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杂糅与会通——词汇语义学与修辞的交叉研究


作者:
刘茁
定价:
48.00元
ISBN:
978-7-04-037882-5
版面字数:
28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95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3-08-07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二级分类:
文学
三级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本书是一部研究词汇学、词汇语义学和修辞的跨学科论著。书中讨论了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如下基本内容:词与词位、词汇化程度、语素、词根以及派生法、复合构词法、转类法、缩略法等构词方式;语义场以及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形或同音异义关系、一词多义、上下义关系、整体—部分关系六种语义关系;语义泛化、语义缩窄、语义扬升和语义贬降四方面的语义演变;当代隐喻理论、原型理论和衔接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在知识介绍的过程中,穿插着它们同修辞的关系的活泼描述;在讨论“形而下”的应用中处处有“形而上”的或拓殖新荒、或深耕细作的理论挖掘。

本书可作为学习和研究中、英文词汇学、词汇语义学和修辞的广大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对语言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 前辅文
  • 1词与语素
    • 1.1词的定义
    • 1.2词与词位
      • 1.2.1词位的定义
      • 1.2.2词位选择与修辞
    • 1.3词汇化程度
    • 1.4实词与功能词
    • 1.5开放类和封闭类
    • 1.6语素
      • 1.6.1语素的定义
      • 1.6.2语素与修辞
    • 1.7词根
  • 2构词和造词方法
    • 2.1派生法
      • 2.1.1前缀和前缀构词
      • 2.1.2后缀和后缀构词
      • 2.1.3中缀和中缀构词
      • 2.1.4英语和汉语中鲜明的词缀化倾向
      • 2.1.5词缀化的简洁效应和陌生化效应
    • 2.2复合构词法
      • 2.2.1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
        • 2.2.1.1复合名词
        • 2.2.1.2复合形容词
        • 2.2.1.3复合动词
        • 2.2.1.4其他类别的复合词
      • 2.2.2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 2.2.2.1整体—部分关系
        • 2.2.2.2同义关系
        • 2.2.2.3近义关系
        • 2.2.2.4反义关系
      • 2.2.3汉语复合词为主的特点
      • 2.2.4复合词与修辞
    • 2.3转类法
      • 2.3.1转成动词
        • 2.3.1.1名词→动词的转类
        • 2.3.1.2形容词→动词的转类
      • 2.3.2转成名词
        • 2.3.2.1动词→名词的转类
        • 2.3.2.2形容词→名词的转类
      • 2.3.3转成形容词
        • 2.3.3.1名词→形容词的转类
        • 2.3.3.2动词→形容词的转类
      • 2.3.4转类的次要范畴
        • 2.3.4.1封闭词类→名词的转类
        • 2.3.4.1词组→名词的转类
        • 2.3.4.2词组→形容词的转类
        • 2.3.4.3派生词缀→名词的转类
      • 2.3.5转类词与修辞
    • 2.4缩略词
      • 2.4.1英汉字母词
      • 2.4.2英汉拼缀词
      • 2.4.3英汉数字简略词
        • 2.4.3.1数字+每个词的首字母或相关字母
        • 2.4.3.2数字+有代表性的词
      • 2.4.4汉语缩略词
        • 2.4.4.1取全称中每个词的首字
        • 2.4.4.2首词的首字+第二个词的第二个字
        • 2.4.4.3每个词的首字+具有共性的主体字
        • 2.4.4.4取全称中的首词
        • 2.4.4.5取全称中的最后一个词
        • 2.4.4.6取全称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字
      • 2.4.5缩略词与修辞
        • 2.4.5.1缩略词的经济化效应
        • 2.4.5.2缩略词的陌生化效应所导致的新异效应
        • 2.4.5.3缩略词的讳饰功能
        • 2.4.5.4关于汉语字母词
    • 2.5外来语
      • 2.5.1音译词
        • 2.5.1.1音兼意译的倾向
        • 2.5.1.2加形符的音译倾向
        • 2.5.1.3带有根词的音译倾向
      • 2.5.2意译词
  • 3词的语义关系
    • 3.1语义分析和语义场
      • 3.1.1语义场的定义及英汉语义场的差异
      • 3.1.2语义场与修辞
        • 3.1.2.1语义场内的修辞选择
        • 3.1.2.2已有的语义场外的拓展
    • 3.2同义关系
      • 3.2.1“同义关系”的定义
      • 3.2.2“完全同义”词
      • 3.2.3非完全同义词以及利奇的七种意义
      • 3.2.4词项因多义性引发的不同类别的同义词
      • 3.2.5同义词是共时的概念
