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中国革命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作者:
《中国革命史》编写组
定价:
40.50元
ISBN:
978-7-04-045582-3
版面字数:
3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出版时间:
2016-09-0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级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编写课题组由12位专家组成,首席专家是中国人民大学王顺生、教育部社科中心王炳林教授、中央党校陈述。

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以中共中央1945年和1981年两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基本依循,全面、客观、清晰地讲述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教材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进程,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三编,共十章,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考察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深刻社会背景,分析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证不同类型、不同性质革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在革命目标、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依靠力量等方面的异同,展示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性深刻变化,充分肯定革命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教材突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主线以及主流、本质,强调“道路决定命运”,以近代中国革命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彰显和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教材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详尽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事件、人物进行综合的研究,科学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方位和作用。

  • 前辅文
  • 绪论
    • 一、“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对象
    • 二、中国革命史的主题主线和核心问题
    • 三、学习中国革命史的意义和方法
  • 上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
    •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
      •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根源
        •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 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 第二节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对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
        • 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 三、洋务派官僚的洋务运动
        • 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运动
    •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 四、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 二、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 第三节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各地的响应
        •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和革命派的抗争
        •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 二、“二次革命”
        • 三、护国运动
      • 第二节 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
        • 一、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
        • 二、两次护法运动的发动与失败
        •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及其历史启示
  • 中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
    •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的生成
        •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播
      • 第二节 五四运动
        • 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 二、五四运动的两个发展阶段
        •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 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
        •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 四、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第五章 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
      •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形成
        • 一、军阀混战下的纷乱政局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 三、孙中山晚年的转变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
        • 四、国共合作的形成
      •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 一、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建立
        • 二、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 三、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 四、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和斗争
        • 五、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高潮
        •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局势和北伐的准备
        •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 三、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 四、国民革命造成的新气象
      •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 一、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 二、四一二政变与国民革命的局部失败
        • 三、中共中央在应对革命危机中的失误
        • 四、七一五政变与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 五、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 第六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 一、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和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 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斗争
        •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 四、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和九一八事变
        •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 三、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力量进行的局部抗日战争
      •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和新局面的开创
        •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和革命新局面的开创
        • 四、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
      • 第四节 华北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 一、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 二、一二·九运动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涨
        • 三、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抗日的酝酿
        • 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
    • 第七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 一、卢沟桥事变及日本的侵华罪行
        •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 三、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 第二节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 三、国民参政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 四、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解放区的发展壮大
        • 一、持久战战略方针和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制定
        •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 三、坚持抗战、民主、团结的斗争
        • 四、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 五、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 第四节 沦陷区人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抗日斗争
        • 一、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 二、台湾同胞和香港、澳门同胞的抗日斗争
        • 三、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 第八章 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
      •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围绕建国问题的斗争
        • 一、抗战胜利后的局势和各党派的主张
        • 二、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方针
        •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 第二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和共产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方针
        • 二、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 四、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全面实施
      •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 一、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 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变
        •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的形成
      •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一、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 二、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基本方针
        •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共同纲领》
        •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
  • 下编 社会主义革命
    •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革命转变的开始
        • 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
        • 三、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及其主要任务
      • 第二节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巩固新生政权
        • 一、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 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和镇压反革命
        • 四、其他各项民主改革的开展
        •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确立
      •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展开
        •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二、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实施
        • 三、“三反”“五反”运动
        • 四、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 五、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 第十章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启
      •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 一、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 第二节 过渡时期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建设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 二、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
        • 三、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
        • 四、开展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 结束语
    • 一、革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必要前提
    • 二、铭记革命历史,总结革命经验,继承革命传统
    •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阅读文献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