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创新理论与技能


作者:
朱瑞富
定价:
26.50元
ISBN:
978-7-04-036867-3
版面字数:
3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72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3-03-14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机械/能源类
二级分类:
概论课
三级分类: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创新理论与技能”课程为山东大学创新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本书在知识体系、内容编排、案例选择上凸显特色性和针对性,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力求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综合。

全书共10章,包括认识创新、创新人才、创造原理、创新思维、创造技能、创造技法、创新环境和创新战略、创新设计、创新案例、创新教育等。每章后均有学习指导和复习与思考题。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通识性创新教育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人员学习创新知识、开展创新活动、进行创新实践的通用读物和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第1 章 认识创新
    • 1.1 创新的概念
      • 1.1.1 创新的定义
      • 1.1.2 创新的特性
    • 1.2 创造的概念
      • 1.2.1 创造的定义
      • 1.2.2 创造的特性
    • 1.3 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 1.4 创新的分类
      • 1.4.1 按创新对象的不同分类
      • 1.4.2 按创新模式的不同分类
    • 1.5 创新与社会发展
      • 1.5.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 1.5.2 创新是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
      • 1.5.3 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2 章 创新人才
    • 2.1 创新人才简介
      • 2.1.1 创新人才的概念
      • 2.1.2 创新人才的特点
    • 2.2 创新人才培养
      • 2.2.1 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
      • 2.2.2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 2.2.3 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 2.3 创新能力培养
      • 2.3.1 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 2.3.2 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 2.3.3 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3 章 创造原理
    • 3.1 创造学的基本概念
    • 3.2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和内容
      • 3.2.1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
      • 3.2.2 创造学的研究任务
      • 3.2.3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 3.3 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 3.3.1 发展概述
      • 3.3.2 发展趋势
    • 3.4 创造原理的分类
    • 3.5 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 3.5.1 挖掘深化创造原理
      • 3.5.2 继承借鉴创造原理
      • 3.5.3 增减、扩缩创造原理
    • 3.6 对极思维创造原理
      • 3.6.1 相似创造原理
      • 3.6.2 相对创造原理
      • 3.6.3 相异创造原理
    • 3.7 合极思维创造原理
      • 3.7.1 组合法创造原理
      • 3.7.2 联合法创造原理
      • 3.7.3 化合法创造原理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4 章 创新思维
    • 4.1 创新思维概述
    • 4.2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性
    • 4.3 创新思维的类型
    • 4.4 创新思维的方法
      • 4.4.1 突破思维定势法
      • 4.4.2 发散思维法
      • 4.4.3 逆向思维法
      • 4.4.4 形象思维法
      • 4.4.5 利用潜思维法
      • 4.4.6 辩证思维法
    • 4.5 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
      • 4.5.1 创新思维的生理机制
      • 4.5.2 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
      • 4.5.3 创新思维的形成
      • 4.5.4 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5 章 创造技能
    • 5.1 观察力
      • 5.1.1 观察的三大要素
      • 5.1.2 观察过程与分类
      • 5.1.3 创造性观察机制
      • 5.1.4 观察技巧及观察能力的培训
    • 5.2 注意力
      • 5.2.1 注意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 5.2.2 注意力的品质
      • 5.2.3 注意力的培养
    • 5.3 记忆力
      • 5.3.1 记忆力的能动作用
      • 5.3.2 记忆力的培训
    • 5.4 理解力
      • 5.4.1 理解力的含义
      • 5.4.2 提高理解力的培训
    • 5.5 发现问题能力
