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现代检测技术(第二版)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周杏鹏
定价:
34.10元
ISBN:
978-7-04-029073-8
版面字数:
5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42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0-07-0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电气/电子信息/自动化类
二级分类: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
三级分类: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各种物理与化学成分参量检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本书采用贴近工程应用实际、便于教学与自学,按被测参量(即按计量学分类法)进行分类的方法编排,着重讲述上述工程重要参量的常用检测方法和已成功应用的新颖、先进的检测方法与技术实现机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为配合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和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强大需求及我国环保行业目前严重缺乏从事环保自动化方面工程技术人才的被动局面,本书设置了同类教材通常没有的“电参量测量技术”和“环境及污染源的自动检测技术”两章。

本书内容包含的检测参量广,能较好地满足多类专业的宽口径教学需要,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技和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1.1 检测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 1.2 现代检测系统的组成
    • 1.3 现代检测系统的分类
    • 1.4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2章 检测技术基础知识
    • 2.1 检测系统误差分析基础
      • 2.1.1 误差的基本概念
      • 2.1.2 误差的表示方法
      • 2.1.3 检测仪器的精度等级与工作误差
      • 2.1.4 测量误差的分类
    • 2.2 系统误差处理
      • 2.2.1 系统误差的特点及常见变化规律
      • 2.2.2 系统误差的判别和确定
      • 2.2.3 减小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 2.3 随机误差处理
      • 2.3.1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 2.3.2 测量数据的随机误差估计
    • 2.4 粗大误差处理
    • 2.5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2.5.1 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术语
      • 2.5.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2.5.3 测量结果的表示和处理方法
    • 2.6 检测系统特性分析基础
      • 2.6.1 概述
      • 2.6.2 检测系统静态特性方程与特性曲线
      • 2.6.3 检测系统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
    • 2.7 检测系统的动态特性
      • 2.7.1 检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 2.7.2 一阶和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 2.7.3 一阶和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3章 电参量测量技术
    • 3.1 频率、时间和相位的测量
      • 3.1.1 频率的测量
      • 3.1.2 时间间隔的数字测量
      • 3.1.3 相位差的数字测量
    • 3.2 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 3.2.1 电压的测量
      • 3.2.2 电流的测量
    • 3.3 阻抗的测量
      • 3.3.1 概述
      • 3.3.2 直流电阻测量
      • 3.3.3 交流阻抗及L、C的测量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4章 力学量检测技术
    • 4.1 压力的测量
      • 4.1.1 压力的基本概念
      • 4.1.2 常用压力检测仪表
      • 4.1.3 压力检测仪表的校准
      • 4.1.4 动态压力检测的管道效应
      • 4.1.5 压力检测仪表的选择与安装
    • 4.2 力的测量
      • 4.2.1 力的基本概念
      • 4.2.2 力的测量方法
      • 4.2.3 测力传感器
    • 4.3 转矩测量
      • 4.3.1 转矩的概念
      • 4.3.2 传递法转矩测量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5章 运动量检测技术
    • 5.1 位移检测
      • 5.1.1 位移检测方法
      • 5.1.2 线位移检测
      • 5.1.3 角位移检测
    • 5.2 速度检测
      • 5.2.1 速度检测方法
      • 5.2.2 线速度检测
      • 5.2.3 转速检测
    • 5.3 加速度检测
      • 5.3.1 加速度检测原理
      • 5.3.2 位移式加速度传感器
