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书目下载
联系我们
移动端
扫码关注-登录移动端
帮助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产品信息检索系统
图书产品
数字化产品
期刊产品
会议信息
电子书
线上书展
顶部
首页
图书产品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三版)(上册)
收藏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三版)(上册)
样章
作者:
沈德咏 宋随军
定价:
168.00元
ISBN:
978-7-04-038465-9
版面字数:
884.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68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3-09-30
读者对象:
社会读物
一级分类:
科普
购买:
样章阅读
图书详情
|
图书目录
暂无
三版说明(1)
新版说明(第二版)(1)
前言(第一版)(1)
上编刑事证据原理
第一章刑事证据制度的沿革()
引言()
第一节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和方法()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消亡()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历史评价()
四、神示证据制度与早期国家的诉讼模式()
第二节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与种类()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证据种类()
二、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特点的成因探索()
三、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
(二)近代中国的证据制度()
(三)当代中国的证据制度()
第三节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英国早期的陪审制度与证据制度()
二、陪审制度的变化与证据制度的发展()
三、从文书证据规则的演进看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发展()
(一)从原始文书的不可阙如到最佳证据规则()
(二)从文书见证人的不可或缺到证言佐证规则()
(三)从契约不容翻悔到口头补证规则()
四、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法典化进程()
(一)法典编纂的推动力()
(二)通往联邦最高法院之路()
(三)立法机关的反响()
(四)联邦证据规则的未来()
(五)联邦证据规则修正案()
第四节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纠问式诉讼与证据制度()
(一)纠问式诉讼()
(二)证据制度的特点()
二、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缘起()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三、自由心证制度()
(一)自由心证制度的缘起()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内容()
(三)自由心证制度的评价()
第五节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
一、19世纪以前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萌芽()
二、19世纪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进步()
三、20世纪普通法系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
相关文献索引()
第二章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引言()
第一节有关认识论地位的争论()
一、认识论是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
(一)引言()
(二)对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1)()
(三)对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2)()
(四)证据法理论基础的重新确立()
三、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
(一)“认识符合事实”()
(二)“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节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应然体系()
(一)探讨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意义()
(二)我国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基本范围和体系问题()
(三)对我国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的思考()
二、证据法学的价值选择()
(一)诉讼活动与认识活动()
(二)客观真实与证据规则的工具价值()
(三)质疑所谓“形式理性”观念()
(四)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之我见()
(五)实质真实发现原则与形式真实发现原则()
三、裁判事实可接受性()
(一)诉讼的功能与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
(二)裁判事实可接受性之基础与诉讼证明模式()
(三)中国证明模式之定位及其特色()
(四)证据法学之理论基础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五)实用主义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
四、司法裁判中的真实()
(一)引言()
(二)真实发现的目的真能实现吗()
(三)事实真相的重要性()
(四)结论()
五、证据制度的移植()
(一)事实认定活动的控制者()
(二)事实认定方法的融合()
(三)结语()
相关文献索引()
第三章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无罪推定原则()
引言()
一、联合国公约与无罪推定()
(一)无罪推定的法律渊源()
(二)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
(三)无罪推定的历史发展()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构造()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无罪推定原则价值构造()
三、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
(一)正本清源()
(二)建立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重大步骤()
(三)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特点()
四、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无罪推定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之含义()
(二)无罪推定原则之功能()
第二节证据裁判原则()
引言()
一、证据裁判原则()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证据裁判主义()
三、日本学者论证据裁判主义()
(一)证据裁判主义()
(二)证据的含义()
(三)证明的必要性()
(四)“严格的证明”和“自由的证明”()
四、大陆法系的品格证据()
(一)先前的定罪记录()
(二)未被定罪的不良行为()
(三)最后评论()
第三节直接言词原则()
引言()
一、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一)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含义()
(二)直接和言词原则的意义()
