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青年心理学导论




本书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青年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心理学理论及近年来青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紧密联系我国青年心理的特点和发展现状,阐述了青年期的年龄界定、人生发展课题、生理成熟规律,以及青年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青年的自我意识、情绪特征、青年性心理的发展、青年的个性心理和社会化、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青年与成人的关系、青年与同龄人的关系、青年的心理健康、职业选择、犯罪心理以及文化闲暇生活等问题;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可读性强。

本书不仅可供广大青年研究者、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材,以及作为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教材之用;同时,本书也适用于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以及对青少年心理感兴趣的人们阅读和使用。



作者:
冯江平 安莉娟

定价:
38.90元

出版时间:
2004-11-01

ISBN:
978-7-04-015296-8

物料号:
1529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心理学

二级分类:
心理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59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8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 第一章 青年期与青年心理学
    • 第一节 青年期的涵义与年龄界定
      • 一、青年与青年期的涵义
      • 二、青年期的年龄界定
      • 三、青年期年龄划分的标准
      • 四、青年期概念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 一、发展课题的概念与内容
      • 二、发展课题的特点
    • 第三节 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一、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二、青年心理学的任务
    • 第四节 青年心理学发展简史
      • 一、青年心理学的诞生及其在西方的发展
      • 二、日本青年心理学的发展
      • 三、苏联青年心理学的发展
      • 四、我国青年心理学的发展
  • 第二章 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 一、生物发生论
      • 二、社会发生论
      • 三、心理发生论
      • 四、生态学理论
    • 第二节 苏联学者关于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 一、维果斯基等人的观点
      • 二、科恩等人的观点
    • 第三节 我国学者关于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 一、朱智贤的儿童和青年心理学理论
      • 二、张增杰关于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 第三章 青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一、心理学方法论的一般问题
      • 二、青年心理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青年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类型
      • 一、青年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 二、青年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 第三节 青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真实验法
      • 二、准实验法
      • 三、非实验法
  • 第四章 青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 第一节 青年期的主要生理变化
      • 一、身体外形剧变
      • 二、生理机能增强
      • 三、脑的成熟
      • 四、性的成熟
      • 五、发育的加速现象
    • 第二节 生理发展对心理的影响
      • 一、身体形态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 二、性成熟带来的不适应
      • 三、生理成熟带来的心理变化
  • 第五章 青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 第一节 青年认知发展概述
      • 一、青年认知发展的趋势
      •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三、认知发展的进程
    • 第二节 注意力的发展与训练
      • 一、青年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 二、注意力提高训练
    • 第三节 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 一、青年观察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 二、观察力的培养
    • 第四节 记忆力的发展与提高训练
      • 一、青年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 二、记忆力提高的训练
    • 第五节 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 一、青年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
      •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六节 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 一、青年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 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 第七节 创造力的发展与创造性学习
      • 一、青年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 二、创造性学习
      • 三、创造性问题解决
  • 第六章 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问题
      •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 三、自我意识在青年期之前的发展
    • 第二节 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
      • 一、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 二、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带来的内心矛盾
      •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 第三节 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作用
      • 一、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 第四节 青年的自我完善
      • 一、正确认识自我
      • 二、正确接受自我
      • 三、遵照社会的要求发展自己
      • 四、几种具体的自我完善方法
    • 第五节 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
      • 一、20问法
      • 二、语义分析法
      • 三、形容词检核表法
      • 四、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 五、自我评价研究法
  • 第七章 青年的情绪
    • 第一节 情绪概述
      • 一、情绪及其种类
      • 二、情绪的发展
      • 三、情绪表达
    • 第二节 青年情绪活动的特征及原因
      • 一、青年情绪行为的特征
      • 二、青年情绪表现的原因
    • 第三节 青年的情绪体验
      • 一、愉快
      • 二、愤怒
      • 三、恐惧
