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电类基础课新形态一体化规划教材。本教材遵照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自动控制与自动化专业的大纲内容,根据专业要求,以三菱FX2N系列PLC为样机,突出应用和实践,结合可编程控制器的新发展和实用技术而编写的教材。在编写中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书内容共9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内容(1、2、3、4章)为PLC基础知识、编程器、PLC的计算机编程(GX-Developer)及仿真(GX-Simulator)软件的使用介绍。第二部分内容(5、6章)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扩展加深,叙述 了顺序控制指令及常用的应用指令(中断、PID等)与程序分析设计法。第三部分内容(7、8章)介绍了有关PLC在工程应用中的问题,故障诊断的编程与显示,控制程序的模块化设计。在网络通信与通信方面作了介绍、举例。第四部分内容(9章)课程设计举例与课题。第五部分附录,附上了三菱FX2N机的技术指标、元件编号、名称、功能指令总表,以便学习者查阅。每一章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后部分主要是以PLC的应用及实际工程运用做能力训练及实验,为学生即时创立了较好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平台,同时适当地讲解了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传感器的安装、浮球液位开关的接线、变频器的使用与接线等。
本书适用于电气类相关专业,也适用于非控制专业,但需要可编程序控制器知识的一些其它方向的专业。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如数控专业、电子、通信等方面专业选用。也可作为电气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 前言
- 第1章 概述
- 1.1 可编程控制器的历史和发展
- 1.2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和应用
- 1.3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4 PLC 的硬件认识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2章 可编程控制器元件及基本指令系统
- 2.1 可编程控制器的X、Y元件与逻辑取、串联、并联、线圈输出指令
- 2.2 可编程控制器的M 元件与电路串联、并联块指令
- 2.3 可编程控制器的T 元件与多重输出指令
- 2.4 可编程控制器的C 元件与脉冲输出、主控触点指令
- 2.5 可编程控制器置位、复位、空操作及程序结束指令
- 2.6 技能训练 水塔水位控制系统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3章 FX2N系列PLC 的编程工具
- 3.1 FX-20P-E 手持编程器的使用
- 3.2 GX Developer 编程软件的使用
- 3.3 GX Simulator仿真软件使用简介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4章 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程序设计方法
- 4.1 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
- 4.2 继电- 接触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转换
- 4.3 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的经验设计法
- 4.4 技能训练 C650 型机床控制电路的PLC 控制改造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5章 顺序控制与顺序控制梯形图的编程方式
- 5.1 状态元件、顺序控制功能图
- 5.2 顺序控制设计实例
- 5.3 顺序控制梯形图的编程方式
- 5.4 技能训练 自动循环送料车控制电路的设计、调试、运行、维护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6章 应用指令的介 绍
- 6.1 应用指令的表示形式及含义
- 6.2 应用指令的分类与操作数说明
- 6.3 程序流向控制指令
- 6.4 比较与传送指令
- 6.5 算术运算与字逻辑运算指令
- 6.6 循环移位与移位指令
- 6.7 程序设计举例
- 6.8 技能训练 恒压供水泵站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7章 PLC 工程应用
- 7.1 工程应用上如何选择PLC 的型号和确定PLC 的硬件配置
- 7.2 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转换成PLC梯形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7.3 PLC 电气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的编程与显示
- 7.4 PLC 控制程序的模块化设计
- 7.5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步骤
- 7.6 可编程控制器的安装和维护
- 7.7 技能训练 可编程控制器在船舶上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习题】
- 第8章 PLC 的通信及网络
- 8.1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联网
- 8.2 以计算机作为操作站的PLC 网络
- 8.3 技能训练 三菱FX系列PLC与三菱变频器通信应用(RS-485无协议通信)
- 【本章小结】
- 【习题】
- 【实验】
- 第9章 PLC 课程设计指导
- 附录1 FX2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软元件一览表
- 附录2 FX2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指令总表
- 附录3 FX2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特殊元件编号及名称检索
- 附录4 ASCII 码表
- 参考文献
- 版权
PLC技术应用(三菱机型)(第3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本数字课程涵盖教学课件、习题库、动画、微课、习题解答、软件仿真、试卷 等。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媒体资源,极大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思维与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