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货币供给机制研究:历史、逻辑与实证(1910—1935)



  本书修正了美国学者罗斯基教授估算的近代中国1910—1936年的货币供应量,估算了缺失的大部分年份之GDP数据,并按弗里德曼的实证原则将近代中国的货币确定在了M1层次上。在此基础上,本书对近代中国1910—1935年银币时代的货币供给机制做了研究,根据国际市场银价变动导致中国货币供给反向变动的大量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货币供给属“不可控外生变量”性质。
  这一结论补充了货币供给理论中的研究盲区。通过对中国的货币供给与GDP之间关系的研究,尤其是与美国经济大萧条前后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中国的货币政策这根绳子既可以“拉车”,又能“推车”的结论,从而确定了“货币政策刹车有效启动无效”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是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而在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这一理论无效。
  本书建立在现代货币理论的研究框架上,研究范式与美国新经济史学派、日本数量经济史学派接轨,适合大学经济学专业师生、经济史研究和货币理论研究工作者参考。


作者:
刘巍 陈昭

定价:
38.00元

出版时间:
2011-03-14

ISBN:
978-7-04-031591-2

物料号:
31591-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二级分类:
经济学

三级分类:
理论经济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2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165页

装帧形式:
平装
  • 第1章 导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现代国内学者近代中国货币供给研究文献评述
      • 1.1.2 近代国内学者近代中国货币供给研究文献评述
      • 1.1.3 国外学者近代中国货币供给研究文献简评
    • 1.2 研究方法
      • 1.2.1 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 1.2.2 本书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货币
    • 2.1 对近代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前提假设的抽象
      • 2.1.1 关于近代中国的商品市场
      • 2.1.2 关于近代中国的货币市场
    • 2.2 近代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逻辑推理
      • 2.2.1 近代中国商品市场的均衡
      • 2.2.2 近代中国货币市场的均衡
      • 2.2.3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 2.3 对近代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实证——结论检验
      • 2.3.1 对商品市场函数的实证
      • 2.3.2 对货币市场函数的实证
  • 第3章 对近代中国1913—1926年GDP的估算
    • 3.1 从总供求关系角度对GDP的估算
      • 3.1.1 GDP估算的逻辑
      • 3.1.2 应用实证方法的GDP估算
    • 3.2 从进口角度对GDP估算值的验证
      • 3.2.1 近代中国进口模型的建立
      • 3.2.2 对GDP估算值的验证
    • 3.3 从储蓄角度对GDP估算值的验证
      • 3.3.1 对储蓄模型的讨论
      • 3.3.2 对GDP估算值的验证
    • 3.4 从投资角度对GDP估算值的验证
      • 3.4.1 投资与GDP的逻辑关系
      • 3.4.2 对GDP估算值的验证
    • 3.5 结论
  • 第4章 近代中国货币供给量:罗斯基的估算与修正
    • 4.1 对近代中国货币供给量两个版本的考察
      • 4.1.1 现银存量与白银国际流动的关系
      • 4.1.2 对两个版本数据的选择
    • 4.2 对1933—1935年货币供给量的修正
      • 4.2.1 货币供给与国际收支
      • 4.2.2 对1933—1935年的修正
    • 4.3 对近代中国货币供给量层次的讨论
  • 第5章 近代中国货币供给机制:不可控外生性的逻辑与实证
    • 5.1 对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逻辑分析
      • 5.1.1 近代中国货币的特点
      • 5.1.2 近代中国货币供给的逻辑表述
      • 5.1.3 币制改革势在必行
    • 5.2 对货币供给决定机制的实证分析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货币供给的ECM模型
      • 5.2.3 Granger因果检验
    • 5.3 近代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分析
      • 5.3.1 货币内生外生逻辑ABC
      • 5.3.2 近代中国的货币供给性质——不可控外生
  • 第6章 中国“绳子”既可拉车又可推车:对理论盲点的解释
    • 6.1 无力启动经济的美国货币政策
      • 6.1.1 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只手
      • 6.1.2 胡佛政府货币政策效果——绳子不能推车
      • 6.1.3 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只手——罗斯福政府的财政政策
    • 6.2 中国的货币供给对经济之有效的推与拉
      • 6.2.1 近代中国银本位制下的伸缩规律
      • 6.2.2 近代中国的银根松紧与经济波动
    • 6.3 绳子推车的前提:是供给约束还是需求约束
      • 6.3.1 需求约束型经济中的美国“绳子”只能拉车不能推车
      • 6.3.2 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的中国“绳子”既可拉车又能推车
    • 6.4 扼要的结论与启示
      • 6.4.1 结论
      • 6.4.2 启示
  • 第7章 近代中国的货币币值变动与进出口增长
    • 7.1 近代中国的货币汇率与银价的关系
      • 7.1.1 近代中国货币汇率与银价的逻辑关系
      • 7.1.2 近代中国货币汇率与银价的数量关系
    • 7.2 近代中国的汇率与进口
      • 7.2.1 近代中国汇率与进口的逻辑关系
      • 7.2.2 对近代中国进口函数的实证
    • 7.3 近代中国的银价与出口
      • 7.3.1 出口的理论函数
      • 7.3.2 对近代中国出口模型的实证
      • 7.3.3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 附录1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基本逻辑
  • 附录2 国际贸易模型中的汇率变量研究
  • 附录3 货币乘数的数学推导
  • 附录4 近代中国部分宏观经济数据
  • 参考文献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