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医学免疫学(第2版)


作者:
吴长有 邓凯
定价:
62.00元
ISBN:
978-7-04-058900-9
版面字数:
3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3-03-28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基础医学

本版秉承第1版编写的科学性、实用性及简明性原则,结合医学免疫学发展新趋势和新进展,并针对第1版教材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对全书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修订。此版强调精选文字内容,重点突出,着力加强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将“免疫细胞”一意拆分为“T细胞”和“B 细胞”两个章节,并新增了“黏膜免疫”和“抗感染免疫”两部分内容,使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体系更为完整。本版教材配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包括教学PPT、自测题、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等模块,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本书适用于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也可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参考使用,同时也适应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

  • 前辅文
  •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 第一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 四、免疫学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免疫学简介
      •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 二、免疫应答
      • 三、免疫性疾病
      • 四、免疫学的应用
  • 第二章 免疫系统
    •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 一、骨髓
      • 二、胸腺
    •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 一、脾
      • 二、淋巴结
      •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 第三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特异性
      •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
      • 三、半抗原-载体作用
      • 四、共同表位与交叉反应
    •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 一、异物性
      • 二、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 三、宿主方面的因素
      •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 一、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参与分类
      •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 四、其他分类
    •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 一、超抗原
      • 二、佐剂
      • 三、丝裂原
  •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 一、外源性因素
      • 二、内源性因素
      • 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 第四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 一、IgG
      • 二、IgM
      • 三、IgA
      • 四、IgD
      • 五、IgE
    •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 一、多克隆抗体
      • 二、单克隆抗体
      • 三、遗传工程抗体
  • 第五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概述
      • 一、补体的命名
      •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 三、补体成分的理化性质
      • 四、补体的合成与代谢
    •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 一、经典途径
      • 二、旁路途径
      • 三、凝集素途径
      • 四、3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及比较
    •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 一、针对C3转化酶C4b2a(和C5转化酶C4b2a3b)的调节 作用
      • 二、针对C3转化酶C3bBb(和C5转化酶C3bBb3b)的调节 作用
      • 三、针对MAC的调节 作用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与意义
      • 一、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二、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 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 一、遗传性补体缺损
      • 二、补体与炎症反应性疾病
      • 三、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 四、补体与肿瘤
  • 第六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特点
      • 一、理化特性
      • 二、分泌特性
      • 三、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特点
      • 四、生物学作用特点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 一、白细胞介素
      • 二、干扰素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集落刺激因子
      • 五、趋化因子
      • 六、生长因子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一、调节 免疫应答
      • 二、发挥免疫效应
      • 三、刺激造血
      • 四、促进炎症反应
      • 五、其他
    •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
      •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 二、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 第五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 二、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
  •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
      • 二、CD分子
    • 第二节 黏附分子
      • 一、细胞黏附分子的类别
      • 二、细胞黏附分子的功能
    • 第三节 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 一、CD单克隆抗体与疾病的免疫诊断
      • 二、CD单克隆抗体用于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
      • 三、CD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及MHC的遗传特点
      • 一、HLA复合体的结构
      • 二、MHC的遗传特点
    • 第二节 MHC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 第三节 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 一、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 二、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 第四节 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 一、通过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 二、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发育成熟
      • 三、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四、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 五、引发移植物排斥反应
    • 第五节 HLA与临床
      •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
      • 二、HLA与输血反应
      • 三、HLA与疾病关联性
      •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
      • 五、HLA与亲子鉴定
  • 第九章 固有免疫
    •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
      • 一、组织屏障
      • 二、固有免疫细胞
      • 三、固有免疫分子
    •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
      • 一、固有免疫识别
      • 二、固有免疫应答过程
      • 三、固有免疫应答特点
      •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 第十章 T细胞
    •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 一、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过程和TCR的表达
      • 二、T细胞分化的胸腺选择
    • 第二节 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 一、TCR-CD3复合物
      • 二、CD4和CD8分子
      • 三、CD2分子
      • 四、CD28和CTLA-
      • 五、CD
      • 六、CD40L
      • 七、LFA-
    • 第三节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 一、根据TCR肽链构成不同分类
      • 二、根据T细胞所处活化阶段分类
      • 三、根据CD4和CD8分子的表达情况分类
      • 四、根据T细胞功能不同分类
  • 第十一章 B细胞
    • 第一节 B细胞
      • 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
      • 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 第二节 B细胞亚群
      • 一、B1细胞
      • 二、B2细胞
      • 三、调节 性B细胞
    • 第三节 B细胞的功能
      • 一、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 二、抗原提呈作用
      • 三、免疫调节 作用
  • 第十二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加工及提呈
