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具权威性的美术学基础理论教材之一,奠定了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基础框架,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第二版延续了上、下编的基本结构,上编围绕美术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美术的本质论、创作论和接受论,力图对人类广泛的美术创作实践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下编为美术的历史发展,包括美术的发生论、发展论和门类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美术的客观规律,解释美术不断发展的创作实践和不断出现的新现象;仔细校正了美术基础理论的准确性,并吸纳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新的美术现象做出了阐述,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同时也适用于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
- 导论 ——艾中信
- 上编 美术的基本原理
- 第一章 本质论
- 第一节 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 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
-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 第二节 美术的社会本质
- 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
- 三、美术与社会生产
- 第三节 美术的认识本质
- 一、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 二、美术的视觉形象性
- 三、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 第四节 美术的审美本质
- 第二章 创作论
- 第一节 创作主体——美术家
- 一、美术家与社会
- 二、美术家的主体性
- 三、美术家的修养
- 第二节 创作活动
- 一、美术的创作过程
- 二、美术创作的心理活动
- 三、美术创作的思维活动
- 四、美术的创作方法
- 第三节 创作成果——美术作品
- 一、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 二、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 三、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 第三章 接受论
- 第一节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 一、美术接受与美术的本质
- 二、美术接受与美术作品
- 三、美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 第二节 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 一、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
- 二、美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 三、美术接受与美术批评
- 第三节 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
- 第四节 美术的审美教育
- 一、美术的社会功能
- 二、美术的审美教育
- 三、美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 下编 美术的历史发展
- 第一章 发生论
- 第一节 历史上几种关于美术发生的理论
- 第二节 美术发生的动力
- 一、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美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 二、主体的生物性与原始美术的发生
- 第三节 美术发生的历史过程与阶段
- 一、美术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二、美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
- 三、美术的形态发生
- 四、美术的审美发生
- 第四节 原始美术的性质及其在历史中的转换
- 第二章 发展论
- 第一节 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一、美术发展的他律性
- 二、美术发展的自律性
- 三、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四、美术的形态流变
- 第二节 中国美术形态流变
- 一、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
- 二、中国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
- 三、中国美术形态流变
- 第三节 西方美术形态流变
- 一、西方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
- 二、西方艺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
- 三、西方美术形态流变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美术
- 一、大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美术
- 二、当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描述
- 第三章 门类论
- 第一节 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门类的划分
- 第二节 美术的主要门类
- 一、工艺美术
- 二、建筑(附:园林)
- 三、雕塑
- 四、绘画
- 五、书法(附:篆刻)
- 六、现代设计
- 第三节 美术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关系
- 第四节 艺术的综合发展与门类的开放性
- 第二版后记
- 第一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