(三)直接和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二、台湾地区学者论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一)言词原则()
(二)直接原则()
第四节自由心证原则()
引言()
一、自由心证词源考()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历史由来()
(一)形式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形成及其内容()
(三)法定证据原则的历史意义及其内在的缺陷()
(四)法定证据原则向自由心证原则的转换()
三、自由心证的自由与不自由()
(一)自由心证之自由()
(二)“自由心证”之不自由()
四、日本刑事诉讼法中的自由心证原则()
(一)自由心证原则的适用范围()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内容及其内在的制约()
(三)自由心证原则的制度化制约()
(四)日本法学界关于如何制约自由心证的争论()
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自由心证原则()
(一)自由心证原则之含义()
(二)自由心证原则之例外()
(三)关于自由心证原则之规定与判例()
六、维辛斯基论自由心证()
(一)所谓基于法官内心确信的自由判断证据理论发生的历史原因()
(二)内心确信与实质真实()
(三)“小心谨慎人”的理论和公正性问题()
(四)内心确信和法律意识()
七、德国学者论自由心证()
(一)历史沿革()
(二)现行法()
相关文献索引()
中编刑事诉讼证据
第四章刑事证据概述()
第一节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的定义()
(一)关于证据定义的学说()
(二)证据的合理界定()
(三)与证据相关的几个术语()
二、证据概念误区的表象()
(一)证据首先是一个法律术语,抛开语词使用习惯去界定证据的概念是误区之一()
(二)证据一词本身并没有真假善恶的价值取向,改变证据概念的这种“中性”立场是误区之二()
三、证据概念误区的症结()
四、证据概念的反思()
五、证据之意义与分类()
(一)证据之意义()
(二)证据之分类()
第二节证据的性质及其过程()
一、收集过程:包括主张过程及立证过程()
二、采证过程:包括决定过程及调查过程()
三、断证过程:包括判断过程及认定过程()
第三节法国学者论刑事证据()
一、查明事实真相的愿望()
二、对于合理性的担心()
相关文献索引()
第五章刑事证据的属性()
引言()
第一节证据能力()
一、证据能力的含义()
(一)证据能力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二)证据能力是证据被用于严格证明的资格()
(三)接受法庭调查的资格vs.作为定案依据的资格()
二、证据能力(证据适格性)()
(一)证据能力之意义()
(二)证据之许容性()
(三)程序禁止与证据禁止()
(四)证据能力之限制()
三、日本学者论证据的可采性()
(一)概述()
(二)证据的关联性()
(三)违法收集证据排除法则()
第二节证明力()
一、证据证明力判断方式之演进()
(一)法定证据制度已是被现代诉讼摒弃的制度()
(二)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制度的机理()
二、证明力之判断()
第三节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
一、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区分与联系()
(一)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分野()
(二)证据能力与证明力之间的联系()
二、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影响()
(一)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二)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限制()
(三)证据能力限制证明力之辩证思考()
(四)证据能力限制证明力之理论依据()
(五)结语()
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辨析()
相关文献索引()
第六章证据的种类与分类()
引言()
第一节诉讼证据种类的区分逻辑()
一、引言()
二、诉讼证据种类区分制度的基本逻辑()
(一)证据种类区分的认识论逻辑()
(二)证据种类区分的制度语境论逻辑()
三、诉讼证据种类区分理论的主要问题()
(一)诉讼认识论向度的逻辑问题()
(二)制度语境论向度的逻辑问题()
四、小结()
第二节证人证言()
一、证人证言之证据能力与证据力()
(一)证据能力之形式要件()
(二)证言证据力之实质要件()
(三)证言证据力之争执()
(四)证言证据力之判断()
(五)证言与补强证据()
二、证言的对象()
三、美国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
(一)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程序价值()
(二)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法理依据()
(三)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程序特质()
(四)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前期准备()
(五)刑侦人员出庭作证的基本要求()
四、证人拒证权()
(一)中外法律传统中的亲属容隐传统()
(二)中外容隐制度之共性及其根源()
(三)中外容隐制的差异及其原因()
(四)容隐制与法治理想()
第三节被告人供述()
一、口供()
(一)口供概述()
(二)口供的获取()
(三)口供与刑讯逼供()
(四)关于“零口供”规则的思考()
(五)口供的审查判断()
(六)如何理解只有被告人口供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七)口供的诉讼价值冲突与选择()
二、供述证据之真实性及其担保()
(一)被告自白之真实性()
(二)共犯自白之真实性()
(三)共同被告自白之真实性()
第四节鉴定结论()
一、刑事鉴定结论()
(一)鉴定结论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二)鉴定的提出、鉴定人的选任以及对当事人双方的平等对待()
(三)鉴定人的权利义务评析()
(四)鉴定结论的效力()
二、法国司法鉴定制度及启示()
(一)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
(二)司法鉴定人()
(三)司法鉴定活动()
(四)司法鉴定结论()
(五)司法鉴定费用()
(六)几点启示()
三、本质性差异在笔迹鉴定结论推断中的应用()
(一)引论()
(二)关于本质差异特征的论争()
(三)本质差异在笔迹检验结论推断中的应用()
四、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论精神鉴定()
(一)前言()
(二)鉴定证据的沿革与鉴定人角色的争议()
(三)司法上对于精神鉴定的依赖及其批评()
(四)对过分依赖精神鉴定的解决方案()
(五)我国台湾地区的精神鉴定()
(六)小结()
(七)实证评析()
第五节科技证据()
引言()
一、DNA证据()
(一)DNA证据()
(二)DNA证据的价值()
二、测谎证据()
(一)测谎证据()
(二)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
三、监听证据()
(一)序言()
(二)相片与录影带之应用()
(三)通讯窃听之应用()
(四)小结()
四、电子证据()
(一)电子证据()
(二)电子证据的定位()
第六节情况证据之比较研究()
一、情况证据的概念()
二、情况证据之容许性()
(一)由于供述证据立证之困难()
(二)由于情况证据立证之价值()
三、情况证据与“事实本身证明过失”之原则()
四、情况证据在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法上之地位()
五、情况证据与直接证据之认识()
(一)依据大陆法系()
(二)依据英美法系()
六、情况证据之政策性考虑问题()
七、情况证据之关联性()
八、情况证据之逻辑关联()
(一)民国时期判例()
(二)英美法判例()
九、情况证据之法律关联()
十、情况证据之将来关联()
十一、结论()
相关文献索引()
相关图书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三版)(下册)
沈德咏 宋随军
¥7.00
收藏
选择收货地址
收货人
地址
联系方式
使用新地址
使用新地址
所在地区
请选择
详细地址
收货人
联系电话
设为默认
设为默认收货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