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哲学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共四十七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阐述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全面梳理从早期阴阳五行说到清代戴震的哲学主张,从诞生到相对稳定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下编考察近代中国哲学的演进,理清从龚自珍到现代哲学家的思想脉络,阐述了社会背景变迁情况下中国哲学在内容和形态上的变化。

全书各章节脉络清晰,内在逻辑严密,不仅适合高校哲学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教材。



作者:
杨国荣

定价:
68.00元

出版时间:
2024-09-13

ISBN:
978-7-04-060956-1

物料号:
6095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哲学

二级分类:
哲学

三级分类:
哲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5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 导论
    •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三节 历史与逻辑
    • 第四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 上编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诞生
      •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的追问
    • 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奠基
      • 第一节 仁的观念
      • 第二节 仁与知
      • 第三节 志于道
      • 第四节 为己与成人
    • 第三章 墨子与墨家哲学的创立
      • 第一节 兼爱
      • 第二节 贵义
      • 第三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
      • 第四节 名理学说
    • 第四章 《老子》的道论
      • 第一节 道与无
      • 第二节 尊道贵德
      • 第三节 道法自然
      • 第四节 为学与为道
    • 第五章 孟子:性善说与内圣的走向
      • 第一节 性善与仁政
      • 第二节 在我者与在外者
      • 第三节 义利之辩
      • 第四节 经权之辩
      • 第五节 走向内圣之境
    • 第六章 庄子:齐物与逍遥
      • 第一节 “人之天”与“天之天”
      • 第二节 道通为一
      • 第三节 真知与真人
      • 第四节 逍遥之境
    • 第七章 惠施和公孙龙的名学
      • 第一节 惠施:合同异
      •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
    • 第八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与逻辑思想
      • 第一节 “端”的天道观意义
      • 第二节 “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 第三节 以“类”“故”“理”为核心范畴的形式逻辑理论
    • 第九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
      • 第二节 名与实
      • 第三节 “壹于道”和解蔽
      • 第四节 化性起伪
      • 第五节 “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
    • 第十章 韩非:法家哲学的集大成
      • 第一节 “以法治国”与“以法为教”
      • 第二节 世异则事异
      • 第三节 “缘道理”与“因人情”
      • 第四节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 第十一章 《中庸》《大学》与《易传》的儒学思想
      • 第一节 《中庸》论“诚”与“中”
      • 第二节 《大学》的“三纲八目”
      • 第三节 《易传》与儒学
    • 第十二章 董仲舒与儒学的衍化
      • 第一节 汉初思潮与独尊儒术
      • 第二节 天人之际
      • 第三节 仁与义
      • 第四节 性三品
    • 第十三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天道自然无为
      • 第二节 性与命
      • 第三节 知物由学
      • 第四节 “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 第十四章 魏晋玄学
      • 第一节 王弼的“以无为本”论
      • 第二节 嵇康与阮籍的“任自然”
      • 第三节 裴頠的“崇有”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 第四节 郭象与《庄子注》
    • 第十五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哲学
      • 第一节 “道”与“气”
      • 第二节 “形”与“神”
      • 第三节 我命在我不在天
    • 第十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 第一节 “六家七宗”与僧肇的般若学
      • 第二节 竺道生的佛性论
    • 第十七章 隋唐佛教
      •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 第二节 智顗与天台宗
      • 第三节 玄奘、窥基与唯识宗
      • 第四节 法藏与华严宗
      • 第五节 慧能与禅宗
    • 第十八章 唐代儒学的发展
      • 第一节 韩愈的道统论与李翱的性情论
      • 第二节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天人论
    •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哲学
      • 第一节 道体论的发展
      • 第二节 司马承祯:向心性论倾斜的哲学趋势
      • 第三节 变化观的进一步总结
    • 第二十章 理学的兴起
      • 第一节 理学及其哲学取向
      • 第二节 周敦颐与理学的初起
    • 第二十一章 张载与理学
      • 第一节 太虚即气
      • 第二节 民胞物与和伦理秩序
      •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德性之知
    • 第二十二章 二程的理学思想
      • 第一节 程颢论性与仁
      • 第二节 程颐的理学思想
    • 第二十三章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
      • 第一节 理气观
      • 第二节 致知学说与知行观
      • 第三节 心性论
    • 第二十四章 陆九渊:心即理
      • 第一节 朱陆之争
      • 第二节 心即理
      • 第三节 简易工夫
      • 第四节 自作主宰
    • 第二十五章 陈亮与叶适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
      • 第二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 第二十六章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 第一节 心与理
      • 第二节 意之所在即是物
      • 第三节 致良知
      • 第四节 知行合一
    • 第二十七章 泰州学派:以事行道
      • 第一节 事与道
      • 第二节 “造命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
      • 第三节 淮南格物说
    • 第二十八章 李贽的异端思想
      • 第一节 童心说
      • 第二节 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 第二十九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经纬天地”与“豪杰精神”
      • 第二节 气、心、理的沟通
      • 第三节 学术之途,不得不殊
      • 第四节 无工夫则无真本体
      • 第五节 “天下”与个体
    • 第三十章 王夫之: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
      • 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第二节 理不先而气不后
      • 第三节 从“道器无异体”到“理势合一”
      • 第四节 从“人之天”到“行可兼知”
      • 第五节 “性日生而日成”与理欲之辩
    • 第三十一章 颜元与戴震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颜元论“实学”与“习行”
      • 第二节 戴震论“理”
  • 下编
    • 第三十二章 龚自珍、魏源:近代哲学的先驱
      • 第一节 龚自珍的自我学说
      • 第二节 魏源的认识论
    • 第三十三章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从经学走向新学
      • 第二节 “仁学”“以元解人”的天人学说
      • 第三节 平等、自由思想的引入
      • 第四节 “新民”学说与大同理想境界
    • 第三十四章 严复的天演哲学
      • 第一节 天演论
      • 第二节 经验论与归纳法
      • 第三节 合理利己主义与自由学说
    • 第三十五章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唯识学
      • 第二节 俱分进化论
      • 第三节 道德的宗教与自性的平等
    • 第三十六章 孙中山:“突驾”进化论与“知难行易”说
      • 第一节 “突驾”进化论
      • 第二节 知行学说
    • 第三十七章 李大钊与陈独秀:走向唯物史观
      • 第一节 李大钊: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 第二节 陈独秀: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 第三十八章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实在论
      • 第二节 工具主义的真理观
      •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
    • 第三十九章 梁漱溟的新儒学
      • 第一节 意欲主义
      • 第二节 文化路向
      • 第三节 人心与人生
    • 第四十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 第一节 科学与人生观之分
      • 第二节 科学的普遍有效性
    • 第四十一章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 第一节 体用不二
      • 第二节 翕辟成变
      • 第三节 性修不二
    • 第四十二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
      • 第一节 重建形而上学
      • 第二节 辨名析理
      • 第三节 人生境界说
    • 第四十三章 金岳霖的元学与知识论
      • 第一节 元学的逻辑构造
      • 第二节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 第三节 概念论
      • 第四节 接受总则与归纳问题
    • 第四十四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
      • 第二节 辩证法与方法论
      •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人生观
    • 第四十五章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
      • 第一节 智的直觉与道德的形上学
      • 第二节 良知坎陷说
    • 第四十六章 冯契的智慧说
      • 第一节 广义认识论
      • 第二节 走向真实的世界
      • 第三节 自由的人格
      • 第四节 哲学:回归智慧
    • 第四十七章 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
      • 第一节 三个命题及其内涵
      • 第二节 权利与善之辩
      • 第三节 两德论及其内在问题
      • 第四节 情本体说
  • 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