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1949—1965)
暂无简介
- 前辅文
- 第一章 到北京去
- 一、北京的前夜
- 二、一位留守者的心路
- 三、城市在召唤
- 四、一个人的进京之路
- 第二章 拿笔的军队大会师
- 一、第一次文代会
- 二、文代会上的报告
- 三、会场之外的交际
- 四、文代会上的“失踪者”
- 第三章 机关大院的文学生活
- 一、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 二、五六十年代作家的待遇
- 三、在荣誉和高收入的背后
- 四、一位青年作家的“歧路”
- 第四章 中央文学研究所和作家培养模式
- 一、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影响
- 二、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
- 三、学员、师资和课程
-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成果
- 第五章 文学媒介及其管理机制
- 一、对民营和同人报刊的管理
- 二、对作协“机关刊物”的管理
- 三、文学媒介标本之一:《文艺报》
- 四、文学媒介标本之二:《人民文学》的创刊号
- 五、文学媒介标本之三:《说说唱唱》
- 第六章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 一、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 二、延安的“下乡入伍进厂”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
- 四、到实际工作中去改造
- 五、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下乡”
- 第七章 一种特殊文体的发生
- 一、群体表态的心理
- 二、忏悔型表态文体
- 三、攻击型表态文体
- 四、逃避型表态文体
- 第八章 昔日先锋今何在
- 一、“写什么”和“如何写”
- 二、萧也牧的“进城干部”
- 三、路翎的“战地爱与恨”
- 四、宗璞的“校园爱情梦”
- 五、王蒙的“办公室故事”
- 第九章 抒情文体的演变
- 一、领袖颂歌体:抒情的原点
- 二、政治颂歌体:抒情的轴心
- 三、个人抒情体:词语的偏移
- 第十章 叙事文体的模式
- 一、赵树理与农民题材
- 二、杨沫与女性题材
- 三、欧阳山与市民题材
- 第十一章 前十七年文学发展的逻辑
- 一、战时思维与文学斗争
- 二、冷战思维中的文学选择
- 三、极端激进的文学实验
- 参考文献
- 索引
- 新版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