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丝绸之路”前世:跨过山和大海



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前,世界贸易以区域性贸易为主。这是由于古代世界的交通工具不发达,世界各个民族为各种地理屏障和距离所分割。而分别代表东西方文明的中国和欧洲地中海国家,虽然间隔着辽阔的欧亚内陆,但是联结互通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丝绸之路的前身


古希腊人的对外移民运动,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西至法国和西班牙,南到埃及,北和东北达小亚、赫勒斯滂。其中,曾有一支殖民队伍一直向北深入整个黑海沿岸。

这些古希腊人与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贸易频繁,斯基泰人除以谷物、羊毛和奴隶为交易货物外,还转销来自遥远东方的货物。当时的希腊人已经知道东方有一个产丝的国家并称其为赛来丝

斯基泰人是活动于黑海北岸的伊朗语系游牧民族

与此同时,东方的波斯帝国一度控制了从尼罗河流域一直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了发展商业贸易和加强军事力量,波斯帝国甚至开凿了苏伊士运河。通过这条运河,印度与地中海区域之间的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希腊、腓尼基、阿拉伯和印度的水手川流不息地往返于印度、波斯湾、埃及以及地中海的许多港口之间。这条运河将亚、非、欧三大洲连接起来,并成为后来西南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大大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

亚历山大帝国曾势及中亚和印度,因而间接地和中国发生了交流。希腊化时代,在埃及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十分重视海外贸易,他们派出探险队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并在红海沿岸建造了一连串港口,在亚历山大港建立了巨大的灯塔。在这一时期,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诸港口启航,紧靠海岸线西行到阿拉伯半岛;再西绕半岛,抵达目的地亚丁或穆哈。在那里,他们与希腊和埃及的商人相遇。后者用自己的货物交换前者的东方货物,再将东方货物经由红海沿岸港口运往亚历山大港。托勒密王朝把希腊的历史推向巅峰,也把希腊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扩大到东方。

另一方面,东方的中国,也很早就开始探索与西方贸易的通道。早在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就从中原出发,驱车西游到西北地区,抵达中亚的一些氏族部落,以丝绸作为国礼,赠送给这些国家。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带去的丝绸品种很多,而且都很珍贵,有帛、贝带、朱、锦、珠丹、朱丹等。其中帛为白色的绸,象征吉祥,取化干戈为玉帛之意;贝带为有贝饰的红色丝带,作装饰之用;朱、朱丹、珠丹可能为同一类织物,属绛色绸;锦则为有多重经线的彩丝织品。以周穆王为先导,之后的商人接踵而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时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山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秦朝的乌氏县就是今甘肃的平凉市,乌氏倮可以说是当时与西方民族进行丝绸贸易的有名的商人,当时丝绸经由甘肃、新疆向西方输出。

 

丝绸之路的形成

 

公元前139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也把大量丝绸带到了西域。此后,丝路基本开通,大致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陇县、固原、武威、张掖、酒泉、安西、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分赴各国。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头欲渡海去罗马,被安息人劝阻而返,中国与罗马的直接贸易关系也没能建立起来。但是罗马的物品如夜光璧、琉璃、珊瑚、珍珠、海西布、火浣布、羊毛织品等,还是辗转传入中国。而中国以丝织品为主的商品,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等,也辗转到达罗马。这条贸易通道的主线自中国西北部的长安(西安)开始,向西经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道沿盆地的北部边缘;一条道沿盆地的南部边缘,绕过盆地,然后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和梅尔夫,再绕过里海南端位于现代伊拉克境内的塞琉西亚,由此继续西进,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一方面,罗马帝国也从海路探索到达东方的贸易通道。当时,波斯的安息王朝处在中国与罗马之间,所以罗马帝国试图从红海地区探索通向东方的海上商路。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到达孟加拉湾东岸,然后经由缅甸进入中国境内。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罗马属内的马其顿商人即到过中国。公元162—168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略·安东尼发动对萨珊波斯的战争,占领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头,打通了从海上通往东方的道路。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缴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226年,罗马商人秦论来到中国管辖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取道桂湘到武昌见了吴王孙权,表达罗马帝国与中国通商的愿望。《晋书·四夷传》记载武帝太康中,其(大秦)王遣使贡献,此后中国史籍中没有出现罗马遣使的记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东西方贸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处于欧亚陆路交接处,新的商道也发展起来,商人经丝路到亚美尼亚,再进入黑海和巴尔干半岛。从前亚历山大港的国际贸易地位逐渐让位于拜占庭,丝绸成了拜占庭社会生活中的珍品。但是,拜占庭要购买来自中国的生丝必须经过波斯。为了争夺与中国的丝绸贸易,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发生多次冲突直至战争。直到552年,两个曾经到过中国的僧侣将学到的养蚕抽丝技术带给了拜占庭皇帝,这才打破波斯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