      • 5.3.3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 5.3.4 微机电系统加速度计
    • 5.4 机械振动检测
      • 5.4.1 概述
      • 5.4.2 振动的基本知识
      • 5.4.3 振动检测系统
      • 5.4.4 振动参量的检测
      • 5.4.5 振动测试的应用实例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6章 温度检测技术
    • 6.1 温标与标定
      • 6.1.1 温标
      • 6.1.2 标定
    • 6.2 测温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 6.3 热膨胀式测温方法
      • 6.3.1 压力温度计
      • 6.3.2 双金属温度计
    • 6.4 热阻式测温方法
      • 6.4.1 铂电阻测温
      • 6.4.2 铜电阻和热敏电阻测温
    • 6.5 热电式测温方法
      • 6.5.1 热电偶测温
      • 6.5.2 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
    • 6.6 辐射法测温
      • 6.6.1 辐射测温的基本原理
      • 6.6.2 光谱辐射温度计
      • 6.6.3 比色高温计
      • 6.6.4 红外测温
      • 6.6.5 红外成像测温仪
    • 6.7 新型温度传感器及其测温技术
      • 6.7.1 石英晶体温度传感器及其测温技术
      • 6.7.2 光纤测温
      • 6.7.3 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其应用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7章 物位检测技术
    • 7.1 液位检测方法
      • 7.1.1 力学法检测液位
      • 7.1.2 电学法和电磁法检测液位
      • 7.1.3 热学法检测液位
      • 7.1.4 声学与光学法检测液位
      • 7.1.5 核辐射法检测液位
    • 7.2 料位检测方法
      • 7.2.1 重锤探测法测料位
      • 7.2.2 称重法测料位
      • 7.2.3 电学法测料位
      • 7.2.4 声学法测料位
      • 7.2.5 光学法测料位
      • 7.2.6 微波法测料位
    • 7.3 相界面的检测
      • 7.3.1 分段式电容法检测油水相界面
      • 7.3.2 超声波检测液-液相界面
      • 7.3.3 磁致伸缩性相界面测量技术
    • 7.4 物位仪表分类与选用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8章 流量测量技术
    • 8.1 流量测量的基础知识
      • 8.1.1 流量和流量计
      • 8.1.2 流体的物理性质与管流基础知识
      • 8.1.3 流量测量方法与流量仪表的分类
    • 8.2 流量测量仪表
      • 8.2.1 差压式流量计
      • 8.2.2 容积式流量计
      • 8.2.3 速度式流量计
      • 8.2.4 质量流量计
    • 8.3 流量计的校准与标准装置
      • 8.3.1 流量计的校准方法
      • 8.3.2 液体流量标准装置
      • 8.3.3 气体流量标准装置
    • 习题与思考题
  • 第9章 环境及污染源的自动检测技术
    • 9.1 水环境质量与水污染的自动检测技术
      • 9.1.1 概述
      • 9.1.2 常规五参数及其自动检测技术
      • 9.1.3 水质综合指标及其自动检测技术
      • 9.1.4 特定物质指标及其自动检测技术
      • 9.1.5 生物指标及其自动检测技术
      • 9.1.6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
      • 9.1.7 水污染源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 9.2 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源的自动检测技术
      • 9.2.1 概述
      • 9.2.2 大气环境主要指标及其自动检测技术
      • 9.2.3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 9.2.4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 习题与思考题
  • 附录
    • 附录1 标准化热电阻分度表
      • 附表1 Pt100铂热电阻分度表(ZBY 301—85)
      • 附表2 Pt10铂热电阻分度表(ZBY 301—85)
      • 附表3 Cu100铜热电阻分度表(JJG 229—87)
      • 附表4 Cu50铜热电阻分度表(JJG 229—87)
    • 附录2 标准化热电偶分度表
      • 附表1 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分度表(B型)
      • 附表2 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表(S型)
      • 附表3 铂铑13-铂热电偶分度表(R型)
      • 附表4 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表(K型)
      • 附表5 镍铬-康铜热电偶分度表(E型)
      • 附表6 铁-康铜热电偶分度表(J型)
      • 附表7 铁-康铜热电偶分度表(T型)
      • 附表8 镍铬硅-镍硅热电偶分度表(N型)
    • 附录3 钨铼热电偶分度表
      • 附表1 钨铼5-钨铼20热电偶分度表
      • 附表2 钨铼3-钨铼25热电偶分度表
      • 附表3 钨铼5-钨铼26热电偶分度表
      • 附表4 钨-钨铼26热电偶分度表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