      • 四、焦虑
      • 五、孤独
      • 六、嫉妒
      • 七、抑郁
      • 八、自卑
    • 第四节 青年情绪心理的成熟与健康
      • 一、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 二、青年情绪健康的意义
      • 三、情绪成熟的标准
      • 四、情绪调节的方法
  • 第八章 青年性心理的发展与性教育
    • 第一节 性意识的觉醒与性心理的发展
      • 一、性意识与性心理的概念
      • 二、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 三、青年期性心理的活动特征
    • 第二节 两性关系——青年期特殊的适应课题
      • 一、性成熟带来的矛盾冲突
      • 二、青春期的性压抑问题
      • 三、恋爱何时开始
      • 四、爱情的本质
      • 五、性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三节 青年的择偶心理
      • 一、一般情况
      • 二、男女差异
      • 三、城乡差异
      • 四、文化差异
      • 五、个体差异
    • 第四节 中学生早恋问题分析
      • 一、早恋的涵义
      • 二、早恋的表现
      • 三、早恋的类型
      • 四、早恋的原因
      • 五、早恋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 六、早恋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 七、早恋的实质
      • 八、早恋的疏导与教育
    • 第五节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 一、我国大学生恋爱状况的历史发展
      •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与现状
      • 三、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 四、大学生恋爱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节 青年性心理问题辅导
      • 一、手淫
      • 二、性别角色混乱
      • 三、性幻想
      • 四、失恋
      • 五、网恋
    • 第七节 青春期的性教育
      • 一、青春期性教育的意义
      • 二、青春期性教育的原则
      • 三、青春期性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 四、性教育的内容
  • 第九章 青年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
    • 第一节 青年个性的发展
      • 一、个性的概念
      • 二、人生观与价值观
      • 三、我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发展演变
      • 四、青年性格的发展特点
      • 五、青年气质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青年期的个性重建
      • 一、什么是青年期的个性重建
      • 二、青年期个性重建的主要内容
      • 三、青年期个性重建的意义
    • 第三节 青年的社会化
      • 一、社会化的概念
      • 二、青年社会化的内容
      • 三、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途径
      • 四、青年社会化的任务
      • 五、青年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 第十章 青年与成人的关系
    • 第一节 青年与父母的关系
      • 一、青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
      •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 三、青年与父母的相互认知及其关系调整
    • 第二节 青年与教师的关系
      • 一、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发展
      • 二、青少年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特征
    • 第三节 “代沟”问题
      • 一、“代沟”的概念
      • 二、“代沟”形成的原因
      • 三、如何对待“代沟”现象
  • 第十一章 青年与同龄人的关系
    • 第一节 青年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
      • 一、青年交往的心理特点
      • 二、青年交往特点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青年交往的心理学意义
      • 一、交流信息,开发智力
      • 二、掌握行为规范和社会经验,促进社会化发展
      • 三、确立自我形象,发展自我意识
      • 四、满足结群的需要,获得同龄人的支持
      • 五、获得成才的机遇
      • 六、保持身心的健康
    • 第三节 青年的人际关系
      • 一、促进交往的心理因素
      • 二、阻碍交往的个性因素
      • 三、青年友谊关系的发展
      • 四、青年友谊关系的类型和水平
      • 五、青年人际关系的指导
    • 第四节 青年的小群体
      • 一、青年小群体的特征
      • 二、青年小群体形成的原因
      • 三、青年小群体的类型
      • 四、青年小群体的功能
      • 五、青年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
    • 第五节 人际交往的测量
      • 一、社会测量法
      • 二、参照测量法
  • 第十二章 青年的心理健康
    •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 二、青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 三、当前我国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 四、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
    • 第二节 青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 一、青年常见的神经症
      • 二、青年常见人格障碍及其表现
    • 第三节 青年自杀心理及预防
      • 一、自杀概述
      • 二、自杀的分类
      • 三、青年自杀的特点
      • 四、关于自杀的误解
      • 五、自杀的线索
      • 六、青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 第十三章 青年的职业选择和指导
    • 第一节 青年职业选择的特点
      • 一、人生职业的发展阶段
      • 二、青年职业选择的特点
    • 第二节 青年职业选择指导
      • 一、青年职业选择指导的历史
      • 二、青年职业选择指导的重要意义
      • 三、青年职业选择指导的内容
      • 四、青年早期和中期职业选择指导
      • 五、职业兴趣测验介绍
  • 第十四章 青年文化与闲暇生活
    • 第一节 青年文化
      • 一、文化概述
      • 二、文化对青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 三、青年文化及其表现
    • 第二节 青年的闲暇生活与指导
      • 一、青年闲暇生活的涵义
      • 二、青年闲暇活动的指导
  • 第十五章 青年的犯罪心理
    • 第一节 青年犯罪概况
      •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历史发展情况
      •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犯罪的特点
    • 第二节 青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其原因
      • 一、青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 二、青年犯罪的原因
    • 第三节 青年犯罪的心理形成过程
      • 一、青年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学习理论
      • 二、青年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精神分析理论
      • 三、青年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道德发展理论
    • 第四节 青年犯罪的预测和防治
      • 一、青年犯罪预测
      • 二、青年犯罪的防治
  • 主要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