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古代汉语(第三版)(下册)


作者:
朱振家
定价:
26.10元
ISBN:
978-7-04-017107-5
版面字数:
330.000千字
开本:
32开
全书页数:
40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0-05-18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中文
二级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三级分类:
汉语言文学

本书原为卫星电视培训中学师资的中文专业教材之一。自1986年出版以来,经过1994年的修订,本书已多有改进。为使教材精益求精,常用常新,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

第三版全书仍分上、下册。上册为文选,下册为知识通论。通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一、语法二、音韵、综合运用等六章。每章之前设置“学习提示”,概括全章基本内容,指出学习重点;每节之后安排“思考与练习”,便于学生学习。这次修订各章节都作了修改调整,增加了新的内容。修订过程注意吸收新的学术思想,也保留原书之所长,使材料更充实。教材学术观点一般采用通说,在表达上力求晓畅,深入浅出。

本书适于综合性院校、师范本专科院校及师资培训、函授、自学使用。

  • 前辅文
  • 第一章 文字
    •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 一、 汉字产生的传说
      • 二、 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 思考与练习(一)
    • 第二节 汉字的性质和演变
      • 一、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 二、 汉字形体的演变
      • 思考与练习(二)
    • 第三节 汉字的形体构造
      • 一、 传统的“六书”说
      • 二、 “六书”说的局限与对它的新探索
      • 思考与练习(三)
    • 第四节 分析字形,推求字义
      • 一、 纯表意字与词义
      • 二、 形声字的形符与词义
      • 思考与练习(四)
    • 第五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一、 古今字
      • 二、 异体字
      • 三、 繁简字
      • 思考与练习(五)
  • 第二章 词汇
    •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 一、 古代汉语单音词
      • 二、 古代汉语复音词
      • 思考与练习(六)
    •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 一、 古用今废词
      • 二、 古今传承词
      • 三、 古今词义的差异
      • 思考与练习(七)
    •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一、 关于词的本义
      • 二、 关于词的引申义
      • 三、 词义引申的方式
      • 四、 词义引申的类型
      • 思考与练习(八)
    • 第四节 同义词的辨析
      • 一、 辨析同义词的意义
      • 二、 同义词的来源
      • 三、 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 四、 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 思考与练习(九)
  • 第三章 语法(一)——实词和句式
    • 第一节 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 二、 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 思考与练习(十)
    • 第二节 判断句
      • 一、 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 二、 判断句语气助词的使用
      • 三、 “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 四、 判断句的主语省略
      • 五、 判断句的活用
      • 思考与练习(十一)
    • 第三节 名词用作状语
      • 一、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 二、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 三、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 思考与练习(十二)
    • 第四节 宾语前置
      • 一、 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 二、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
      • 三、 有“是”、“之”等为标志的
      • 思考与练习(十三)
    • 第五节 双宾语
      • 一、 动词含有授予或问询意义的
      • 二、 动词不含有授予或问询意义的
      • 三、 动词是“为”字的
      • 思考与练习(十四)
    • 第六节 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 一、 使动用法
      • 二、 意动用法
      • 三、 处动用法
      • 四、 为动用法
      • 思考与练习(十五)
    • 第七节 被动句
      • 一、 用“于××”作补语的
      • 二、 用助词“见”字的
      • 三、 用“为××(所)”作状语的
      • 四、 用“被”字的
      • 思考与练习(十六)
  • 第四章 语法(二)——虚词和句式
    • 第一节 代词
      • 一、 人称代词
        • 吾、我、予、余
        • 女、汝、尔、若、而、乃
        • 之、其、彼、夫
        • 单数和复数
      • 二、 指示代词
        • 此、斯、兹
        • 他(它、佗)
      • 三、 疑问代词
        • 四、 无定代词
      • 思考与练习(十七)
    • 第二节 副词
      • 曾、尝
      • 方、适
      • 、特、徒、弟(第)
      • 稍、少、略、颇
      • 不、弗、毋、勿、无、未、非、微
      • 思考与练习(十八)
    • 第三节 介词
      • 思考与练习(十九)
    • 第四节 连词
      • 然则
      • 然而
      • 虽然
      • 思考与练习(二十)
    • 第五节 助词
      • 一、 结构助词
      • 二、 句首句中语气助词
        • 唯(惟)
        • 乎、焉、与
      • 三、 直陈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
        • 耳、尔、而已
      • 四、 疑问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
        • 与(欤)
        • 邪(耶)
        • 也、矣、焉、哉
        • 五、 祈使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
        • 六、 感叹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
        • 七、 句尾语气助词的连用
      • 思考与练习(二十一)
    • 第六节 常见的习惯句式
      • 一、 孰与、孰若、孰如、何与、何如、奚与、奚若
      • 二、 何××为、何以××为、何以为
      • 三、 何××之××
      • 四、 何其××
      • 五、 不亦××乎
      • 六、 无乃××乎
      • 七、 得无××乎
      • 八、 此其、是其、彼其
      • 思考与练习(二十二)
  • 第五章 音韵
    • 第一节 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
      • 一、 汉语的音节结构
      • 二、 声、声母、声纽
      • 三、 韵、韵母
      • 四、 声调和平仄
      • 五、 古代的注音方法
      • 思考与练习(二十三)
    • 第二节 古音概述
      • 一、 上古音
      • 二、 中古音
      • 思考与练习(二十四)
    • 第三节 诗律和词律
      • 一、 诗韵和诗律
      • 二、 词韵和词律
      • 思考与练习(二十五)
  • 第六章 综合运用
    •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 一、 古书注解的意义
      • 二、 古书注解的体例
      • 三、 古书注解的方法
      • 四、 古书注解的术语
      • 五、 古书注解的局限
      • 思考与练习(二十六)
    •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 一、 标点古书的意义
      • 二、 标点古书的原则
      • 思考与练习(二十七)
    • 第三节 古文今译
      • 一、 古文今译的意义
      • 二、 直译和意译
      • 三、 古文今译应注意的问题
      • 思考与练习(二十八)
    • 第四节 工具书与工具书的使用
      • 一、 常用工具书的种类和性能
      • 二、 怎样使用工具书
      • 思考与练习(二十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