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人民日报:戏曲史和“马工程”的新收获



        郑传寅主编的《中国戏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凝聚了戏曲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为中国戏曲史搭建新格局,其中许多章节代表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戏曲史的当代水平。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戏曲史述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以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充,研究视野不断开拓。《中国戏曲史》通过全新体例,直观呈现学界对戏曲的新认识。书中不只重视戏曲文学的演进,还在各部分专设章节叙述戏曲的体制与演出形态。崭新的框架让戏曲作为活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辉煌成就,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间。在文学层面,书中有对戏曲文学经典的精彩赏析,更努力把文学视角扩展至戏曲的独特文体与舞台表演艺术演化间的关系,既关注文人写作,也关注清初地方戏兴起后民间艺人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创造。艺人的参与在戏曲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及文学意义,正成为当代戏曲学界的共识,本书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此书尽可能汲取并有机融会历代戏曲学者,尤其是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其超越前人著述,切合教材的内在规限。在20世纪,南戏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大量文献资料证明两宋之交的“永嘉杂剧”是成熟戏曲的开端,本书将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安排在戏曲成熟前之艺术准备的第一编,把南戏(戏文)与元杂剧合为讲述成熟戏曲的第二编,巧妙且明确地回应戏曲诞生于何时的问题。近代以来地方戏发展迅速,彻底改变了中国戏剧整体风貌,使戏曲更具丰富性、多样性,与中国社会各阶层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联系。这是戏曲史中激动人心的阶段,却由于先天具备的底层与民间性,难免为学术史遮蔽。本书的叙述让戏曲史写作挣脱了文人视野的束缚,实有突破性贡献。
        此书是“马工程”的成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治史,是其基本要求。此书叙述每一时期的戏曲现象,始终把该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放在突出位置,始终防止了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孤立地分析和描述戏曲的发展演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戏曲史研究领域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在戏曲领域,对今天的学者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具有启发性。
        当然,本书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戏曲剧种繁多,很难面面俱到,对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之外的戏曲发展演进,显然还有欠缺。对历史的评价见仁见智,当代创作的评价更难免观点分歧。最能体现戏曲艺术之高度与水平的传统戏演出如何进入戏曲史当代叙述、舞台演出如何更深地纳入戏曲史视野,都还有待努力。尽管有不足,但本书无疑是当代戏曲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也是“马工程”的重要收获。
——本文引自《人民日报》 2018年6月5日  

作者:傅谨


作者简介】

      郑传寅,1946年出生于湖北,196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果有:专著《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中国戏曲文化概论》《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欧洲戏剧史》,工具书《中国民俗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