 

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续

 

阿拉伯人的兴起对东西方陆上贸易造成重要影响。7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整个中东地区,随后又扩张并控制了中亚部分区域。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阿拉伯人一直是中国和西方之间,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贸易的障碍。直到13世纪蒙古人征服整个欧亚大陆时,东西方的陆上贸易才重新开通。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实现了短暂的蒙古和平,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蒙古帝国出于游牧的历史传统,长于军事征伐并求助于商队供应。因此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打破了关卡和垒栅,贸易的壁垒也随之扫除。蒙古帝国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上广设驿站,把各地连接了起来,使东西方陆上交通畅行无阻,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恢复了繁荣。大食、波斯、欧洲和中亚的商旅,沿着古老的商道东行来到中国,中国的商人也驱赶着骆驼商队西往中亚。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人们交换着中国、印度、波斯、蒙古高原、南俄罗斯草原、阿拉伯半岛以及地中海的货物。在这些交换中,元代中国的手工业品仍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交易物品,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丝绸。元代高度发展的蚕丝生产和丝织技术,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资源。海上丝绸之路也繁盛起来,东起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各岛,西至印度的科泽科特、伊朗的霍尔木兹、伊拉克的巴士拉、也门的亚丁、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埃及的杜米亚特,直到大西洋滨摩洛哥的丹吉尔,南面可远销至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坦桑尼亚的基尔瓦等地,都通过丝绸之路连接起来。

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把西欧各国卷入到东西方贸易中来。十字军在东征过程中,将欧洲的物品带到东方,同时将大量战利品带到欧洲,从而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战争期间,原有的旧商路得到扩展,许多道路加以整修,地中海的航线基本确定,并开始了定期航行。从东方来的商品种类繁多,叙利亚的橄榄、葡萄酒、糖;太尔的玻璃器皿、金属器皿、陶器、珐琅品;锡兰的珍珠、印度的象牙、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等。西方可供出口的商品很少,主要是谷物、羊毛、皮毛、皮革以及奴隶。贸易上的差额要通过金银来抵消,这就加速了贵金属的流通并引起人们对金银的狂热追求。

西方人向往东方贸易,除了追求东方的丝绸和贵金属外,还为东方的香料所吸引。香料向来由两条路线运往欧洲:或经由红海和埃及,到黑海或地中海东部各港口;或进抵波斯湾,再由商队将货物运到这些港口。第一条路由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控制;阿拉伯人用船将香料运到埃及,威尼斯人再从亚历山大港将货物运往欧洲销售。第二条路由统治西亚的蒙古人(伊儿汗国)和热那亚人控制;热那亚人在港口转运站等候香料。

蒙古帝国崩溃后,陆上贸易通道再度中断,此后几乎所有的香料都要经过红海至尼罗河航线运输,这就使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获得巨额利润。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选取的出航地点有20多处,重要航线有42条,访问过的亚非国家有30余个,航程共计10万余里,沟通了东起琉球、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西至莫桑比克海峡和南非沿岸广大地区的贸易。但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兴起并占据了拜占庭,垄断了东西方贸易,激起欧洲人对新航路的探索。


【本文引自】

ISBN:9787040502022

价格区间:¥46.00

开本:16开

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世界经济史》编写课题组由五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中国人民大学高德步教授。该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从公元前9000年左右到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全面扼要地介绍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有如下特点:首先,本教材进一步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世界经济史相关问题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书的框架体系;其次,本书时间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力求长时段、客观地介绍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第三,本书将中国的发展嵌入世界经济发展中,丰富了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最后,注意吸纳和反映世界经济史的新近发展和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