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辅文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教学理论内容确定的依据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法教材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教学理论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
-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中国教学理论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及其与认识论的关系
- 第二章 本质主义认识论生成之基础——实体哲学及其方法论
-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上实体观的生成路径
- 第二节 17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及主要内容
- 第三节 17世纪实体哲学的方法论
- 第三章 实体哲学的批判
- 第一节 实体哲学在本体论上存在不足
- 第二节 实体哲学以感性知觉为基础的认识论具有狭隘性
- 第三节 实体哲学在方法论上具有局限性
- 第四节 实体哲学给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
- 第四章 实体理解模式对中国教学理论及实践发展影响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实体理解模式开始传入,科学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1840—1911年)
- 第二节 科学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教学研究方法科学化(1912—1948年)
- 第三节 “科学”一枝独秀,教学理论研究关注规律(1949—1976年)
- 第四节 本质主义认识论至上,实体教学理论占支配地位(1977—1994年)
- 第五节 实体教学理论面临危机,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兴起(1995年至21世纪初)
- 第五章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困境
- 第一节 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概况
- 第二节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
- 第三节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困境
- 第六章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批判
- 第一节 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 第二节 反本质主义知识观、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
- 第四节 对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及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批判
- 第七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的范畴、概念和原理
- 第一节 有机哲学是在实体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重建
- 第二节 有机哲学的基本概念
- 第三节 有机哲学的理论预设与范畴体系
- 第四节 有机哲学的基本原理
- 第五节 有机哲学的宇宙观、时空观、规律观
- 第八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的知识观与认识论、方法论
- 第一节 有机哲学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 第二节 有机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 第九章 中国教学理论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
- 第一节 在教学理论定位上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体现理解的整体性
- 第二节 在对教学理论认识上坚持五个追求,不断完善发展
- 第三节 在教学理论建构中遵循四个原则,提升理论指导力
- 参考文献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