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医学放射生物学




本教材共16章,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绪论、放射生物学的理化基础、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效应、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电离辐射流行病学共5章。各论部分包含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放射性皮肤损伤、电离辐射对其他系统的作用、放射损伤与放射病、放射肿瘤学基础、放射疗法在良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特殊辐射环境生物学效应的放射生物学基础共11章。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电离辐射效应的理化基础、细胞生物分子效应、电离辐射作用于各器官效应基础、放射损伤与生物剂量、放射治疗学基础及特殊辐射环境的生物学基础等内容。既涵盖了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论及研究进展,又将临床放射治疗与放射损伤的生物学特征有机结合,为实用型、创新型放射医学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教材可供临床、预防、口腔、影像、检验等专业理论教学使用,也可作为放射工作人员和其他行业人员自学、培训用书。



作者:
刘晓冬 曹建平 金顺子

定价:
69.80元

出版时间:
2025-01-13

ISBN:
978-7-04-062602-5

物料号:
62602-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医学技术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64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 前辅文
  • 总论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放射生物学发展历程
        • 一、放射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 二、系统放射生物学
      • 第二节 放射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一、放射生物学及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 二、医学放射生物学涵盖内容
      •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实践
        • 一、照射情况
        • 二、照射类型
      • 第四节 辐射损伤生物效应
    • 第二章 放射生物学的理化基础
      •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类型及剂量单位
        • 一、电离辐射的射线类型与概念
        • 二、辐射量与单位
        • 三、传能线密度
        • 四、相对生物效能
      • 第二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二、X射线、y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 三、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 四、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第三节 电离辐射与自由基
        • 一、欧由基的概念和特性
        • 二、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
        • 三、电离辐射与自由基损伤
        • 四、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
      • 第四节 氧效应和氧增强比
        • 一、氧效应
        • 二、氧增强比
      • 第五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
        • 一、辐射相关因素
        • 二、机体相关因素
        • 三、其他因素
    • 第三章 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效应
      •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效应
        • 一、电离辐射对DNA直接和间接的损伤
        • 二、电离辐射对DNA损伤的类型
        • 三、辐射品质对DNA损伤的影响
        • 四、DNA辐射损伤的修复
      •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效应
        • 一、电离辐射对基因转录的效应
        • 二、电离辐射对蛋白质翻译的效应
      •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蛋白质的效应
        • 一、电离辐射对蛋白质一级构与功能的影响
        • 二、电离辐射对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电离辐射的表观遗传效应
        • 一、电离辐射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 二、电离辐射引起的染色质重塑
        • 三、电离辐射对非编码RNA调控的影响
    • 第四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 第一节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一、不同群体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二、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三、影响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因素
      •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 一、细胞周期及其调控
        • 二、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 三、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生物学意义
      • 第三节 靶效应与细胞存活曲线
        • 一、靶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 二、靶效应
        • 三、细胞存活及其测量
        • 四、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曲线
        • 五、其他类型的剂量存活曲线
      • 第四节 非靶效应
        • 一、辐射旁效应信号因子与基因调控
        • 二、细胞质和线粒体在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
        • 三、辐射诱导的反向旁效应
        • 四、辐射诱导的二次旁效应
      • 第五节 细胞的放射损伤与修复
        • 一、细胞放射损伤及其修复
        • 二、影响细胞放射损伤及修复的因素
      • 第六节 电离辐射诱导细胞衰老和死亡
        • 一、电离辐射诱导细胞褒老
        • 二、细胞死亡及其分类
        • 三、电离辐射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
        • 四、电离辐射诱导自噬性细胞死亡
        • 五、电离辐射诱导坏死性细胞死亡
        • 六、电离辐射诱导铁死亡
      • 第七节 细胞分化和恶性转化