      • 3.2.6同义词要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
      • 3.2.7同义关系与修辞
        • 3.2.7.1同义选择
        • 3.2.7.2变换显异
        • 3.2.7.3变换避复
        • 3.2.7.4同义反复
        • 3.2.7.5委婉语
    • 3.3反义关系
      • 3.3.1反义关系的定义
      • 3.3.2反义词教学的四个重要观点
      • 3.3.3反义关系与民族文化特性
      • 3.3.4反义词与修辞
        • 3.3.4.1英语的“矛盾修辞法”和汉语的“反映”辞格
        • 3.3.4.2英语的irony和汉语的“反语”
    • 3.4同形或同音异义关系
      • 3.4.1同形或同音异义译名的商榷
      • 3.4.2同形同音异义
        • 3.4.2.1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定义
        • 3.4.2.2同形同音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区分
        • 3.4.2.3元语言中的词位同自然语言中的词位是同形同音异义关系
        • 3.4.2.4同形同音异义词与修辞
      • 3.4.3同音异形异义
        • 3.4.3.1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定义
        • 3.4.3.2修辞心理驱动下近音词也属于同音异形异义词的范畴
        • 3.4.3.3修辞心理驱动下同音或近音的词组也属于同音异形异义词的范畴
        • 3.4.3.4同音异形异义词的消极作用
        • 3.4.3.5同音异形异义词与修辞
      • 3.4.4同形异音异义
        • 3.4.4.1同形异音异义词的定义
        • 3.4.4.2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错读现象
        • 3.4.4.3同形异音异义词与修辞
    • 3.5一词多义
      • 3.5.1一词多义的定义
      • 3.5.2一词多义与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辨异
      • 3.5.3一词多义与语境
      • 3.5.4一词多义与修辞
    • 3.6上下义关系
      • 3.6.1定义、汉语译名以及汉语这方面研究曾有过的滞后
      • 3.6.2上下义划分中的文化差异
      • 3.6.3上下义与修辞
        • 3.6.3.1上下义词选用时的常态
        • 3.6.3.2上下义词选用时的变异
        • 3.6.3.3汉语使用上义词的独特习惯
    • 3.7整体—部分关系
      • 3.7.1整体—部分关系的定义
      • 3.7.2整体—部分关系与修辞
  • 4语义的演变
    • 4.1语义泛化
      • 4.1.1用“语义泛化”代替“词义的一般化”等六个术语
      • 4.1.2语义泛化的分类
        • 4.1.2.1从特指到泛指
        • 4.1.2.2从具体到抽象
        • 4.1.2.3从术语到一般性的词语
        • 4.1.2.4从专有名词到普通名词
      • 4.1.3语义泛化与修辞
    • 4.2语义缩窄
      • 4.2.1语义缩窄的定义
      • 4.2.2语义缩窄与修辞
    • 4.3语义扬升
      • 4.3.1语义扬升的定义
      • 4.3.2语义扬升与修辞
    • 4.4语义贬降
      • 4.4.1褒义词的贬降
      • 4.4.2中性词的贬降
      • 4.4.3语义贬降的“格雷欣效应”:劣币驱逐良币
      • 4.4.4语义贬降与修辞
  • 5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相关度较大的几个理论
    • 5.1当代隐喻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
      • 5.1.1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其普遍性和系统性
      • 5.1.2隐喻的运作: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 5.1.3隐喻与造词
      • 5.1.4语言学隐喻与修辞的关系
        • 5.1.4.1英汉“移就”
        • 5.1.4.2英汉“通感”
        • 5.1.4.3英汉“拟人”
        • 5.1.4.4英汉“借代”
      • 5.1.5死隐喻的激活———向字面意义的回归
    • 5.2原型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
      • 5.2.1原型理论简介
      • 5.2.2原型理论对上下义关系的阐释
      • 5.2.3原型理论对语义贬降的阐释
      • 5.2.4原型理论对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阐释
        • 5.2.4.1抽象名词
        • 5.2.4.2指人名词
        • 5.2.4.3指物名词
        • 5.2.4.4专有名词
    • 5.3衔接理论同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
      • 5.3.1衔接理论简介
      • 5.3.2同义关系与衔接
      • 5.3.3反义关系与衔接
      • 5.3.4上下义关系与衔接
      • 5.3.5整体—部分关系与衔接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