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物学概论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李堃宝 褚建君 缪晓玲
定价:
45.00元
ISBN:
978-7-04-032450-1
版面字数:
65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04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1-12-26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普通生物学

本书以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为主线,根据生命的主要结构层次,按照分子—细胞—代谢—个体—群体—生物圈的顺序,来介绍生物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稳态、发育、遗传、适应、进化与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本书共7篇26章,分别介绍了细胞和遗传、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与发育、生物多样性、生命自然史以及生物与环境。为了提高教学适用性,本书特配数字课程,将彩图和拓展性知识放于其上,更凸显了生物学知识丰富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农林、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通过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全貌和普遍规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 前辅文
  • 绪论
    • 一、 什么是生物科学
    • 二、 生物学的分科
    • 三、 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 四、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五、 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 六、 生物学与人类社会
    • 七、 生命的基本特征
  • 第一篇 细胞和遗传
    • 第一章 生物体的物质基础
      • 第一节 生物体的元素和分子组成
        • 一、 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 二、 生物体的分子组成
      • 第二节 生物小分子
        • 一、 水
        • 二、 单糖
        • 三、 氨基酸
        • 四、 核苷酸
        • 五、 脂质
      • 第三节 生物大分子
        • 一、 蛋白质
        • 二、 核酸
        • 三、 多糖
    • 第二章 细胞
      •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 一、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二、 质膜及细胞表面结构
        • 三、 细胞核与染色体
        • 四、 细胞器
      • 第二节 细胞代谢
        • 一、 生物催化剂——酶
        • 二、 能量分子——ATP
        • 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四、 生物氧化
        • 五、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第三节 细胞增殖与周期调控
        • 一、 细胞周期
        • 二、 有丝分裂
        • 三、 减数分裂
        • 四、 细胞周期的调控
      • 第四节 细胞的分化、衰老与死亡
        • 一、 细胞的分化
        • 二、 细胞分化的特征和过程
        • 三、 分化细胞的发育潜能
        • 四、 细胞质决定子
        • 五、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 第五节 细胞凋亡
        • 一、 细胞凋亡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 二、 凋亡细胞的特征
        • 三、 基因调控细胞凋亡
        • 四、 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
      • 第六节 干细胞与癌细胞
        • 一、 干细胞
        • 二、 癌细胞
    • 第三章 遗传与变异
      • 第一节 孟德尔遗传的基本规律
        • 一、 分离定律
        • 二、 自由组合定律
      • 第二节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一、 基因的本质
        • 二、 DNA结构和复制
        • 三、 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
        • 四、 基因突变
        • 五、 基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技术和应用
        • 一、 基因工程的操作
        •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 三、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 第四节 遗传疾病
        • 一、 遗传疾病的特征和分类
        • 二、 遗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第五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 一、 概述
        • 二、 人类基因组作图
        • 三、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
        • 四、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伦理问题
        • 五、 与人类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
      • 第六节 蛋白质组学
        • 一、 概述
        • 二、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二篇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 第四章 高等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植物的组织
        • 一、 分生组织
        • 二、 成熟组织
        • 三、 维管束、维管组织和维管系统
      •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 一、 根
        • 二、 茎
        • 三、 叶
        • 四、 花、果实和种子
      • 第三节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 一、 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二、 同化物的运输
    • 第五章 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动物结构的整体性
        • 一、 动物的组织
        • 二、 动物器官和系统
        • 三、 稳态
      • 第二节 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转
        • 一、 消化与吸收
        • 二、 呼吸
        • 三、 循环
        • 四、 排泄
  • 第三篇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第六章 植物激素
      • 第一节 植物激素概述
        • 一、 生长素类
        • 二、 赤霉素类
        • 三、 细胞分裂素类
        • 四、 脱落酸
        • 五、 乙烯
      •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 一、 生长促进剂
        • 二、 生长抑制剂
        • 三、 生长延缓剂
    • 第七章 动物的调节与控制
      • 第一节 神经系统
        • 一、 神经系统的进化
        • 二、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 三、 神经冲动的传导
        • 四、 突触与突触传递
        • 五、 反射与反射弧
      • 第二节 感觉器官
