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二维码资源

中国社会思想史


暂无简介


作者:
《中国社会思想史》编写组

定价:
59.00元

出版时间:
2021-08-10

ISBN:
978-7-04-054762-7

物料号:
54762-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社会学

三级分类:
社会学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版面字数:
5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 绪 论
    •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中国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先秦编:社会思想的发端与百家争鸣时代
    • 引言 先秦时期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 第一章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原始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念
        • 一、神话中的人类及社会起源观念
        • 二、原始宗教中的社会秩序观念
      •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 一、夏商时期以神巫文化主导的社会思想
        • 二、西周时期以德礼文化主导的社会思想
    • 第二章 儒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人性论与欲望论
        • 一、子思、孟子论性善及欲望
        • 二、荀子论性恶及欲望
      • 第二节 社会规范论
        • 一、孔子的“克己复礼”“正名”论
        • 二、荀子的“隆礼”“重法”论
      • 第三节 社会交往论
        • 一、孔子的“忠恕”之道
        • 二、孟子“推己及人”的仁爱观
        • 三、荀子的“修身正己”论
      • 第四节 社会群体论
        • 一、孟子的“通功易事”论
        • 二、荀子的“明分使群”论
      • 第五节 理想社会构想
        • 一、孔子及《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
        •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
        • 三、荀子的社会理想
    • 第三章 道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尚“自然”的社会观
        • 一、老子庄子的社会变迁观
        • 二、大道出于自然的社会观
      • 第二节 社会问题论
        • 一、老子的道废仁现论与君上致乱论
        • 二、庄子的德衰朴散与规范致乱论
      • 第三节 社会行为与处世态度论
        • 一、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
        • 二、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论
        • 三、杨朱的“为我”与“贵己”论
      • 第四节 社会治理论
        • 一、老子“为无为”论
        • 二、庄子“任自然”论
      • 第五节 理想社会构想
        •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
        • 二、庄子的“至德之世”
    • 第四章 墨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社会问题论
        • 一、论社会问题造成的危害
        • 二、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社会治理与社会控制思想
        • 一、“天志”“明鬼”的社会控制观
        • 二、“尚同”“尚贤”的社会治理观
        • 三、“节用”“非攻”的社会行为观
      • 第三节 理想社会构想
    • 第五章 法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人性论
        • 一、商鞅的好利恶害论
        • 二、韩非子的人性唯利论
      • 第二节 社会控制论
        • 一、管仲的礼、法兼用论
        • 二、商鞅的明法论
        • 三、韩非的严刑峻法论
      •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组织论
        • 一、管仲的“四民定业”社会结构论
        • 二、商鞅、韩非“民为什伍”的社会组织思想
      • 第四节 社会进化论
        • 一、商鞅的“不法古”论
        • 二、韩非的“不法常可”论
      • 第五节 理想社会构想
        • 一、齐法家的“尊君顺民”理想
        • 二、韩非的“至治”理想
  •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编:儒学经学化与三教并立时代
    • 引言 秦汉到隋唐时期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 第六章 儒学经学化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人性论
        • 一、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 二、王充的善恶互变说
        •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 第二节 社会规范论
        • 一、董仲舒的“纲纪”说
        • 二、《白虎通》的“太平制礼”说
      • 第三节 社会变迁论
        • 一、董仲舒、何休的三世说
        • 二、王充的社会循环论
        • 三、柳宗元的社会进化论
      • 第四节 理想社会模式
        • 一、董仲舒的理想社会
        • 二、《白虎通》的理想社会
        • 三、韩愈的理想社会
    • 第七章 黄老道家及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社会秩序论
        • 一、《吕氏春秋》的社会秩序观
        • 二、《淮南子》的社会秩序观
      • 第二节 社会问题论
        • 一、阮籍的礼法致乱论
        • 二、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 第三节 社会治理论
        • 一、王弼的“圣人无为”论
        •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 第四节 理想社会模式
        • 一、阮籍、嵇康的理想社会
        •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理想
    • 第八章 道教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太平经》的社会思想
        • 一、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
        • 二、社会治理论
        • 三、平等相爱的人际关系论
      • 第二节 葛洪的社会思想
