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原作者赵德馨教授六十余年研究和讲授中国经济史的心血结晶。它既是一本长期经过教学研究与实践打磨的优秀教科书,也是一部新意迭现的专著。经过改编后,仍然以经济现代化及其主要的两个层次为主线,以经济形态演变为辅线,主辅线有机结合,贯穿始终,揭示了自远古以来中国经济演变的历程,实为一部以近现代为重点的简明中国经济通史;将中国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叙述之中,从而将经济演变的客观历史大势与历史当事人的主观探索结合在一起;重视对经济史实作理论性的分析与概括;也注重从国际视角审视和评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适合于我国高校经济学、历史学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理论研究者和对外国经济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 前辅文
- 第一章 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门槛(远古—1842年)
- 第一节 原生形态与多元一体
- 第二节 五主经济形态的演进
- 第三节 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门槛
- 第四节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结语
- 思考题
- 第二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1842—1895年)
- 第一节 中外关系剧变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
-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震荡与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
- 第三节 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开始与经济现代化领域的扩大
-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缓慢增长与清政府财权的下移和外移
- 结语
- 思考题
- 第三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全面展开(1895—1936年)
- 第一节 改革活动与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产业领域经济现代化的全面展开
- 第三节 经济制度、财政制度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四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挫折与经济转型(1937—1949年)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管辖区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崩溃
- 第二节 抗战时期日本在其占领区实行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变化
- 结语
- 思考题
- 第五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和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从局部地区萌生到扩展全国(1927—1949年)
- 第一节 解放区的产生与新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建立新的经济形态
- 第三节 工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
- 第四节 保障军需供给与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 结语
- 思考题
- 第七章 寻求现代化新道路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形成(1949—1952年)
-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与中央财经领导权的确立
- 第二节 恢复国民经济的主要战略与方针
- 第三节 两次调整工商业与城乡物资交流
- 第四节 农村土地改革
-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八章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53—1956年)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第二节 统购统销与“三大改造”的完成
- 第三节 从市场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体制
- 第四节 经济快速发展
- 结语
- 思考题
- 第九章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大上大下(1957—1966年)
- 第一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
- 第四节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大起大落中的教训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十章 “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年)
- 第一节 战略转轨与经济跌宕起伏历程
- 第二节 以“三线”为重点的工业、交通建设与西部经济的发展
-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停滞与商业的衰落
- 第四节 又一次不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五节 成就与反思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从传统式向有中国特色式转轨的起步(1979—1984年)
-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契机
-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
- 第四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 第五节 “六五”计划提前完成与经济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转变
- 第六节 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十二章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波动中前进(1985—1991年)
- 第一节 新的基本路线与新的发展战略
- 第二节 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起步与新旧体制的摩擦
-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徘徊
- 结语
- 思考题
- 第十三章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年)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之”字路
- 第二节 经济结构演变的“之”字路
- 第三节 “之”字形路径中蕴含的经验与理论
- 结语
-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