        • 一、 皮肤感受器
        • 二、 侧线器
        • 三、 平衡器和听觉器
        • 四、 化学感受器
        • 五、 光感受器
      • 第三节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
        • 一、 内分泌系统的概述
        • 二、 无脊椎动物的激素
        • 三、 昆虫激素
        • 四、 脊椎动物的激素
        • 五、 激素分泌的调节
    • 第八章 植物的运动
      • 第一节 向性运动
        • 一、 向光性
        • 二、 向重力性
        • 三、 向化性
        • 四、 向水性
      • 第二节 感性运动
        • 一、 感震运动
        • 二、 感夜运动
      • 第三节 阳光跟踪
    • 第九章 动物的行为
      • 第一节 先天性定型行为
        • 一、 趋性
        • 二、 反射
        • 三、 本能
        • 四、 节律行为
        • 五、 动机行为
      • 第二节 后天性习得行为
      • 第三节 社会行为
        • 一、 优势等级
        • 二、 领域行为
        • 三、 利他行为
        • 四、 攻击行为
      • 第四节 动物的通信
        • 一、 化学通信
        • 二、 机械通信
        • 三、 辐射通信
        • 四、 蜜蜂的通信
    • 第十章 免疫
      • 第一节 抗原
        • 一、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二、 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 第二节 有机体的三道防线
        • 一、 天然免疫
        • 二、 获得性免疫
      • 第三节 免疫系统
        • 一、 免疫器官
        • 二、 免疫细胞
        • 三、 免疫分子
      • 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的类型
      • 第五节 免疫应答
        • 一、 感应阶段
        • 二、 反应阶段
        • 三、 效应阶段
      • 第六节 获得性免疫的工作原理
        • 一、 体液免疫
        • 二、 细胞免疫
      • 第七节 克隆选择学说
      • 第八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 一、 免疫技术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 二、 免疫技术用做科研手段
      • 第九节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
        • 一、 过敏
        • 二、 自身免疫疾病
        • 三、 免疫缺陷病
        • 四、 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
  • 第四篇 生殖与发育
    • 第十一章 生殖
      • 第一节 生殖形式
        • 一、 无性生殖
        • 二、 有性生殖
        • 三、 孤雌生殖和童体生殖
        • 四、 雌雄同体和性别逆转
        • 五、 性别决定
        • 六、 世代交替
      • 第二节 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 一、 配子发生
        • 二、 精子和卵子的结构
        • 三、 受精
    • 第十二章 动物的发育
      • 第一节 动物的胚胎发育
        • 一、 卵裂期
        • 二、 囊胚
        • 三、 原肠胚期
        • 四、 神经胚
        • 五、 器官发生
      • 第二节 胚后发育
        • 一、 生长和再生
        • 二、 变态
      • 第三节 人类的胚胎发育
        • 一、 着床
        • 二、 胚胎外膜
        • 三、 胎盘
        • 四、 胚胎发育
        • 五、 出生
        • 六、 哺乳
        • 七、 出生后发育
        • 八、 衰老
    • 第十三章 发育的机制
      • 第一节 发育理论
        • 一、 预成论和渐成论
        • 二、 细胞发生率
      • 第二节 胚胎细胞命运的决定
        • 一、 胚胎发育的极性
        • 二、 细胞质决定子
        • 三、 命运图
        • 四、 镶嵌型发育和调整型发育
        • 五、 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三节 胚胎诱导
  • 第五篇 生物多样性
    • 第十四章 生物的分类系统
      • 第一节 生物分类的原则
        • 一、 人为分类和自然分类
        • 二、 物种和种的命名法
        • 三、 分类阶梯
      • 第二节 分类学的进展
      • 第三节 生物的分界
    • 第十五章 微生物
      •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 一、 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
        • 二、 繁殖快、代谢能力强
        • 三、 容易变异、适应性强
      • 第二节 病毒
        • 一、 病毒的发现
        • 二、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 三、 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 四、 病毒的感染
        • 五、 病毒的进化
        • 六、 类病毒
        • 七、 朊病毒
        • 八、 病毒与疾病
      • 第三节 原核生物
        • 一、 细菌
        • 二、 放线菌
        • 三、 其他原核生物
      • 第四节 古核生物(古生菌)
      • 第五节 真菌
        • 一、 运动真菌
        • 二、 接合菌
        • 三、 子囊菌
        • 四、 担子菌纲
        • 五、 冬虫夏草
    • 第十六章 植物
      • 第一节 植物的多样性及分类的主要依据
        • 一、 植物的多样性
        • 二、 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 第二节 低等植物
        • 一、 藻类植物
        • 二、 地衣植物
      • 第三节 高等植物
        • 一、 苔藓植物
        • 二、 蕨类植物
        • 三、 裸子植物
        • 四、 被子植物
        • 五、 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 第十七章 动物
      • 第一节 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 一、 细胞分化状况
        • 二、 体形的对称状况
        • 三、 胚层
        • 四、 卵裂
        • 五、 口和体腔
        • 六、 体节
      • 第二节 动物界
        • 一、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 二、 海绵动物门(Spongia)
        • 三、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 四、 栉水母门(Ctenophora)
        • 五、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 六、 纽虫门(Nemertinea)
        • 七、 线虫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 八、 轮虫门(Rotifera)
        • 九、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 十、 螠虫门(Echiurida)
        • 十一、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 十二、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十三、 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和箒虫动物门(Phoronida)
        • 十四、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 十五、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 十六、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第三节 动物种系的进化