        • 一、细胞分化的分子基础及影响因素
        • 二、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及分子机制
        • 三、电离辐射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剂量效应
    • 第五章 电离辐射流行病学
      • 第一节 辐射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特点
        • 一、辐射流行病学的定义
        • 二、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原理与方法
        • 一、研究原理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辐射剂量信息
      • 第三节 辐射流行病学实施与质量控制
        • 一、调查实施
        • 二、质量控制
        • 三、伦理问题
      • 第四节 辐射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 一、率和比
        • 二、比较死亡数和标化死亡比
        • 三、调查祥本量的估算
        • 四、相对危险
        • 五、绝对危险及辐射致癌危险评价
        • 六、线性回归与相关
        • 七、剂量、时间与效应关系的模式
      • 第五节 辐射流行病学案例应用
        • 一、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放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阳江高天然放射性本底地区流行病学调查
  • 各论
    • 第六章 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 第一节 造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 一、骨髓
        • 二、骨髓造血微环境
        • 三、外周血细胞
      • 第二节 造血系统的辐射损伤与出血综合征
        • 一、出血综合征概述
        • 二、出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三、出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 四、出血综合征的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
      • 第三节 造血系统重建与治疗
        • 一、影响放射性损伤后造血重建的因素
        • 二、放射损伤后造血重建的策略
        • 三、造血重建与治疗后远期效应的预防和管理
    • 第七章 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辐射敏感性
        • 一、免疫器官及其辐射敏感性
        • 二、免疫细胞及其辐射敏感性
      • 第二节 急性照射的辐射免疫效应
        • 一、急性全身照射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作用
        • 二、急性全身照射后各种免疫细胞的剂量效应关系
        • 三、急性全身照射后人体的免疫效应
        • 四、急性局部照射的免疫效应
      • 第三节 慢性照射的辐射免疫效应
        • 一、慢性照射后的免疫功能变化
        • 二、慢性照射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四节 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 一、辐射免疫效应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 二、辐射免疫学研究的展望
      • 第五节 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
        • 一、概述
        • 二、低水平辐射诱导适应性反应
        • 三、低水平辐射增强免疫功能
        • 四、低剂量辐射超敏感性
    • 第八章 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 第一节 生殖系统的辐射特性
        • 一、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二、生殖系统的放射敏感性
      •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一、电离辐射雄性生殖效应
        • 二、电离辐射雌性生殖效应
        • 三、电离辐射对性器官发育的影响
      •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性激素的影响
        • 一、性激素内分泌的调节
        • 二、电离辐射对雄性性激素分泌的影响
        • 三、电离辐射对雌性性激素分泌的影响
      • 第四节 电离辐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 一、电离辐射的发育毒性
        • 二、电离辐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 三、电离辐射胎内照射效应
    • 第九章 电离辐射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上消化道的作用
        • 一、上消化道的特点及其放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对上消化道的影响
      •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肠的作用
        • 一、肠的特点及其放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对肠的影响
      •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肝和胰腺的影响
        • 一、电离辐射对肝的影响
        • 二、电离辐射对胰腺的影响
      • 第四节 电离辐射对糖代谢的影响
        • 一、电离辐射对糖代谢的直接影响
        • 二、电离辐射对糖代谢的间接影响
        • 三、电离辐射对糖代谢器官的影响
    • 第十章 电离辐射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一、呼吸系统的放射敏感性
        • 二、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表现
        • 三、电离辐射对肺组织中各类细胞的影响
        • 四、剂量体积因素与放射性肺损伤
        • 五、其他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
      •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制
        • 一、电离辐射诱导肺组织损伤
        • 二、电离辐射诱导早期放射性肺炎
        • 三、电离辐射诱导晚期肺纤维化
    • 第十一章 放射性皮肤损伤
      • 第一节 概述
        • 一、皮肤的结构
        •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
        • 三、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生物学变化
        • 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与诊断
        • 一、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类
        •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
        • 三、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
