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从经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相互交叉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剖析荒漠化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从制度分 析入手,研究土地集体所有、草地家庭承包和生态补偿制度对我国荒漠化治理的作用,比较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使用权分配和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三种制 度设计的利弊,提出了市场化生态购买的制度安排。《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是荒漠化生态经济研究的新成果,对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荒漠 化防治研究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可供从事生态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和荒漠化治理的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
樊胜岳 张卉 乌日嘎

定价:
48.00元

出版时间:
2011-06-24

ISBN:
978-7-04-031595-0

物料号:
31595-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二级分类:
经济学

三级分类:
应用经济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3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65页

装帧形式:
平装
  • 前辅文
  • 导言
  • 第1章 荒漠化的人为成因与治理错位
    • 一、荒漠化的概念
    • 二、荒漠化的成因
    • 三、当前荒漠化驱动力解释面临的困境
      • (一)已有的沙漠化驱动力理论研究
      • (二)对沙漠化驱动力的解释
      • (三)难以解释的沙漠化逆转现实
    • 四、制度因素的引入及其作用
  • 第2章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一、1949—1978 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一)三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大变革
      •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一)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三)农户的行为对沙质荒漠化的影响
    • 三、现行土地使用权分配制度下生态补偿政策对荒漠化治理的作用
      • (一)我国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情况
      • (二)生态补偿政策对荒漠化治理的作用
      • (三)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草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 一、草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草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 (二)改革开放后的草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 二、草地使用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影响
      • (一)研究区概况和调查方法
      • (二)草地使用权制度对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 (三)草地使用权制度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 (四)从个案分析看全国草地产权制度对草地生态保护的影响
    • 三、导致牧户草原长期过度放牧的原因
      • (一)甘肃省肃南县概况及草地退化情况
      • (二)肃南县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荒漠生态治理政策在农户中的响应
    • 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武川县概况
    • 二、近年来实施的生态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生态治理政策在农户中的响应
      • (一)退耕还林
      • (二)禁牧
      • (三)生态移民
    • 四、对四子王旗和武川县现行生态治理政策的思考
      • (一)退耕还林
      • (二)禁牧
      • (三)生态移民
  • 第5章 基于农户的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
    • 一、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分析
      • (一)生态治理工程中的政府
      • (二)生态治理工程中的农户
      • (三)从政府和农户角度评价生态治理政策的不同
    • 二、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 (一)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组织方法
      • (二)定性分析方法
      • (三)定量分析方法
    • 三、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一)生态治理政策评价的原则
      • (二)评价体系的确定
      •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四、达茂旗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
      • (一)生态治理政策出台前的生态状况
      • (二)生态治理政策主要涉及内容和措施
  • 第6章 荒漠化地区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的经济属性
      •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
      •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 二、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生态退化
      • (一)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
      • (二)生态环境的外部性
      • (三)生态系统服务的衰减
      • (四)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改变的原因
    • 三、生态系统资源配置的产权理论
      • (一)产权与外部性
      • (二)产权与激励
      • (三)产权的界定
    • 四、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制度
      • (一)生态系统服务公共品的供给制度
      • (二)生态管理制度
  • 第7章 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
    • 一、政府主导的生态治理
      •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 (二)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
    • 二、市场主导型的生态治理
    • 三、农村社区生态自主治理的制度
      • (一)环境社区治理问题的提出
      • (二)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独特优势
      • (三)社区治理的有效性与传统社区的瓦解
  • 第8章 市场化的生态治理制度构建
    • 一、市场化的生态治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 (一)构建市场化生态治理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 (二)市场化的生态治理行为主体分析
      • (三)生态治理新制度的构建方法
    • 二、农户的生态产品供给
    • 三、企业生态产品的需求量——生态定额的确定
      •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
      • (二)生态足迹指数计算中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
      • (三)生态足迹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四)企业生态定额的确定
    • 四、市场化生态治理制度构建——以退耕还林补偿制度为例
      • (一)生态市场的建立过程
      • (二) 生态市场的定价
    • 五、生态市场的投资评价分析
      • (一)期权概念的介绍
      • (二)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 (三)生态购买的投资评价
    • 六、构建生态市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一)对退耕的产权保证
      • (二)农户的生活保证
      • (三)退耕还林还草的检验标准
      • (四)经济林和草场的收益权归属
  • 第9章 荒漠化治理对策路径的选择——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 (一)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二)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三、石羊河流域人地系统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EES 系统的协调度评价
      • (二)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社会经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 四、生态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 (一)葡萄种植+葡萄加工生态产业链模式
      • (二)果树+苜蓿生态产业链模式
      • (三)畜牧业+种植业产业链模式
      • (四)畜牧业+绿色蔬菜产业链模式
      • (五)面粉+饲料加工产业链模式
      • (六)蔬菜贮运和加工产业链模式
      • (七)调味品产业链模式
      • (八)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模式
      • (九)玉米化工产业链模式
      • (十)亚麻纺织产业链模式
    • 五、生态经济区域模式的动态模拟
      • (一)对已有生态经济规划参数的模拟
      • (二)路径优化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效果预测
    • 六、发展生态经济的保障体系
      •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和政府的职能
      • (二)投资与融资能力建设
      • (三)建立水资源合理使用的调配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