    •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 一、树突状细胞
      • 二、单核巨噬细胞
      • 三、B细胞
    • 第二节 抗原加工与提呈
      • 一、MHCⅠ类分子途径
      • 二、MHCⅡ类分子途径
      • 三、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 四、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 第十三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 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
      • 二、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 一、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
      •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 三、T细胞克隆扩增和分化
    • 第三节 效应T细胞的应答性
      • 一、CD4+T细胞的效应
      • 二、CTL的效应
    • 第四节 效应T细胞的转归
      • 一、T细胞凋亡
      • 二、记忆T细胞的形成
  • 第十四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第一节 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
      • 一、B细胞对TD-Ag的识别
      • 二、B细胞的活化
      • 三、B细胞的增殖与终末分化
    • 第二节 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
      • 一、B细胞对TI-1抗原的免疫应答
      • 二、B细胞对TI-2抗原的免疫应答
    •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 一、初次免疫应答
      • 二、再次免疫应答
    • 第四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 一、IgA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 二、IgG和IgM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 三、IgE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免疫耐受的分类
      • 二、免疫耐受的特点
      • 三、免疫耐受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 一、中枢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 二、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意义及应用
      • 一、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 二、建立和维持免疫耐受
      • 三、打破免疫耐受
  • 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 一、固有免疫应答中吞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的调节
      • 二、补体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 作用
      • 一、抗原的免疫调节 作用
      • 二、抗体的免疫调节 作用
      • 三、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 作用
    • 第三节 免疫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 作用
      • 一、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 作用
      • 二、其他免疫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 作用
      • 三、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 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的分子机制
      • 一、活化型和抑制型受体的免疫调节 作用
      • 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作用
    • 第五节 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 一、MHC分子的调节 作用
      • 二、抗原识别受体的调节 作用
      • 三、其他免疫相关基因的调节 作用
    • 第六节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 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十七章 黏膜免疫
    • 第一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 一、黏膜上皮组织
      • 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 三、黏膜组织屏障
      • 四、共生菌群
    • 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 一、固有免疫功能
      • 二、适应性免疫功能
      • 三、黏膜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 第三节 黏膜免疫稳态与耐受
    • 第四节 黏膜免疫相关疾病
  •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三、影响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因素
      • 四、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五、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概述
      •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及特点
    •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自身免疫病的病因
      •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
      • 一、避免或消除AID的诱发因素
      • 二、采取非特异性抗炎及免疫抑制
      • 三、抗原特异性防治策略
  • 第二十章 抗感染免疫
    • 第一节 抗病毒免疫
      • 一、抗病毒固有免疫
      • 二、抗病毒适应性免疫
      •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 第二节 抗细菌免疫
      • 一、抗胞外菌免疫
      • 二、抗胞内菌免疫
    • 第三节 抗寄生虫免疫
      • 一、抗原虫免疫应答
      • 二、抗蠕虫免疫应答
      • 三、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
  •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一、联合免疫缺陷病
      • 二、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 三、免疫失调性免疫缺陷病
      • 四、吞噬细胞缺陷病
      • 五、补体缺陷病
      • 六、固有免疫缺陷病
      • 七、自身炎症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 八、免疫出生缺陷的拟表型
    •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一、诱发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 一、抗感染治疗
      • 二、免疫制剂的补充和替代性治疗
      • 三、免疫重建
      • 四、基因治疗
  •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
    • 第一节 肿瘤抗原
      •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
      • 二、常见肿瘤抗原
    • 第二节 肿瘤免疫监视及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 一、肿瘤免疫监视
      •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 第三节 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
      • 一、与肿瘤细胞自身相关的逃避机制
      • 二、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逃避机制
    •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肿瘤免疫治疗
      • 一、肿瘤免疫诊断
      • 二、肿瘤免疫治疗
  •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机制
      • 一、激发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
      • 二、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机制
      • 三、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 第二节 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类型
      •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第三节 移植物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 一、供者的选择
      •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 三、受者免疫抑制状态的建立与维持
      • 四、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 第四节 与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 一、诱导移植耐受的策略
      • 二、关于对免疫豁免部位的研究
      • 三、异种移植问题
      •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问题
  •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
    •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
      •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 二、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 三、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技术
    •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
      •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
      • 二、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
  • 第二十五章 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 第一节 免疫预防
      • 一、人工主动免疫接种
      • 二、计划免疫接种
      • 三、人工被动免疫接种
    • 第二节 免疫治疗
      • 一、免疫增强治疗
      • 二、免疫抑制治疗
      • 三、免疫重建治疗
      • 四、免疫补充治疗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