • (五)设施设计
    • 第二节 生态旅馆
      • 一、 生态旅馆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生态旅馆特点
        • (三)生态旅馆认证
      • 二、 理念、原理和原则
        • (一)理念
        • (二)设计原理
        • (三)设计原则
      • 三、 规划设计
        • (一)选址设计
        • (二)服务设施
        • (三)能源及建材
        • (四)典型设计
    • 第三节 游客中心
      • 一、 游客中心的功能和类型
      • 二、 游客中心选址
      • 三、 游客中心的功能设施
        • (一)服务设施
        • (二)管理设施
        • (三)交通设施
        • (四)基础设施
      • 四、 游客中心的建筑形态
        • (一)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 (二)体现地方人文特色
        • (三)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
    • 第四节 户外露营地
      • 一、 户外露营地概述
        • (一)露营及露营地
        • (二)露营地类型及构成
      • 二、 帐篷露营地的选址及设计
        • (一)帐篷露营地的选址
        • (二)帐篷露营地的设计
      • 三、 汽车露营地的选址及设计
        • (一)汽车露营地的选址
        • (二)汽车露营地的营位及设计
    • 第五节 环境解说系统
      • 一、 环境解说概述
        • (一)环境解说的起源及发展
        • (二)环境解说的内涵
        • (三)环境解说的基本架构
      • 二、 环境解说的功能
      • 三、 环境解说服务体系的类型
      • 四、 环境解说服务策划的程序
        • (一)确定目标
        • (二)环境调查
        • (三)对象分析
        • (四)选择环境解说媒体
        • (五)准备环境解说的内容
        • (六)环境解说服务的评估和调控
      • 五、 环境解说媒体的比较与选择
      • 六、 环境解说设施的种类
        • (一)告示牌的种类
        • (二)告示牌的设计
  • 第八章 生态旅游与环境管理
    •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 一、 环境承载力概述
        • (一)环境承载力概念
        • (二)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 (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应用
      • 二、 环境承载力测定
        • (一)经验量测法
        • (二)理论推测法
      • 三、 环境承载力动力学模型
        • (一)巴特勒模型的基本原理
        • (二)巴特勒曲线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
        • (三)旅游产业发展演化曲线
        • (四)巴特勒模型的应用
    • 第二节 水体环境管理
      • 一、 水体环境
        • (一)水环境与水体
        • (二)旅游景区水体环境
      • 二、 旅游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 (一)水体污染
        • (二)旅游对水体环境影响
      • 三、 旅游景区水环境管理
        • (一)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政策
        • (二)旅游景区水体环境管理
        • (三)水体环境污染治理
    • 第三节 野生生物栖息地管理
      • 一、 野生生物栖息地概述
        • (一)野生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 (二)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 (三)我国野生生物栖息地状况
      • 二、 旅游活动对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 (一)噪声
        • (二)水体污染
        • (三)空气污染
        • (四)土壤污染
        • (五)栖息地生境破碎化
        • (六)旅游者行为与栖息地保护
      • 三、 旅游景区野生生物栖息地管理
        • (一)我国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及政策
        • (二)旅游景区野生生物栖息地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 第四节 植被管理
      • 一、 植被概述
        • (一)植被概述
        • (二)旅游景区植被
      • 二、 旅游开发与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 三、 旅游景区的植被管理
        • (一)植被生态恢复概述
        • (二)旅游景区植被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 第五节 固体废物管理
      • 一、 固体废物概述
        • (一)有关定义
        • (二)固体废物与环境污染
      • 二、 旅游活动与固体废物污染
      • 三、 固体废物管理
        • (一)一般固体废物管理
        • (二)旅游景区固体废物管理对策与措施
    • 第六节 环境管理体系
      • 一、 环境管理概述
        • (一)环境管理原则
        •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与功能
        • (三)环境管理对象分类
        • (四)环境管理技术
      • 二、 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
        • (一)基本体系
        • (二)管理途径
      • 三、 PDCA循环管理体系
        • (一)规划阶段(plan)
        • (二)执行阶段(do)
        • (三)审核阶段(check)
        • (四)改进阶段(action)
    • 第七节 环境监测与评价
      • 一、 环境监测概述
      • 二、 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 (一)运作方式
        • (二)环境监测系统构架
        • (三)环境监测技术
      • 三、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四、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 (一)旅游开发与环境影响评价
        • (二)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 (三)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 (四)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 五、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一)评价原则
        • (二)执行标准
        • (三)保护目标
        • (四)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 (五)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六)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 (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八)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 六、 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
  • 第九章 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
