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修正了美国学者罗斯基教授估算的近代中国1910—1936年的货币供应量,估算了缺失的大部分年份之GDP数据,并按弗里德曼的实证原则将近代中国的货币确定在了M1层次上。在此基础上,本书对近代中国1910—1935年银币时代的货币供给机制做了研究,根据国际市场银价变动导致中国货币供给反向变动的大量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货币供给属“不可控外生变量”性质。 这一结论补充了货币供给理论中的研究盲区。通过对中国的货币供给与GDP之间关系的研究,尤其是与美国经济大萧条前后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中国的货币政策这根绳子既可以“拉车”,又能“推车”的结论,从而确定了“货币政策刹车有效启动无效”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是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而在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这一理论无效。 本书建立在现代货币理论的研究框架上,研究范式与美国新经济史学派、日本数量经济史学派接轨,适合大学经济学专业师生、经济史研究和货币理论研究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