        • 一、游仙避世论
        • 二、社会控制论
        • 三、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 第三节 灵宝派的社会思想
        • 一、灵宝派的由来与传承
        • 二、《度人经》的济世度人观
        • 三、陆修静的行善成德思想
        • 四、灵宝派的社会理想
    • 第九章 佛教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早期传播
        • 一、佛教社会思想的基本理念
        • 二、佛教社会思想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 三、佛教社会思想融入中国的最初尝试
      • 第二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初步中国化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社会思想的传播与初步中国化
        • 二、大乘般若学说的传播及其社会理念
        • 三、佛玄汇融与佛教社会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
      • 第三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与去宗教化转向
        • 一、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
        • 二、天台宗对般若学说与涅槃学说的综融
        • 三、禅宗的顿悟思想与去宗教化倾向
        • 四、净土信仰的流行与佛教的社会理想
      • 第四节 佛教社会思想的社会功能
  • 宋元明清编:儒学为主导与三教合流走向民间化时代
    • 引言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 第十章 功利派儒家和理学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功利派儒家的社会思想
        • 一、功利派的欲望论
        • 二、“礼”“刑”并举的社会控制论
        • 三、重商富民的社会整合与发展观
      • 第二节 程朱理学的社会思想
        • 一、人性论及修身论
        • 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论
        •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规范论
        • 四、“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社会论
      • 第三节 陆王心学的社会思想
        • 一、理想人格论
        • 二、社会规范论
        • 三、基层社会建设思想
        • 四、泰州学派的儒学民间化思想
        • 五、阳明及其后学的社会理想
    • 第十一章 三教融合中的道教、佛教与民间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三教融合趋向中的道教和佛教社会思想
        • 一、道教社会思想的“三教合一”趋向
        • 二、道教社会思想与君权统一、与民间汇融的世俗化趋向
        • 三、佛教社会思想的“三教合一”趋向
        • 四、藏传佛教与西南地区上座部佛教的社会思想
      • 第二节 蒙学、家训、善书体现的社会生活理念
        • 一、蒙学中体现的人的社会化思想
        • 二、家训中的家庭和家族生活秩序观
        • 三、善书中的社会生活秩序观
      • 第三节 戏曲、歌谣与小说中的民间社会思想
        • 一、“忠”“孝”“节”“义”的社会规范理念
        • 二、“命”“缘”“报”等社会控制观
        • 三、侠客精神向往
        • 四、清官情结
        • 五、民间的日常幸福生活理想
    •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社会重建观
        • 一、欲望论
        • 二、君主专制批判论
        • 三、社会经济结构论
        • 四、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论
        • 五、理想社会模式
      • 第二节 “乡约”的社区治理思想
        • 一、乡约的组织设计
        • 二、社区组织与政府关系论
        • 三、社区规范与控制观
        • 四、公共事业与乡村救济
        • 五、乡村治理的理想模式
  • 晚清民初编:西学东渐、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思想巨变时代
    • 引言 晚清民初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 第十三章 晚清改良派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思想
        • 一、“开眼看世界”思想
        • 二、发展经济整合社会的“商战”观
        • 三、社会批判思想
        • 四、“器可变道不可变”的社会变革观
      • 第二节 维新、立宪派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进化与社会变迁思想
        • 二、社会批判与体制改革思想
        • 三、开民智、做新民的国民改造思想
        • 四、《大同书》的社会理想
      • 第三节 开明官僚的社会思想
        • 一、“中体西用”的社会变革观
        • 二、废科举、兴新学的教育改革思想
        • 三、地方自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 第十四章 晚清民初革命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平等观
        •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
        • 三、《资政新篇》的社会治理方案
      •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思想
        • 一、“五族共和”的国族一体观
        • 二、自由平等的人权观
        • 三、民生主义社会建设观
        • 四、新三民主义社会理想
      •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思想
        • 一、无政府主义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批判论
        • 二、无政府主义者的社会理想
        •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 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思想
        • 五、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改造思想
  • 阅读文献
  • 后 记
第一章 文档pdf
第二章 文档pdf
第三章 文档pdf
第四章 文档pdf
第五章 文档pdf
第六章 文档pdf
第七章 文档pdf
第八章 文档pdf
第九章 文档pdf
第十章 文档pdf
第十一章 文档pdf
第十二章 文档pdf
第十三章 文档pdf
第十四章 文档pd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