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汽车控制系统:发动机、传动系和整车控制(第2版 翻译版)


作者:
李道飞 俞小莉
定价:
33.00元
ISBN:
978-7-04-030179-3
版面字数:
6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20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0-11-19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机械/能源类
二级分类:
汽车类专业课



  • 前辅文
  • 第1章 引言
    • 1.1 汽车的总体要求
    • 1.2 汽车控制系统的历史
    • 1.3 汽车控制系统的前景
  • 第2章 发动机热力学循环
    • 2.1 导论
      • 2.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 2.1.2 比热容
      • 2.1.3 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
      • 2.1.4 热力学循环
    • 2.2 发动机理论循环
      • 2.2.1 点燃式发动机
      • 2.2.2 压燃式发动机
      • 2.2.3 双燃烧循环
      • 2.2.4 不同发动机的比较
    • 2.3 其他形式的动力装置
      • 2.3.1 燃气轮机
      • 2.3.2 斯特林发动机
      • 2.3.3 蒸汽机
      • 2.3.4 不同二次能源和动力系统的潜力
  • 第3章 发动机管理系统
    • 3.1 发动机基本工作过程
      • 3.1.1 有效功
      • 3.1.2 空燃比
      • 3.1.3 发动机类型
      • 3.1.4 混合气着火
      • 3.1.5 火焰传播
      • 3.1.6 能量转化
    • 3.2 发动机控制
      • 3.2.1 内燃机排放
      • 3.2.2 燃油供给控制
      • 3.2.3 燃油间歇喷射
      • 3.2.4 喷油时间计算
      • 3.2.5 循环进气量
      • 3.2.6 进气歧管动态特性
      • 3.2.7 点火提前角控制
      • 3.2.8 发动机Map图优化
  • 第4章 柴油机建模
    • 4.1 柴油机的四冲程循环
    • 4.2 换气流动
      • 4.2.1 排气流动
      • 4.2.2 进气流动
    • 4.3 空燃比
      • 4.3.1 排气冲程
      • 4.3.2 进气冲程
      • 4.3.3 压缩与燃烧
    • 4.4 质量守恒
    • 4.5 燃油喷射
    • 4.6 燃油蒸发
    • 4.7 燃烧过程
      • 4.7.1 零维模型
      • 4.7.2 热力学方程
      • 4.7.3 能量守恒
      • 4.7.4 体积功
      • 4.7.5 热量损失
      • 4.7.6 能量转化
      • 4.7.7 流体的焓
      • 4.7.8 气体充量的内能
      • 4.7.9 状态变量计算
    • 4.8 模型参数拟合
    • 4.9 炭烟生成
  • 第5章 发动机控制系统
    • 5.1 空燃比控制
      • 5.1.1 点燃式发动机的化学计量比工况
      • 5.1.2 氧传感器
      • 5.1.3 基于空燃比控制的发动机模型
      • 5.1.4 空燃比控制回路
      • 5.1.5 测量结果
      • 5.1.6 自适应空燃比控制
    • 5.2 怠速控制
      • 5.2.1 能量转换模型和转矩平衡
      • 5.2.2 状态空间控制
      • 5.2.3 测量结果
    • 5.3 爆震控制
      • 5.3.1 点燃式发动机的爆震
      • 5.3.2 爆震传感器
      • 5.3.3 信号处理
      • 5.3.4 爆震控制
      • 5.3.5 自适应爆震控制
    • 5.4 气缸喷油量均衡补偿
      • 5.4.1 发动机稳态工况的有效功残差
      • 5.4.2 发动机瞬变工况的有效功残差
      • 5.4.3 喷油Map图的自适应
  • 第6章 诊断
    • 6.1 汽车发动机的诊断
    • 6.2 OBDII
    • 6.3 诊断简介
    • 6.4 基于模型的诊断
    • 6.5 故障
    • 6.6 基于模型诊断的原理
      • 6.6.1 残差产生器设计
      • 6.6.2 残差评价
      • 6.6.3 基于模型诊断在汽油机中的应用实例
    • 6.7 诊断实例——汽油机进气系统
      • 6.7.1 进气系统建模
      • 6.7.2 模型参数辨识
      • 6.7.3 诊断系统
      • 6.7.4 残差产生
      • 6.7.5 残差评价
      • 6.7.6 诊断系统实施
      • 6.7.7 诊断系统验证
    • 6.8 诊断实例——失火检测
      • 6.8.1 曲轴转动惯量
      • 6.8.2 曲轴力矩平衡
      • 6.8.3 线性系统表示
      • 6.8.4 Kalman滤波器设计
      • 6.8.5 结果
    • 6.9 诊断系统的工程应用
  • 第7章 传动系控制
    • 7.1 传动系建模
      • 7.1.1 传动系基本方程
      • 7.1.2 传动系基本模型
      • 7.1.3 模型方程综合
      • 7.1.4 建模示例
    • 7.2 变速器空挡位下的传动系建模
      • 7.2.1 静态换挡测试
      • 7.2.2 动态换挡测试
      • 7.2.3 解耦模型
    • 7.3 传动系控制
      • 7.3.1 背景
