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5版)




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篇41章,内容涵盖细胞、遗传与变异、生物演化、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植物的形态与功能、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等方面。

第5版在第4版基础上对全书整体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遗传学、生物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前调,使整书的内容更加连贯;并将生命之树与病毒分别独立成章,以适应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不少章节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补充、改写或全部更新,对生物界的系统发生和演化、原核生物、生态学等章节增加了更多篇幅。另外,对近年来出现的多项生物学重要新技术和新方法以“知识窗”的形式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态。

第5版由北京大学“普通生物学”课程团队共同参与撰写和修改,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作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
赵进东

定价:
79.80元

出版时间:
2023-09-15

ISBN:
978-7-04-058315-1

物料号:
58315-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普通生物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1120.000千字

开本:
特殊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 前辅文
  • 1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 1.1 生物的特征
    • 1.2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
    • 1.3 生物界的多级分类系统
    • 1.4 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
    • 1.5 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 1.6 研究生物学的方法
    • 1.7 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细胞
  • Ⅰ 细胞
    • 2 生命的化学基础
      • 2.1 原子和分子
      • 2.2 生物大分子
      • 2.3 糖类
      • 2.4 脂质
      • 2.5 蛋白质
      • 2.6 核酸
    • 3 细胞结构与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 3.1 细胞概述
      • 3.2 真核细胞的结构
      • 3.3 生物膜及其流动镶嵌模型
      • 3.4 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连接
      • 3.5 物质的跨膜转运
      • 3.6 细胞通信
    • 4 细胞代谢
      • 4.1 能量与细胞
      • 4.2 酶
      • 4.3 细胞呼吸
      • 4.4 光合作用
    • 5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 5.1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 5.2 减数分裂
      • 5.3 发育与细胞分化
  • Ⅱ 遗传与变异
    • 6 性状传递的基本规律
      • 6.1 性状的孟德尔式遗传
      • 6.2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与遗传第三定律
    • 7 基因与基因组
      • 7.1 DNA是遗传物质
      • 7.2 DNA复制
      • 7.3 基因的概念与演变
      • 7.4 基因组
      • 7.5 非孟德尔式遗传
    • 8 遗传物质的突变
      • 8.1 基因突变
      • 8.2 染色体畸变
    • 9 性状的决定与形成一从基因型到表型
      • 9.1 遗传信息解读的中心法则一从基因到蛋白质
      • 9.2 基因表达的调控
    • 10 DNA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简介
      • 10.1 DNA技术
      • 10.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0.3 基因克隆技术
      • 10.4 遗传工程的应用
      • 10.5 遗传工程的风险和伦理学问题
  • Ⅲ 生物演化
    • 11 演化理论与微演化
      • 11.1 演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
      • 11.2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 11.3 微演化与中性理论
    • 12 物种形成和灭绝
      • 12.1 物种概念
      • 12.2 物种形成的方式
      • 12.3 物种的灭绝
    • 13 生命起源与宏演化
      • 13.1 生命的起源
      • 13.2 研究宏演化依据的科学材料
      • 13.3 生物的宏演化
      • 13.4 演化与发育
    • 14 重构生命之树
      • 14.1 演化理论赋予分类学新的目标
      • 14.2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14.3 单系类群、并系类群和多系类群
      • 14.4 重建系统发生面临的挑战
  • Ⅳ 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 15 原核生物多样性
      • 15.1 细菌的细胞结构、功能和多祥性
      • 15.2 古菌的细胞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 15.3 生的三域学说
      • 15.4 原核生物的重要性
    • 16 病毒
      • 16.1 病毒的基本特征
      • 16.2 病毒的复制增殖
      • 16.3 病原病毒和朊粒
      • 16.4 病毒起源
      • 16.5 病毒生态学
    • 17 真核生物起源与原生生物多样性
      • 17.1 真核细胞起源
      • 17.2 真核生物系统发生与分类
      • 17.3 原生生物的特征
      • 17.4 原生生物的多样性
      • 17.5 多细胞真核生物的起源及演化
    • 18 绿色植物多样性
      • 18.1 原质体藻类一一原始绿色植物
      • 18.2 陆地的征服者一有胚植物
      • 18.3 有胚植物多样性的演化趋势
      • 18.4 种子植物的系统发生
    • 19 真菌多样性
      • 19.1 真菌的主要特征
      • 19.2 真菌的起源与系统发生
      • 19.3 真菌的重要性
    • 20 动物多样性
      • 20.1 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一般模式
      • 20.2 动物种系的发生
      • 20.3 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演化
      • 20.4 脊索动物多样性的演化
    • 21 人类的演化
      • 21.1 人类与灵长目
      • 21.2 人类的演化过程
  • Ⅴ 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 22 植物的结构和生殖
      • 22.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 22.2 植的生长
      • 22.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 23 植物营养
      • 23.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 23.2 植物对养分的运输
      • 23.3 植物营养与农业
    • 24 植物的调控系统
      • 24.1 植物激素
      • 24.2 植物对光的响应和生物节律
      • 24.3 植物对物理刺激的响应
      • 24.4 植物对食植动物和病菌的防御
  • Ⅵ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 25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 25.1 动物由多层次的结构组成
      • 25.2 动物的内环境稳态
      • 25.3 动物的体温调节
    • 26 营养与消化
      • 26.1 动物的营养
      • 26.2 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
      • 26.3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
      • 26.4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食物的适应
    • 27 血液与循环
      • 27.1 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
      • 27.2 哺乳动物的心血管系统
      • 27.3 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 28 气体交换与呼吸
      • 28.1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8.2 哺乳动物的呼吸和调节
    • 29 渗透调节与排泄
      • 29.1 渗透调节
      • 29.2 含氨废物的形式与演化适应
      • 29.3 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30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 30.1 对抗病原体的固有免疫
      • 30.2 脊椎动物的适应性免疫
      • 30.3 抗体介导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 30.4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 31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 31.1 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 31.2 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
      • 31.3 激素与内环境稳态
    • 32 生殖与胚胎发育
      • 32.1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
      • 32.2 人类的生殖
      • 32.3 人类的胚胎发育
    • 33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 33.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 33.2 神经系统的结构
      • 33.3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 33.4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 34 感觉器官与感觉
      • 34.1 感觉的一般特性
      • 34.2 视觉
      • 34.3 听觉与平衡感受
      • 34.4 化学感觉:味觉与嗅觉
      • 34.5 皮肤感觉
    • 35 动物的运动
      • 35.1 动物的骨骼
      • 35.2 人类的骨骼
      • 35.3 肌肉与肌肉收缩
      • 35.4 骨骼与肌肉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 36 动物的行为
      • 36.1 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 36.2 动物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础
      • 36.3 动物的防御行为、生殖行为和行为节律
      • 36.4 动物的社群生活与通信
      • 36.5 利他行为
  • Ⅶ 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
    • 37 生物与环境
      • 37.1 环境与生态因子
      • 37.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 37.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38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 38.1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 38.2 种群数量动态
      • 38.3 种群数量调节
    • 39 群落的结机类型及演替
      • 39.1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 39.2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 39.3 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
    • 40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 40.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 40.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量
      • 40.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40.4 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圈的影响
      • 40.5 生态系统的恢复
    • 41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
      • 41.1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 41.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41.3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 41.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
  • 索引
  •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