  • 第六篇 生命自然史
    • 第十八章 生命的起源
      • 第一节 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
        • 一、 神创论
        • 二、 灾变论
        • 三、 自然发生论
        • 四、 宇宙论
        • 五、 新自然发生学说
      • 第二节 生命起源的研究
        • 一、 生物大分子的发生
        • 二、 原始生命体的发生
      • 第三节 细胞的起源和演化
        • 一、 从非细胞形态到细胞形态
        • 二、 原始细胞及代谢方式
        • 三、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 四、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 第十九章 生物的进化
      • 第一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 一、 从无生物到生物
        • 二、 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
        • 三、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 四、 从水生到陆生
      •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
        • 一、 古生物学的证据
        • 二、 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 三、 胚胎学的证据
        • 四、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证据
      • 第三节 鸟类起源与进化
        • 一、 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
        • 二、 鸟类起源于初龙类
        • 三、 中国中生代鸟类化石
        • 四、 早期鸟类系统演化
      • 第四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一、 人类的起源
        • 二、 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第二十章 进化理论
      • 第一节 拉马克学说
      • 第二节 达尔文学说——自然选择
      • 第三节 现代达尔文主义——现代综合进化论
        • 一、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发展
        • 二、 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三、 综合进化论的难题
      • 第四节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非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
        • 一、 中性学说产生的学术背景
        • 二、 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三、 中性学说面临的两大难题
        • 四、 达尔文主义和中性学说的关系
      • 第五节 间断平衡进化论
      • 第六节 系统论观点
    • 第二十一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与绝灭
      • 第一节 物种的形成方式
        • 一、 渐变式
        • 二、 跳跃式或称暴发式
      • 第三节 适应和生物进化的形式
      • 第四节 物种绝灭
  • 第七篇 生物与环境
    • 第二十二章 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
      • 第二节 生态因素及其生态作用
        • 一、 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 二、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环境梯度、耐受性和适应性
        • 一、 环境梯度
        • 二、 耐受性和生态幅
        • 三、 限制因子
    • 第二十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第一节 种群概念及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 一、 种群的数量统计
        • 二、 种群的增长模型
        • 三、 种群数量的调节
    • 第二十四章 群落生态学
      •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
      • 第二节 群落内生物的种间关系
        • 一、 竞争
        • 二、 捕食
        • 三、 共生和合作
        • 四、 寄生
        • 五、 化学互促和化学对抗
      • 第三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 一、 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来划分群落成员型
        • 二、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第四节 植物的生活型和群落的结构
        • 一、 植物的生活型
        • 二、 群落的结构
      • 第五节 群落的演替
        • 一、 群落演替的定义
        • 二、 演替系列
        • 三、 演替顶极学说
        • 四、 群落演替类型
      • 第六节 群落对干扰的反映
        • 一、 干扰的定义
        • 二、 干扰的作用和中度干扰假说
        • 三、 斑块动态
      • 第七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一、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因素
        • 二、 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 第二十五章 生态系统
      •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一、 食物链和食物网
        • 二、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 三、 生态效率
        • 四、 生产量和生物量
      •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一、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 二、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三、 有害有毒物质的循环
      •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
        • 一、 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 二、 生态系统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环节
        • 三、 信息化的生态系统
    • 第二十六章 保护生物多样性
      •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一、 遗传多样性
        • 二、 物种多样性
        • 三、 生态系统多样性
        • 四、 景观多样性
      •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丢失及其原因
        • 一、 栖息地破坏、破碎化和改变
        • 二、 外来物种的引入
        • 三、 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 四、 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
        • 五、 连锁效应和协同效应
      •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参考文献

本数字课程配套《分子细胞生物学》一书,内容包括多项拓展阅读材料,以专题的形式按书中章节排列,旨在丰富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细胞生物学学科最新进展。本数字课程是对纸质书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内容动态更新,读者可利用书后的帐号和密码登录网站获取多项学习资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