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黄华梁 彭文生
定价:
15.70元
ISBN:
978-7-04-020621-0
版面字数:
32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0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7-03-3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机械/能源类
二级分类:
概论课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有效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本书。

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与人文社会环境,第三章创新思维与社会进步,第四章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第五章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第六章创新思维的类型与方法,第七章创新设计原理,第八章创造性技法,第九章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实例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为什么要研究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 一、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研究和学习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 §1.2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的概念及本质
      • 一、创新思维
      • 二、创造性技法
    • §1.3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的特性和发展
      • 一、创新思维的特性
      • 二、创造性技法的特性
      • 三、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的发展
  •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与人文社会环境
    • §2.1 知识经济与创新
      • 一、什么是知识经济
      • 二、中国经济面临知识经济新时代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高科技产业
      • 四、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 §2.2 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与人文社会环境
      • 一、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 二、促进学科发展的最新科学前沿知识
      • 三、启迪创新思维的交叉学科知识
      • 四、创新思维的人文社会环境
  • 第三章 创新思维与社会进步
    • §3.1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 一、创新的定义与类型
      • 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 三、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
      • 四、技术创新是21世纪的推动力
      • 五、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 六、技术创新有助于解决21世纪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 七、创新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 §3.2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 一、什么是知识创新
      • 二、什么是技术创新
      • 三、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四、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
      • 五、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 §3.3 企业如何进行创新
      • 一、什么是企业创新
      • 二、最基本的组织创新
      • 三、多样化的市场创新
      • 四、起主要作用的技术创新
  • 第四章 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 §4.1 浅谈中美两种教育制度
      • 一、25年:两个错误的预言
      • 二、浅谈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 三、中美教育孰强孰弱
    • §4.2 创新人才开发的重要意义——中国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 一、良好合理的学校教育
      • 二、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从小培养好奇心
      • 三、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 四、切忌浮躁,重视基础研究
      • 五、创新人才开发应该重点放在年轻人身上
      • 六、妨碍中国获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七、中国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 §4.3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 一、什么是知识经济,什么是人才
      • 二、什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特征
    • §4.4 创新人才的成才要素
      • 一、良好的学校教育
      • 二、学习是基础,要善于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 三、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持之以桓
      • 四、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
      • 五、创新人才的其他成才要求
    • §4.5 创新教育
      • 一、国家创新体系
      • 二、当前中国机械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三、创新意识教育
      • 四、创新思维训练
    • §4.6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 第五章 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
    • §5.1 制造业的重要性
      • 一、制造业是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 二、制造业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物质保证
    • §5.2 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 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二、中国制造业的构成与发展现状
      • 三、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 中国制造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
      • 一、制造科技的发展趋势
      • 二、制造科技的发展目标
      • 三、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 第六章 创新思维的类型与方法
    • §6.1 创新思维的类型
      • 一、相似联想
      • 二、发散思维
      • 三、逆向思维
      • 四、侧向思维
      • 五、想象力与幻想
    • §6.2 创新思维的特点
      • 一、独创性
      • 二、连动性
      • 三、多向性
      • 四、综合性
      • 五、洞察力
    • §6.3 创新思维的过程
    • §6.4 创新思维的训练
      • 一、影响创新思维诸因素
      • 二、创新能力
      • 三、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
  • 第七章 创新设计原理
    • §7.1 综合创新原理
      • 一、概述
      • 二、综合创新的类型
    • §7.2 还原创新原理
    • §7.3 移植创新原理
      • 一、概述
      • 二、移植创新的基本途径
    • §7.4 逆向创新原理
      • 一、概述
      • 二、逆向创新的主要途径
    • §7.5 价值优化原理
      • 一、概述
      • 二、价值优化的基市途径
    • §7.6 分离创新原理
      • 一、概述
      • 二、分离创新的基本途径
    • §7.7 压力创新原理
    • §7.8 刺激创新原理
    • §7.9 希望创新原理
    • §7.10 物场分析原理
      • 一、概述
      • 二、物场分析的创造原理
    • §7.11 超前创新原理
    • §7.12 换元创新原理
    • §7.13 群体创新原理
    • §7.14 聚焦分析原理
  • 第八章 创造性技法
    • §8.1 创造性技法概述
    • §8.2 创造性技法的基本原理
      • 一、概述
      • 二、基本原理
    • §8.3 常用的创造性技法
      • 一、系统分析法
      • 二、群体集智法
      • 三、智力激励法
      • 四、组合创新法
      • 五、仿生法
      • 六、联想类比法
      • 七、转向创新法
      • 八、反求创新法
      • 九、原型启发法
      • 十、检核法
      • 十一、属性列举法
      • 十二、缺点列举法
      • 十三、综摄法
      • 十四、形态分析法
  • 第九章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实例分析
    • 发明创新实例一 点线啮合齿轮传动的开发
    • 发明创新实例二 变速传动轴承的开发
    • 发明创新实例三 滑动轴承的变异与创新
    • 发明创新实例四 组合吸附式蠕动探测维修机器人
    • 发明创新实例五 行星轮式登月车
    • 发明创新实例六 渐开线环形齿球齿轮机构及其应用
    • 发明创新实例七 全自动送筷机
    • 发明创新实例八 连杆-齿轮少齿差行星传动机构
  •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中英文名词
  • 对照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