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语义万维网(第2版 翻译版)


作者:
张自力 李莉 等
定价:
38.00元
ISBN:
978-7-04-041686-2
版面字数:
4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9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5-03-2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计算机/教育技术类
二级分类:
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
三级分类:
计算机网络

暂无
  • 第1章 什么是语义网
    • 1.1 什么是Web
      • 1.2 Web:聪明还是愚蠢
      • 1.2.1 智能的Web应用程序
      • 1.2.2 相互关联的数据是聪明的
      • 数据
    • 1.3 语义数据
      • 1.3.1 分布式数据Web
      • 1.3.2 语义万维网的特征
      • 1.3.3 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
      • 1.3.4 各持己见
      • 1.3.5 总有未知的信息
    • 1.4 小结
  • 第2章 语义建模
    • 2.1 人际交流的建模
    • 2.2 解释和预测
    • 2.3 调和多样性
      • 2.3.1 差异和类
      • 2.3.2 差异和层次
      • 2.4 建模中的表达力
    • 2.5 小结
  • 第3章 RDF—语义万维网的基础
    • 3.1 分散于网络中的数据
    • 3.2 多源数据的合并
    • 3.3 命名空间、统一资源标识符与身份
      • 3.3.1 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规范表示
      • 3.3.2 标准命名空间
    • 3.4 RDF命名空间的标识符
    • 3.5 挑战:RDF和表格数据
    • 3.6 复杂关系
    • 3.7 序列化的其他方法
      • 3.7.1 N-Triples形式
      • 3.7.2 Turtle
    • 3.8 RDF/XML
    • 3.9 哑元节点
    • 3.10 小结
  • 第4章 语义网程序架构
    • 4.1 RDF解析器/串行化器
    • 4.2 RDF存储
      • 4.2.1 RDF数据标准和RDF存储的互操作性
      • 4.2.2 RDF查询引擎
      • 4.2.3 与关系查询的比较
    • 4.3 应用程序代码
    • 4.4 数据联合
    • 4.5 小结
  • 第5章 语义网查询语言——SPARQL
    • 5.1 告知-问答系统(Tell-and-Ask)
      • 5.1.1 常见的告知-问答系统基础架构—电子表格
      • 5.1.2 高级的告知-问答系统基础架构—关系数据库
    • 5.2 RDF作为告知-问答系统
    • 5.3 SPARQL—用于RDF的查询语言
      • 5.3.1 命名SPARQL中的疑问词
      • 5.3.2 查询结构对数据结构
      • 5.3.3 SPARQL查询中三元组的顺序
      • 5.3.4 对属性和概要的查询
      • 5.3.5 变量、绑定和过滤器
      • 5.3.6 可选匹配
      • 5.3.7 否定(SPARQL 1.1)
      • 5.3.8 是非查询
    • 5.4 SPARQL中的构造查询
    • 5.5 运用构造查询的结果
    • 5.6 SPARQL规则—SPARQL作为规则语言
    • 5.7 SPARQL的高级特性
    • 5.8 聚合与分组(SPARQL 1.1)
    • 5.9 子查询(SPARQL 1.1)
    • 5.10 合并
    • 5.11 赋值(SPARQL 1.1)
    • 5.12 SPARQL联合查询
    • 5.13 小结
  • 第6章 RDF及其推理
    • 6.1 语义网络的推理
      • 6.1.1 SPARQL与推理
      • 6.1.2 基于推理的语义之优点
    • 6.2 智能何在?
    • 6.3 何时进行推理?