      • 7.3.2 实车测试和传动系控制问题
      • 7.3.3 传动系控制目标
      • 7.3.4 传动系控制结构说明
      • 7.3.5 系统状态空间表述
      • 7.3.6 控制器表述
      • 7.3.7 反馈特性
      • 7.3.8 基于LQG/LTR方法的传动系控制
    • 7.4 传动系速度控制
      • 7.4.1 RQV控制
      • 7.4.2 问题表述
      • 7.4.3 传动系速度控制——基于主动衰减,实现传统特性
      • 7.4.4 传感器信号选择的影响
      • 7.4.5 速度控制器仿真
      • 7.4.6 速度控制器测试
      • 7.4.7 总结
    • 7.5 传动系换挡控制
      • 7.5.1 传动系内部转矩
      • 7.5.2 变速器转矩控制准则
      • 7.5.3 变速器转矩控制器设计
      • 7.5.4 传感器信号选择的影响
      • 7.5.5 换挡控制器仿真
      • 7.5.6 换挡控制器测试
    • 7.6 乘用车动力传动系防冲击控制
      • 7.6.1 乘用车动力传动系模型
      • 7.6.2 控制器设计
      • 7.6.3 系统性能
  • 第8章 车辆建模
    • 8.1 引言
    • 8.2 坐标系
    • 8.3 轮胎模型
      • 8.3.1 轮胎接地点速度
      • 8.3.2 车轮滑移率和轮胎侧偏角
      • 8.3.3 附着系数计算
      • 8.3.4 附着力计算
      • 8.3.5 轮胎特性
      • 8.3.6 轮胎半径定义
    • 8.4 整车模型
      • 8.4.1 平动计算
      • 8.4.2 转动计算
      • 8.4.3 悬架
      • 8.4.4 简化的双轨模型
      • 8.4.5 车辆稳定性分析
    • 8.5 车辆模型验证
      • 8.5.1 验证步骤
      • 8.5.2 验证结果
  • 第9章 车辆参数与状态
    • 9.1 车速估计
      • 9.1.1 传感器信息预处理
      • 9.1.2 Kalman滤波法
      • 9.1.3 模糊逻辑简介
      • 9.1.4 模糊估计器
      • 9.1.5 车速估计器结果
    • 9.2 车辆横摆角速度估计
      • 9.2.1 数据预处理
      • 9.2.2 采用轮速计算横摆角速度
      • 9.2.3 输入
      • 9.2.4 输出
      • 9.2.5 模糊系统
      • 9.2.6 测试验证:交通环岛行驶工况
    • 9.3 行驶轨迹再现
      • 9.3.1 车辆位置坐标
      • 9.3.2 轨迹再现结果
      • 9.3.3 鲁棒性分析
    • 9.4 车辆参数辨识
      • 9.4.1 附着特性
      • 9.4.2 转动惯量
      • 9.4.3 减振器特性
    • 9.5 车辆参数近似估计
      • 9.5.1 轮胎接地载荷计算
      • 9.5.2 轮胎侧偏刚度调整
      • 9.5.3 俯仰角与侧倾角估计
      • 9.5.4 车辆质量的估计
    • 9.6 质心侧偏角观测器
      • 9.6.1 非线性观测器基本理论
      • 9.6.2 观测器设计
      • 9.6.3 质心侧偏角观测器验证
    • 9.7 路面坡度估计
      • 9.7.1 方法1:基于纵向加速度和轮速
      • 9.7.2 方法2:基于模型的路面坡度角观测
  • 第10章 车辆控制系统
    • 10.1 ABS控制系统
      • 10.1.1 轮胎接地点力矩平衡
      • 10.1.2 ABS控制循环
      • 10.1.3 ABS循环检测
    • 10.2 横摆动力学控制
      • 10.2.1 简单控制律设计
      • 10.2.2 参考值推导
  • 第11章 道路和驾驶员模型
    • 11.1 道路模型
      • 11.1.1 道路模型的要求
      • 11.1.2 路径定义
      • 11.1.3 路面附着和风力条件
    • 11.2 PID驾驶员模型
    • 11.3 混合驾驶员模型
      • 11.3.1 车辆控制任务
      • 11.3.2 作为控制器的驾驶人特性
      • 11.3.3 信息处理
      • 11.3.4 驾驶员全模型
      • 11.3.5 人类信息获取模型
      • 11.3.6 事件到达时间间隔和服务时间
      • 11.3.7 参考值计算
      • 11.3.8 纵向和侧向控制
  • A 附录
    • A.1 雅可比矩阵非线性双模型
    • A.2 非线性双轨简化模型的能观性
      • A.2.1 第一步:泰勒展开式
      • A.2.2 第二步:在实际工况点附近进行线性化
      • A.2.3 能观性证明
    • A.3 广义预测控制器设计
      • A.3.1 预测模型
      • A.3.2 Diophantine方程的递推算法
      • A.3.3 控制律
      • A.3.4 控制器参数选择
    • A.4 驾驶员模型参数
    • A.5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
      • A.5.1 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方法
      • A.5.2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
      • A.5.3 协方差离散平方根滤波
  • B 符号对照表
    • B.1 数学定义
    • B.2 物理变量
    • B.3 英文缩写
    • B.4 单位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