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文艺学通论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狄其骢 王汶成 凌晨光
定价:
31.90元
ISBN:
978-7-04-025656-7
版面字数:
4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9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9-05-08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中文
二级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三级分类:
汉语言文学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以文艺学研究对象的系统存在和本体存在为依据,采取多学科交叉透视的综合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有关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注重将文学理论的探讨与文学常识的介绍结合起来。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文学总论”论述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学的外在属性和人学根基、文学的本体特性和功能以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编“文学作品”论述了作品的存在方式、构成、语言以及作品的种类和体裁。第三编“文学创作”论述了创作活动的成因、能力、过程、经验和历史类型。第四编“文学交流”论述了文学交流的内涵和价值、对文学阅读的一般理解、文学阅读的主体性以及文学批评活动的性质与定位、程序、步骤及功能。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的教科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参考书,也可供一切想了解文学理论知识的文学爱好者阅读。

  • 第一编 文学总论
    • 第一章 文艺学的对象和范围
      • 第一节 文艺学对象的系统性
      • 第二节 文艺学对象的存在方式
      • 第三节 文艺学理论的构成
    • 第二章 文学的外在属性与人学根基
      •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属性
      • 第二节 文学的文化属性
      • 第三节 文学的语言属性
      • 第四节 文学的艺术属性
      • 第五节 文学是人学
    • 第三章 文学的本体特性与功能
      • 第一节 文学的再现性能
      • 第二节 文学的表现性能
      • 第三节 文学的形式性能
      • 第四节 文学的综合性能
    • 第四章 文学的起源
      • 第一节 有关文学起源的研究
      • 第二节 历史上有影响的三种理论
      • 第三节 劳动综合论
    • 第五章 文学的发展
      •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进步性
      • 第二节 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因素
      •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 第二编 文学作品
    •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 第一节 传统的概念
      • 第二节 形式主义的概念
      • 第三节 结构主义的概念
      • 第四节 接受美学的概念
      •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特定存在方式
    • 第七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
      • 第一节 题材和内容
      • 第二节 主题和观念
      • 第三节 材料和媒介
      • 第四节 语言和形式
      • 第五节 结构和层次
    • 第八章 文学语言
      •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一般理解
      • 第二节 作品言语的结构层次
      •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
      •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
      • 第一节 文学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 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作品
      • 第三节 抒情类文学作品
      • 第四节 戏剧类文学作品
      •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 第三编 文学创作
    • 第十章 文学创作的成因
      • 第一节 材料因
      • 第二节 形式因
      • 第三节 创造因
      • 第四节 目的因
      • 第五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
    • 第十一章 文学创作的能力
      • 第一节 对创作能力的一般理解
      • 第二节 创作中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 第三节 创作中的情感力和直觉力
      • 第四节 创作中的审美力和造型力
    • 第十二章 文学创作的过程
      • 第一节 创作过程的整体特征
      • 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 第三节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过程
      • 第四节 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 第十三章 文学创作的经验
      • 第一节 文学境界的创造
      • 第二节 文学典型的创造
      •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创造
    • 第十四章 文学创作的历史类型
      •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类型的一般理解
      • 第二节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 第三节 人文主义现实主义
      • 第四节 浪漫主义
      • 第五节 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 第七节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第四编 文学交流
    • 第十五章 文学交流的内涵与价值
      • 第一节 文学交流是文学创造活动的终结
      • 第二节 文学交流的两大环节
      • 第三节 文学交流的机制与媒介
      • 第四节 文学交流的建设性效果
    • 第十六章 文学阅读的理解
      • 第一节 阅读的传统概念
      • 第二节 消极阅读和积极阅读
      • 第三节 阅读的三种态度
      • 第四节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接受
    • 第十七章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性
      • 第一节 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的基础
      • 第二节 读者的“阅读视野”和“视野融合”
      • 第三节 阅读经验的复合结构
    • 第十八章 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定位
      • 第一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
      • 第二节 科学性与文学性
      • 第三节 主观性与客观性
      • 第四节 政治性与学术性
    • 第十九章 文学批评的程序、步骤与功能
      •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条件
      •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思维程序
      • 第三节 含义分析与价值判断
      •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功能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