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清洁生产导论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在转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模式的层面上,立足于全球清洁生产的整体发展动态,阐述了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清洁生产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从生产过程、产品、产业系统,以及促进清洁生产的政策工具等方面论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法;最后以循环经济概括了的清洁生产的发展态势。该书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前沿性、开放性,同时满足对多学科高等院校学生使用学习的适应性。

本教材可供高等院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政策等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专业学生使用,同时可供相关学科领域以及社会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
张天柱 石磊 贾小平

定价:
30.50元

出版时间:
2006-10-30

ISBN:
978-7-04-018249-1

物料号:
18249-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通识课

三级分类:
清洁生产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版面字数:
4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49页

装帧形式:
平装
  • 前辅文
  • 绪论
  • 第一章 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
    •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特征
      • 一、人口激增
      • 二、经济高速增长
      • 三、城市化加快
    • 第三节 来自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压力
      • 一、自然资源使用消耗
      • 二、废物污染排放
    • 第四节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态
      • 一、土地退化
      • 二、森林面积锐减
      • 三、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
      • 四、矿产资源耗竭
      • 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 六、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 七、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 第五节 人类社会的响应行动
      • 一、传统污染末端控制模式
      • 二、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推进实践
    •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
      • 一、生产与产业系统概述
      • 二、清洁生产的演进过程
      • 三、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
    •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推进实践
      • 一、联合国环境署的清洁生产高层研讨会
      • 二、国际社会的典型清洁生产实践
      • 三、中国的清洁生产实践
  •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系统论与系统工程
      • 一、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 二、系统的属性
      • 三、系统工程方法
    • 第二节 质量守恒原理
      • 一、能量守恒定理
      • 二、物质守恒原理
    • 第三节 生态学理论
      • 一、生态学及其基本规律
      • 二、生态系统
      • 三、产业生态化
  • 第四章 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 第一节 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的内涵和途径
      • 一、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 二、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
      • 三、生产过程的演变
      • 四、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内涵
    • 第二节 清洁生产审核
      • 一、概念与基本框架
      • 二、生产过程评估
      • 三、替代方案产生
      • 四、替代方案评价
      • 五、能源审计
    •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过程单元分析
      • 一、过程单元概述
      • 二、反应单元
      • 三、分离单元
      • 四、换热单元
      • 五、公用工程单元
    • 第四节 清洁生产的过程系统集成
      • 一、概述
      • 二、能量集成
      • 三、水集成
      • 四、物质集成
      • 五、管理集成
    • 第五节 清洁生产审核案例
  • 第五章 产品的清洁生产
    • 第一节 产品及其环境影响
      • 一、产品
      • 二、产品的环境影响
      • 三、清洁产品
    • 第二节 生命周期评价
      • 一、概述
      •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
      • 三、ISO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四、生命周期评价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 五、生命周期评价的局限性
    • 第三节 产品的生态设计
      • 一、生态设计的需求与重要意义
      • 二、产品生态设计
      • 三、产品生态设计流程
    • 第四节 产品生态设计策略
      • 一、产品概念开发战略
      • 二、产品结构优化设计战略
      • 三、原材料利用优化策略
      • 四、生产过程优化
      • 五、产品销售网络优化
      • 六、减少产品使用阶段的影响
      • 七、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优化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一、中国钢材生命周期评价
      • 二、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生态设计
  • 第六章 生态产业系统
    • 第一节 生态产业系统
      • 一、生态产业系统
      • 二、生态工业园区
    • 第二节 工业共生
      • 一、工业共生的含义
      • 二、工业共生体系的特征
    • 第三节 工业共生类型
      • 一、按共生层次分类
      • 二、按组织形式分类
      • 三、按产业结构分类
    • 第四节 工业共生系统设计步骤和方法
      • 一、提出问题
      • 二、确定目标
      • 三、数据清单分析
      • 四、工业代谢分析
      • 五、共生系统结构设计
      • 六、工业共生系统评价
      • 七、决策分析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一、美国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
      • 二、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 第七章 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与工具
    •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
      • 一、实施清洁生产的障碍问题
      • 二、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
    •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
      • 一、ISO 14000系列标准
      • 二、环境管理体系
    • 第三节 环境标志
      • 一、推行环境标志的意义
      • 二、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
      • 三、我国环境标志实施程序
      • 四、环境标志分类
    • 第四节 扩展的生产者责任
      • 一、扩展的生产者责任的概念
      • 二、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
      • 三、支持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经济政策手段
      • 四、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实践
    •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会计
      •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
      • 二、环境会计
    • 第六节 自愿举措
      • 一、自愿举措的定义
      • 二、自愿举措的类型
      • 三、自愿举措的效益
      • 四、制定与实施自愿举措
  • 第八章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 第一节 循环经济
      • 一、传统经济系统及其物质代谢特征
      • 二、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
      • 三、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
    • 第二节 物质流分析
      • 一、IPAT方程
      • 二、物质流分析(MFA)
      • 三、物质投入产出表(PIOT)
      • 四、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MIPS)
      • 五、生态足迹分析(EF)
    •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实践
      • 一、国际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 二、中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
  •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