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辅文
- 绪论
- 第一章 中西音乐文化在近代中国租界城市交融的背景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影响
- 第二节 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城市的形成
- 第三节 上海、天津、汉口开埠之前市民的音乐活动
- 第二章 西方异质音乐文化的传入
- 第一节 基督教音乐及教会音乐教育模式的传入
- 一、教堂及其音乐活动
- 二、教会学校及其音乐活动
- 三、教会医院及其音乐活动
- 第二节 以爵士乐为主的西方流行音乐的传入
- 第三节 西方乐队及古典音乐的传入
- 一、管乐队的传入
- 二、管弦乐队的传入
- 三、其他乐队形式的传入
- 四、西方古典音乐的传入
- 第三章 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产生的新样式
- 第一节 学堂乐歌及新式学校的音乐教育
-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
- 二、音乐教育由传统型向新式学校教育型转变
- 第二节 专业音乐创作的出现
- 一、声乐创作
- 二、器乐创作
- 三、歌舞剧、歌剧、舞剧音乐创作
-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的兴起
- 一、歌舞社团与中国流行音乐
- 二、电影与中国流行音乐
- 三、广播与中国流行音乐
- 四、唱片与中国流行音乐
- 第四章 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变迁
- 第一节 音乐传播媒介的变迁——新媒介的出现
- 一、利用报刊进行传播
- 二、利用唱片进行传播
- 三、利用广播进行传播
- 四、利用电影进行传播
- 第二节 音乐演出形式与内容的变迁——戏曲曲艺的新发展
- 一、各戏曲剧种的新发展
- 二、各种曲艺音乐的新发展
- 三、不同剧种间的相互交流
- 第三节 音乐表演主体的变迁——女性乐人的广泛参与
- 一、女伶在租界城市的兴起
- 二、京剧中的女艺人
- 三、越剧中的女艺人
- 四、河北梆子中的女艺人
- 五、评剧中的女艺人
- 六、汉剧中的女艺人
- 七、曲艺界的女艺人
- 第四节 音乐社团组织形式的变迁——同业公会等近代社团的出现
- 一、上海的同业公会
- 二、天津的同业公会
- 三、汉口的同业公会
- 第五节 音乐活动场所的变迁——剧场等近代公共音乐空间的出现
- 一、传统音乐活动空间的延续
- 二、传统音乐活动空间向近代公共音乐空间的演进
- 三、近代公共音乐空间新形式——综合性游乐场所的出现
- 第五章 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近代租界城市音乐生活的特征
- 第一节 音乐的参与群体更加市民化
- 第二节 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多元化
- 第三节 音乐的运作模式更加商业化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