    • 6.4 小结
  • 第7章 RDF模式
    • 7.1 模式语言及其功能
    • 7.2 RDF模式语言
      • 7.2.1 通过rdfs:subPropertyOf进行关系传播
      • 7.2.2 通过rdfs:domain和rdfs:range定义数据
      • 7.2.3 用rdfs:subClassOf关联domain和range
    • 7.3 RDFS建模组合与模式
      • 7.3.1 集合的交集
      • 7.3.2 属性的交集
    • 7.4 集合的并运算
      • 7.4.1 属性的并运算
      • 7.4.2 属性关系的传递
    • 7.5 挑战
      • 7.5.1 术语一致性
      • 7.5.2 实例级数据集成
      • 7.5.3 rdfs:label标签的作用
      • 7.5.4 数据类型
      • 7.5.5 筛选未定义的数据
      • 7.5.6 RDFS与知识发现
    • 7.6 利用domain和range建模
    • 7.7 RDFS中与推理无关的属性
      • 7.7.1 交叉引用文件:rdfs:seeAlso
      • 7.7.2 组织词汇:rdfs:isDefinedBy
      • 7.7.3 模型文档:rdfs:comment
    • 7.8 小结
  • 第8章 RDFS-Plus
    • 8.1 逆
    • 8.2 对称属性
    • 8.3 传递性
    • 8.4 等价关系
      • 8.4.1 等价类
      • 8.4.2 等价属性
      • 8.4.3 相同个体
    • 8.5 计算同一性—函数属性
      • 8.5.1 函数属性
      • 8.5.2 逆函数属性
      • 8.5.3 综合利用函数与逆函数属性
    • 8.6 更多的基本结构
    • 8.7 小结
  • 第9章 RDFS-Plus工程实践应用
    • 9.1 开放的政府数据
      • 9.1.1 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 9.1.2 利用RDF和SPARQL
      • 合并数据
    • 9.2 Data.gov总结
    • 9.3 FOAF
      • 9.3.1 人和代理
      • 9.3.2 FOAF中的姓名
      • 9.3.3 昵称和网名
      • 9.3.4 在线人物角色
      • 9.3.5 群组
      • 9.3.6 人们的活动
      • 9.3.7 FOAF身份识别
      • 9.3.8 Foaf:knows开启FOAF
      • 的人际关系网络
    • 9.4 Facebook的开放图谱协议
      • 9.4.1 OGP模型
      • 9.4.2 在Web页面中嵌入OGP
    • 9.5 小结
  • 第10章 SKOS—用RDFS-Plus管理词汇表
    • 10.1 简单知识组织体系SKOS
    • 10.2 SKOS中的语义关系
      • 10.2.1 语义关系的含义
      • 10.2.2 SKOS及链接词汇表
    • 10.3 概念体系
    • 10.4 SKOS的完备性
    • 10.5 实践中的SKOS
    • 10.6 小结
  • 第11章 OWL基础
    • 11.1 限制条件
      • 11.1.1 增加“限制条件”
      • 11.1.2 限制的种类
      • 11.1.3 挑战性问题
    • 11.2 限制条件的其他描述方法
    • 11.3 小结
  • 第12章 OWL中的计算与集合
    • 12.1 并集与交集
      • 12.1.1 封闭世界假设
      • 12.1.2 用owl:differentFrom
      • 区分个体
    • 12.2 区分多重个体
    • 12.3 基数
      • 12.3.1 有限度的基数(OWL 2.0)
      • 12.3.2 小基数限制
    • 12.4 补集
    • 12.5 不相交集合
    • 12.6 再议先决条件
      • 12.6.1 无先决条件的情形
      • 12.6.2 先决条件个数统计
      • 12.6.3 存在性的保证
    • 12.7 矛盾
    • 12.8 不可满足类
    • 12.9 推断类关系
    • 12.10 针对个体和类的推理
    • 12.11 小结
  • 第13章 综合应用本体知识
    • 13.1 GR产品关系本体
    • 13.2 GR产品关系本体中的推理
    • 13.3 合并文件
    • 13.4 小结1
    • 13.5 数量、单位和量纲
    • 13.6 利用QUDT转换度量单位
    • 13.7 QUDT中的量纲检查
    • 13.8 小结2
    • 13.9 生物学本体
    • 13.10 CHEBI作为明确参考
    • 13.11 CHEBI在复杂搜索中的应用
    • 13.12 总结
  • 第14章 建模经验与教训
    • 14.1 入门
      • 14.1.1 了解建模目标
      • 14.1.2 直言不讳,心口一致
    • 14.2 模型的复用
      • 14.2.1 含义深刻的命名与主观性命名
      • 14.2.2 记录类和实例
      • 14.2.3 模型检验
    • 14.3 常见建模错误
      • 14.3.1 过度使用类(反例)
      • 14.3.2 排他性(反例)
      • 14.3.3 对象化(反例)
      • 14.3.4 偷换概念(反例)
    • 14.4 小结
  • 第15章 基于OWL的高级建模
    • 15.1 OWL子集及其建模原理
      • 15.1.1 模型的可证性
      • 15.1.2 可执行的模型
    • 15.2 OWL 2的特征
      • 15.2.1 元建模
      • 15.2.2 复合特性
      • 15.2.3 多重反函数特性
      • 15.2.4 OWL 2子集一览
      • 15.2.5 规则
    • 15.3 小结
  • 第16章 结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