      • 第三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
        • 一、氧化损伤
        • 二、炎症损伤
        • 三、免疫反应
      • 第四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与护理
        • 一、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 三、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手段
      • 第五节 电离辐射事故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典型案例
        • 一、辐射事故中放射性皮肤损伤特点
        •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典型案例——南京192Ir放射源丢失事故
    • 第十二章 电离辐射对其他系统的作用
      • 第一节 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一、心血管系统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引起心血管系统改变的特点
        • 三、电离辐射引起心血管损伤的表现
      •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 一、泌尿系统对电离辐射的放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对泌尿系统的生物学效应
        • 三、电离辐射对泌尿系统的作用特点
        • 四、电离辐射对泌尿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一、神经系统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对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
        • 三、电离辐射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电离辐射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 一、电离辐射在内分泌系统痰病中的应用
        • 二、电离辐射对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影响
        • 三、电离辐射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器官途径
      • 第五节 电离辐射对眼耳鼻的影响
        • 一、眼耳鼻对电离辐射的放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对眼耳鼻的生物效应
        • 三、电离辐射对眼耳鼻的作用特点
        • 四、电离辐射对眼耳鼻的作用机制
      • 第六节 电离辐射对骨骼的影响
        • 一、骨骼对电离辐射的放射敏感性
        • 二、电离辐射对骨骼的生物效应
        • 三、电离辐射对骨骼的作用特点
        • 四、电离辐射对骨骼的作用机制
    • 第十三章 放射损伤与放射病
      • 第一节 电离辐射生物标志物
        • 一、放射生物标志物的概念
        • 二、放射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 三、放射损伤的预测标志物
        • 四、放射损伤的响应标志物
        • 五、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第二节 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
        • 一、概述
        • 二、辐射生物剂量计
        • 三、常用的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 四、电离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 五、染色体畸变生物剂量计
        • 六、其他类型的生物剂量计
      • 第三节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 一、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 二、职业性放射性肿瘤
    • 第十四章 放射肿瘤学基础
      • 第一节 肿瘤生物学的基本规律
        • 一、肿瘤特征
        • 二、肿瘤发生机制
      • 第二节 肿瘤放疗的理论基础
        • 一、放射治疗的历史起源
        • 二、放射肿瘤学的定义和发展
        • 三、放疗的基本原理
      • 第三节 肿瘤对电离辐射的反应
        • 一、肿瘤内不同组织对电离辐射的反应
        • 二、电离辐射引起的肿瘤细胞死亡
        • 三、电离辐射诱导的分子信号转导
      • 第四节 肿瘤分割放疗的效应比较
        • 一、分割照射的生物学基础
        • 二、常规分割与非常规分割放疗
      • 第五节 肿瘤放疗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 一、放射治疗与手术的联合应用
        • 二、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 三、放射治疗与热疗的联合应用
        • 四、放射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
        • 五、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
      • 第六节 临床放疗剂量模型
        • 一、体模及其剂量场参数
        • 二、体模中的吸收剂量
      • 第七节 肿瘤辐射远端效应
        • 一、辐射远端效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
        • 二、抗肿瘤辐射远端效应
      • 第八节 实验肿瘤学的模型与研究方法
        • 一、移植性实体瘤动物模型
        • 二、人类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 三、体外肿瘤模型系统
      • 第九节 肿瘤放疗发展的生物学瓶颈及挑战
    • 第十五章 放射疗法在良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概述
        • 一、低剂量放射治疗良性疾病的历史
        • 二、放射治疗良性疾病的适应证
        • 三、放射治疗良性疾病的原则
      • 第二节 常见良性疾病的放射治疗
        • 一、眼部系统良性疾病
        • 二、皮肤系统的良性疾病
        •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疾病
        • 四、心血管系统良性疾病
        • 五、骨和关节良性疾病
        • 六、其他良性疾病
    • 第十六章 特殊辐射环境生物学效应的放射生物学基础防
      • 第一节 核武器健康风险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 一、核武器的辐射来源
        • 二、放射损伤类型
        • 三、放射损伤的生物学基础
      • 第二节 航海医学健康风险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 一、航海的辐射来源
        • 二、放射损伤特点
        • 三、放射损伤主要的生物学机制
      • 第三节 空间辐射健康风险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 一、空间辐射来源
        • 二、空间辐射的生物效应
        • 三、空间辐射生物效应机制
  •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