    •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与地方发展
      • 一、 地方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和意义
      • 二、 生态旅游与地方经济
        • (一)生态旅游直接效益
        • (二)生态旅游间接效益
      • 三、 生态旅游效益的有限性
    • 第二节 生态旅游与利益相关者
      • 一、 生态旅游性质的经济学分析
      • 二、 生态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
      • 三、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框架
        • (一)核心利益相关者
        •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
      • 四、 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
        • (一)权力/动态性矩阵
        • (二)权力(影响力)/利益(公益)矩阵
    • 第三节 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
      • 一、 基本概述
        • (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基本观点
        •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意义
        • (三)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基本模式
      • 二、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内容
        • (一)参与规划和决策
        • (二)参与投资和经营
        • (三)参与管理和分配
      • 三、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若干案例
        • (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
        •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验总结
  • 第十章 生态旅游与文化管理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系统
      • 一、 人类文化的产生与适应
      • 二、 文化与环境适应的理论解释——文化生态学
        • (一)文化生态学概述
        • (二)文化生态学任务
        • (三)文化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 三、 文化生态系统
      • 四、 文化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 第二节 文化景观
      • 一、 文化景观概述
        • (一)文化景观定义
        • (二)文化景观特征
        • (三)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 二、 文化景观分类与类型
        • (一)文化景观分类
        • (二)文化景观类型
      • 三、 文化景观模式
      • 四、 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
        • (一)东北屯垦农业景观
        • (二)云南山地森林农业景观
        • (三)云南哈尼族梯田稻作景观
        • (四)村寨风水林景观
        • (五)文化景观与生态平衡
    • 第三节 文化遗产
      • 一、 文化遗产概述
        •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性
        • (二)文化遗产的类型
      • 二、 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 三、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 (一)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意义
        • (二)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
      • 四、 文化遗产的管理模式
        • (一)文化遗产的公共管理模式
        • (二)文化遗产私有化管理模式
        • (三)国外文化遗产管理经验
    • 第四节 旅游开发与文化冲突
      • 一、 地方文化的敏感性
        • (一)旅游者同旅游地居民间的文化梯度
        • (二)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需求层次上的错位
      • 二、 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
        • (一)价值观念
        • (二)社会关系规范
        • (三)民族习俗
        • (四)旅游者个性心理因素
        • (五)代码系统
      • 三、 旅游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冲击
        • (一)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变化
        •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 (三)道德退化现象
        • (四)对语言的影响
        • (五)对宗教的影响
        • (六)文化移入
      • 四、 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 (一)古镇过度商业化
        • (二)工艺品过度世俗化
        • (三)习俗节事过度娱乐化
        • (四)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
    • 第五节 文化保护与管理
      • 一、 文化产品与活动
        • (一)文化体验
        • (二)文化节事
        • (三)文化演艺
        • (四)科普教育
        • (五)主题公园
      • 二、 文化保护与管理原则
        • (一)文化保护原真性
        • (二)当地社区公众参与
        • (三)适度开发
        • (四)体现地域特色
        • (五)和谐共处
      • 三、 生态旅游景区文化管理的矛盾
        • (一)公共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矛盾
        • (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 (三)公有化与私有化的矛盾
        •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矛盾
      • 四、 文化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 (一)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孤岛化
        • (二)旅游地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 (三)旅游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四)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商业化
        • (五)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失真化
        • (六)旅游地传统文化管理的分散化
        • (七)传统文化管理与保护经费来源单一化
      • 五、 文化的管理模式
        • (一)非营利性的文化管理模式
        • (二)营利性的文化管理模式
    • 附录一 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
    • 附录二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