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第一节 本课的性质
- 第一章 神灵隐现的史前时代
- 第一节 鱼、蛙、鸟:彩陶绘饰中凝结的生殖意象
- 第二节 图腾舞与母神像:母系氏族的偶像崇拜
- 第三节 兽面纹玉琮:男权与神秘威力的象征
- 第四节 “刑天舞干戚”:英雄神时代血与火的礼赞
- 第二章 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
- 第一节 “以众为观”:传说中的夏代器雕和乐舞
- 第二节 甲骨文:文化符号、书面“文学”和“线的艺术”
- 第三节 青铜饕餮:殷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
- 第四节 “羊人为美”和“巫者舞也”:巫风弥漫的殷商乐舞
- 第三章 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
- 第一节 “钟鼓喤喤”:仪式典礼中的雅乐之和
- 第二节 鼎铭尊象:周代器物艺术的崇文尚实之貌
- 第三节 “立象以尽意”:《周易》智慧的诗意化
- 第四节 “诗言志”与“赋比兴”:《诗经》现世人生的情志抒发
- 第五节 “声一无听”与“和如羹焉”:和谐美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四章 战国激情的个性展开
- 第一节 “道术将为天下裂”:儒道法墨审美理念的分化和对立
- 第二节 润色故事与“骋辩腾说”:战国散文的多姿多彩
- 第三节 新声曼舞与镂金错彩:音乐美术的俗化和艺术化
- 第四节 御凤乘龙:奇幻奔放的楚辞艺术
- 第五章 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 第一节 “乐舞寖盛”: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 第二节 “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 第三节 “闳侈钜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大赋
- 第四节 “覆天载地”:以“大丈夫”为范型的人格美思想
- 第六章 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 第一节 “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
- 第二节 “缘事而发”:乐府民歌的写实性旨趣
- 第三节 “崇实之化”:《毛诗序》与王充的美学思想
- 第七章 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 第一节 “礼岂为我辈设”:行状任诞与性情率真
- 第二节 “戏乐玄圃”:理性精神的审美化张扬
- 第三节 “玉色令颜”:容貌崇拜与人物之美
-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 第一节 “贵我”与“赏心”:从田园诗到山水诗
- 第二节 “传神”与“畅神”:从人物画到山水画
- 第三节 “遒媚”与“妍媚”:从王羲之到王献之
- 第九章 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 第一节 “名士悦倾城”:宫体诗的审美解读
- 第二节 “唯务折衷”:理论的对峙与调和
- 第三节 “神圣”与“世俗:雕塑艺术的演化
- 第十章 万象更新的初唐英姿
- 第一节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建筑
- 第二节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服饰
- 第三节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书法
- 第四节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篙莱”:诗歌
- 第十一章 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
- 第一节 “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雕塑
- 第二节 “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乐舞
- 第三节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诗歌
- 第四节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书法
- 第十二章 五光十色的中唐风采
- 第一节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茶艺
- 第二节 “分野中峰变,阴晴万壑殊”:诗歌
- 第十三章 缠绵悱恻的晚唐韵味
- 第一节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绘画
- 第二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词
- 第十四章 人文荟萃的北宋盛况
- 第一节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陶瓷
- 第二节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诗词
- 第三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散文
- 第十五章 残山剩水的南宋景观
- 第一节 “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绘画
- 第二节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诗词
- 第十六章 元代的戏曲、翰墨和异族情调
- 第一节 感天动地:以反抗为主旨的元代杂剧
- 第二节 “荡人血脉”:背弃传统的散曲
- 第三节 挥洒逸气:元代文人画的山水情结
- 第四节 大漠之风:草原风俗与新的审美风尚
- 第五节 “藻丽不华”:凝聚东方品格的艺术陶瓷
- 第十七章 明代的市俗世界和小说戏曲
- 第一节 “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规范的全面冲决
- 第二节 精美绝伦:突显激情与个性的工艺品
- 第三节 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
- 第四节 “情存理亡”:冲突和较量中的舞台艺术
- 第十八章 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 第一节 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
- 第二节 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 第三节 “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 第四节 “忧患人心”: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后的高峰
- 第五节 “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
如无法打开或下载资源,请在电脑端(xuanshu.hep.com.cn)进行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