      • 5.5.1 发现问题能力的含义
      • 5.5.2 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
      • 5.5.3 发现问题能力的培训
    • 5.6 开发选题能力
      • 5.6.1 开发选题的原则
      • 5.6.2 开发选题的途径
    • 5.7 抓住机遇的能力
      • 5.7.1 机遇的类型
      • 5.7.2 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 5.7.3 捕捉发明创造机遇的途径
    • 5.8 操作能力
      • 5.8.1 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的关系
      • 5.8.2 操作能力的表现
      • 5.8.3 操作能力的培训
    • 5.9 工程能力
      • 5.9.1 工程能力的体现
      • 5.9.2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
    • 5.10 智能技术运用能力
      • 5.10.1 智能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 5.10.2 开发智能技术的途径
    • 5.11 破译黑箱的能力
      • 5.11.1 黑箱及破译黑箱的定义
      • 5.11.2 破译黑箱的作用与意义
      • 5.11.3 破译黑箱的理论依据
      • 5.11.4 破译黑箱能力的培训
    • 5.12 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
      • 5.12.1 系统分析能力的定义
      • 5.12.2 系统分析能力的特点
      • 5.12.3 系统分析能力的培训
      • 5.12.4 系统决策能力的培训
    • 5.13 信息能力
      • 5.13.1 信息与创造、创新的关系
      • 5.13.2 信息源
      • 5.13.3 信息检索方法及途径
      • 5.13.4 创新者应具备的信息能力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6 章 创造技法
    • 6.1 创造技法的分类
    • 6.2 智力激励法
      • 6.2.1 技法原理
      • 6.2.2 运用程序
      • 6.2.3 改进型智力激励法
    • 6.3 系统分析法
      • 6.3.1 设问探求法
      • 6.3.2 缺点列举法
      • 6.3.3 希望点列举法
      • 6.3.4 特性列举法
    • 6.4 联想法
      • 6.4.1 技法原理
      • 6.4.2 联想法的分类
    • 6.5 类比法
      • 6.5.1 直接类比法
      • 6.5.2 拟人类比法
      • 6.5.3 综摄类比法
      • 6.5.4 仿生类比法
    • 6.6 仿生法
    • 6.7 移植法
      • 6.7.1 技法原理
      • 6.7.2 移植法的分类
    • 6.8 演绎发明法
      • 6.8.1 技法原理
      • 6.8.2 演绎推理的基本方式
    • 6.9 逆向构思法
      • 6.9.1 技法原理
      • 6.9.2 运用要点
    • 6.10 形态分析法
      • 6.10.1 技法原理
      • 6.10.2 形态分析法的要求及运用程序
    • 6.11 信息交合法
      • 6.11.1 技法原理
      • 6.11.2 信息交合法的运用
    • 6.12 组合创新法
      • 6.12.1 创造技法应用的适宜性
      • 6.12.2 创造技法应用的协同性
      • 6.12.3 创造技法应用的依存性
      • 6.12.4 创造技法应用的实践性
    • 6.13 TRIZ 理论方法
      • 6.13.1 TRIZ 的发展历程
      • 6.13.2 TRIZ 理论体系
      • 6.13.3 TRIZ 理论方法应用实例
      • 6.13.4 TRIZ 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7 章 创新环境和创新战略
    • 7.1 创新环境
      • 7.1.1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 7.1.2 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创新
      • 7.1.3 教育环境
      • 7.1.4 人力资源
      • 7.1.5 市场环境
      • 7.1.6 政策环境
    • 7.2 创新战略
      • 7.2.1 创新战略的内容与原则
      • 7.2.2 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与特点
    • 7.3 创新战略的选择
      • 7.3.1 技术创新战略对策
      • 7.3.2 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匹配要求
      • 7.3.3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定位选择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8 章 创新设计
    • 8.1 创新设计概论
      • 8.1.1 创新设计要素
      • 8.1.2 创新设计系统
      • 8.1.3 创新设计的类型
      • 8.1.4 创新设计的特点
      • 8.1.5 创新设计的进程
    • 8.2 机电产品创新设计
      • 8.2.1 基于广义特征的产品创新设计
      • 8.2.2 基于知识的产品创新设计
      • 8.2.3 创新设计中的多视点需求分析方法
    • 8.3 创新设计典型案例
      • 8.3.1 自行车的创新设计和应用
      • 8.3.2 新型内燃机的开发
      • 8.3.3 汽车的演变和创新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9 章 创新案例
    • 9.1 创新案例(一)
    • 9.2 创新案例(二)
    • 9.3 创新案例(三)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第10 章 创新教育
    • 10.1 21 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特点
    • 10.2 创新教育的内容
    • 10.3 创新教育的实施
    • 10.4 创新作品设计训练
    • 学习指导
    • 复习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